师者如炬 照亮女排征途
徐小烨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清远)
在中国女排跨越半个世纪的奋斗史诗中,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夺冠功臣,却以教诲为笔、以坚守为墨,为女排精神写下最厚重的注脚。《夺冠》这部作品所展现的,不仅是运动员的热血拼搏,更藏着师者薪火相传的智慧与力量 —— 从袁伟民的严苛筑基,到郎平的温情传承,师者的指引始终是女排穿越风雨、登顶巅峰的精神灯塔。
师者的第一重力量,在于以严苛为刃,锻造钢铁意志。影片中袁伟民教练的训练馆里,没有温情脉脉的安慰,只有标尺与秒表的冰冷刻度。当郎平在 “魔鬼训练” 中累到呕吐,他递上的不是休息的许可,而是一句 “想赢就别喊累”;当队员因失误沮丧落泪,他指着国旗反问 “你们对得起这身队服吗”。这份近乎 “残酷” 的严苛,实则是师者对责任的清醒认知:竞技体育没有捷径,唯有将技术打磨到极致,将意志锤炼到坚韧,才能在国际赛场站稳脚跟。他深夜伏案修改的战术图、赛前反复强调的 “每一分都要争”,看似是对技术的苛求,实则是将 “为国争光” 的信念注入队员的血脉。正是这份严苛的指引,让女排姑娘们在五连冠的征程中,有了敢打敢拼的底气。
师者的第二重力量,在于以传承为桥,延续精神血脉。从运动员到教练,郎平的身份转变,恰是师者精神的生动延续。作为袁伟民的弟子,她始终记得恩师 “拼尽全力不放弃” 的嘱托 —— 赛场上,她是敢打敢扣的 “铁榔头”;执教后,她将这份精神以更温柔的方式传递。不同于袁伟民的严苛,郎平更懂年轻队员的迷茫:她为朱婷擦掉眼泪,告诉这个自卑的农村女孩 “你的天赋,要为自己而战”;她打破传统训练模式,用科学方法激活队员潜能,却始终坚守 “团结协作” 的女排底色。这种 “承其魂而变其法” 的指引,正是师者的智慧所在 —— 既守护着精神根脉,又能因时制宜,让女排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当年轻队员在她的带领下重夺奥运冠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成绩的回归,更是师者传承的力量。
师者的第三重力量,在于以信念为光,照亮前行方向。无论是袁伟民面对质疑时 “我要为女排留未来” 的坚持,还是郎平放弃国外高薪回国执教的抉择,师者的指引从来不止于技术层面,更在于价值观的塑造。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队员:排球不止是输赢,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成功不止是个人荣耀,更是团队与国家的荣光。这种信念的指引,让女排在低谷时不沉沦,在巅峰时不骄傲 —— 上世纪八十年代五连冠后,是师者的冷静让队员们明白 “荣耀终会过去,拼搏永不停歇”;2016 年里约奥运逆转夺冠后,是师者的提醒让年轻一代懂得 “每一次胜利,都是重新出发的起点”。
从袁伟民到郎平,从老女排到新女排,师者如炬,始终照亮着女排的征途。他们或许不会出现在夺冠合影的 C 位,却早已成为女排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份教诲与指引,不仅成就了中国女排的辉煌,更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事业,都离不开师者的铺路搭桥;任何精神的传承,都需要师者的薪火相传。而这份对师者的感念,终将化作我们前行路上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梦想勇敢拼搏。当光影落幕,《夺冠》所承载的重量远未消散。它以解构重构的艺术智慧,将女排的汗水与呐喊,熔铸成民族精神的具象图腾。那些被精心雕琢的场景与视角,不仅成就了体育题材的创作高峰,更让 “女排精神” 跨越赛场,成为穿透时代迷雾的精神坐标。它不是简单的影像记录,而是与民族成长同频共振的文化记忆载体。这束照亮心灵的光,终将以经典的力量,在岁月长河中持续激荡共鸣,让每一代人都能从中汲取奋进的勇气,见证精神传承的永恒温度。(指导老师: 刘志永)
作者简介:徐小烨,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文秘专业学生,性格开朗,喜爱文学创作,曾获多项省级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