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图-剥》第二章:楚舆东行
夜色如墨,李长夜借着残月微光,在荒草丛中艰难前行。
长安城的火光已被远远抛在身后,但他的心仍揪紧着——袁老者和素问生死未卜,而追兵的铁蹄声似乎仍在耳畔回荡。
“信任值得信任之人...”他喃喃重复着袁老者最后的话语,手中紧握那枚古朴玉佩。玉佩呈圆形,上刻奇异纹路,触手生温,似非凡物。
东方渐白时,李长夜已疲惫不堪。连夜的奔逃让他旧伤复发,左肩处的刀伤渗出血迹,染红了破旧的衣衫。他不得不找个隐蔽处稍作休息。
翻开素问给的包裹,里面除了干粮和药品,还有一小袋铜钱和一把小巧的匕首。匕首柄上刻着一个“林”字——这是林家医馆的标志。李长夜心中一暖,小心取出金疮药,咬牙撒在伤口上。
剧痛让他几乎昏厥,却也让他暂时清醒。他必须活下去,不仅为了洗刷家族的冤屈,也为了报答救命之恩。
“非都是都,非皇是皇...”他回味着卦辞,“这究竟是何意?”
休息片刻后,李长夜继续东行。根据太阳的位置,他判断方向应是往洛阳而去。安史之乱后,洛阳虽也遭重创,但因其地理位置重要,仍是除长安外的另一大都。
连日奔波,李长夜风餐露宿,小心避开官道和城镇。这日黄昏,他来到一个小村庄,想讨些吃食。
村庄看似平静,却透着诡异——时值晚饭时分,竟不见炊烟,村中也少有人迹。李长夜警惕地放缓脚步,正欲退出,却突然听到一声女子的惊呼。
“救命啊!”
他循声望去,只见三个兵痞正围着一个村姑动手动脚。村姑拼命挣扎,却无济于事。
李长夜本能地想上前相助,但想起自己的处境,又犹豫了。正当此时,一个老者从屋中冲出,跪地求饶:“军爷行行好,放过小女吧!我们已交过粮了...”
一个兵痞一脚踢开老者:“老不死的,爷几个要的是这丫头,又不是粮食!”
李长夜血往上涌,再也按捺不住,抓起地上石块,猛地掷向其中一个兵痞:“放开她!”
兵痞吃痛回头,见只是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狞笑道:“哪来的小叫花子,找死!”说着拔刀冲来。
李长夜虽自幼习武,但多日饥饿加上伤势未愈,几个回合便落了下风。眼看就要丧命刀下,突然一声弓弦响动,那兵痞应声倒地。
余下两人大惊:“谁?”
只见一个青衣人从树后转出,手持长弓,面蒙黑巾,只露出一双锐利的眼睛:“滚!”
兵痞们见他箭法精准,不敢恋战,搀起同伴仓皇逃窜。
李长夜正要道谢,那青衣人却快步走来,一把拉住他:“快走,大队官兵马上就到!”
二人迅速离开村庄,潜入附近山林。直到确认安全后,青衣人才摘下面巾,露出一张约莫二十七八岁的面孔,眉目清俊,却带着风霜之色。
“多谢兄台相救,”李长夜躬身行礼,“不知如何称呼?”
青衣人打量着他:“我叫秦岳。看你身手,不像寻常百姓,为何与神策军结怨?”
李长夜心中一凛,谨慎答道:“秦兄误会了,我只是路见不平...”
秦岳轻笑一声,从怀中取出一张绢布展开——上面赫然画着李长夜的肖像!“全境通缉广平郡王府余孽李长夜,赏金千两。你现在的模样与画像有七分相似,再加上刚才不畏强暴出手相助的性子,我猜得可对?”
李长夜脸色骤变,下意识后退一步,握紧怀中匕首。
秦岳却将绢布收回,淡然道:“若我想拿你领赏,刚才就不会救你。事实上,我正在查神策军最近的异常调动。”
“异常调动?” “一个月内,神策军精锐频频东调,名义上是剿匪,实则另有图谋。”秦岳凝视李长夜,“与你家变故或许有关。”
李长夜心中震动,表面仍保持警惕:“秦兄是何人,为何探查此事?”
秦岳微微一笑,从怀中取出一枚令牌——上面刻着“察事厅子”四字!
“察事厅?”李长夜惊讶。这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特务机构,权力极大,却很少公然活动。
“我奉命调查神策军异动,发现他们似乎在寻找某样东西。”秦岳目光落在李长夜手中的玉佩上,“或许,就与它有关。”
李长夜下意识将玉佩握紧:“这只是家传之物...”
“非也,”秦岳摇头,“此玉名为‘阴阳和合璧’,据说与推背图有关,内藏天大秘密。传说得此玉者,可知天命,改国运。”
李长夜想起袁老者卜得的剥卦,心中暗惊,表面仍不动声色:“秦兄说笑了,这不过是普通玉佩而已。”
秦岳不置可否,转而道:“你现在打算去哪?”
“东行。”李长夜简短的答道。
“巧了,我也要东去洛阳。”秦岳笑道,“不如同行?彼此有个照应。”
李长夜犹豫片刻,终究点头同意。他需要盟友,而秦岳的身份和身手都能提供保护。尽管不能完全信任,但眼下别无选择。
二人结伴东行,秦岳经验老到,总能避开官兵盘查,找到安全路径。沿途所见,让李长夜心惊不已——村镇萧条,流民遍地,各地藩镇割据之势明显,大唐江山已是风雨飘摇。
三日后,他们抵达黄河边,只要渡过河去,离洛阳就不远了。
秦岳找到相熟的船家,谈好价钱,二人便上了小船。船至河心,忽见上游数艘官船顺流而下,旗号正是神策军!
“不好!”秦岳脸色一变,“快划!”
船家奋力划桨,但小舟哪及官船快慢。转眼间,官船已逼近,船上军官高喊:“停船检查!”
李长夜与秦岳对视一眼,双双握紧武器,准备拼死一搏。
就在这时,异变突生——一支火箭突然从南岸射出,正中为首官船帆布!顿时火光四起,官船上乱作一团。
紧接着,十数艘小舟从芦苇丛中冲出,箭如雨下,攻击官船。
“水匪?”李长震惊地看着这突如其来的一幕。
秦岳却眉头紧锁:“不像普通水匪...看他们的配合,倒像是训练有素的军队伪装。”
混乱中,一艘小舟靠过来,舟上人头戴斗笠,低声道:“可是李公子?请随我来!”
李长夜一怔:“你是何人?”
那人抬头,露出一张熟悉的面孔——竟是那日村庄里的老者的儿子!
“袁老先生有恩于我们全村,前日他托人传信,说若遇公子有难,务必相助。”那人急道,“请快随我走,这些人挡不了多久!”
李长夜看向秦岳,见他微微点头,便不再犹豫,与秦岳一同跃上来舟。
小舟迅速驶向南岸,钻入茂密的芦苇荡中。七拐八绕后,停在一个隐蔽的码头前。
那人引他们上岸,进入一个地下洞穴。洞内别有洞天,竟是一个小型营地,约有数十人,看似普通百姓,却个个眼神锐利,行动有序。
“这里是...”李长夜惊讶地看着这一切。
“袁老先生安排的避难处之一。”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李长夜猛地回头,只见一个白衣女子缓步走来。她约莫二十年纪,面容清冷,气质不凡。
“你是?”
女子微微躬身:“小女白芷,奉袁公之命,在此等候公子多时。”她目光转向秦岳,眼神突然锐利起来,“只是没想到,公子竟与察事厅的人同行。”
秦岳坦然相对:“白姑娘似乎对察事厅颇有成见?”
白芷冷笑:“三个月前,察事厅与神策军联手,剿灭了我们在长安的一个据点,十二名义士无一生还。秦大人莫非忘了?”
洞内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众人手按兵器,目露凶光。
李长夜急忙挡在中间:“诸位且慢!秦兄曾救过我性命,我相信他不是那样的人。”
秦岳叹口气:“白姑娘说的那次行动,我并未参与。事实上,察事厅内部分为两派,一派与神策军勾结,另一派仍忠于皇上。我属于后者。”
白芷目光稍缓,但仍带疑虑:“如何证明?”
秦岳从怀中取出一封信:“这是袁老先生亲笔信,你看后便知。”
白芷接过信,仔细查看后,脸色终于缓和:“果然是袁公手笔。”她向秦岳行礼致歉,“方才冒犯了。”
秦岳还礼:“非常时期,谨慎是应该的。”
李长夜心中疑问重重:“白姑娘,袁老先生现在何处?还有素问姑娘,她可安全?”
白芷神色黯然:“袁公为掩护素问妹妹突围,身受重伤,如今在安全处养伤。素问妹妹...”她顿了顿,“已被神策军押往东都洛阳。”
李长夜如遭雷击:“洛阳?为何要押她去洛阳?”
白芷与秦岳对视一眼,缓缓道:“因为三日之后,洛阳将有一场大事发生。”
“什么大事?”
“非都是都,非皇是皇。”白芷轻声道,“有人要在洛阳另立朝廷,与长安分庭抗礼。”
李长夜猛然想起那卦辞,顿时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秦岳接话:“而素问姑娘被押往洛阳,很可能与这场阴谋有关。神策军东调,也是为了此事。”
白芷点头:“我们得到消息,叛党将在洛阳举办大典,拥立‘新皇’。而素问妹妹因精通医术,被强行征召入宫,实则是作为人质,要挟某位重要人物。”
李长夜握紧拳头:“我必须去救她!”
“正有此意。”白芷道,“我们已在谋划营救,但需要内应。”她看向秦岳,“秦大人可否相助?”
秦岳沉吟片刻:“我在洛阳确有内线,但需要一件信物取得信任。”
李长夜下意识摸向怀中玉佩。
白芷却摇头:“不可,此玉太过显眼。”她取出一枚铜钱状物品,“用这个,他们见到自会明白。”
秦岳接过铜钱,仔细查看后收入怀中:“事不宜迟,我先行一步前往洛阳安排。你们随后再来。”
李长夜急忙道:“我与你同去!”
秦岳摇头:“你现在是头号通缉犯,太过危险。且等我安排妥当,再与白姑娘他们一同前来。”说罢拱手告别,迅速离去。
待秦岳走后,李长夜总觉心中不安:“白姑娘,真的信任他吗?”
白芷轻叹:“袁公信他,我们便信。眼下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她望向东方,眼神深邃,“洛阳城即将风起云涌,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当夜,李长夜难以入眠,取出那枚玉佩仔细端详。月光下,玉佩上的纹路似乎流动起来,隐约组成一幅地图的模样。
他正惊讶时,突然听到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官兵来了!”哨兵惊呼。
白芷迅速组织众人撤离:“有内奸!我们中计了!”
混乱中,李长夜将玉佩贴身藏好,随众人钻入一条秘密通道。他心中涌起强烈的不安——秦岳才离开不到一天,据点就暴露了,这难道是巧合?
通道尽头是一条小河,早有船只等候。众人上船后,顺流而下,直奔东方。
白芷站在船头,面色凝重:“李公子,看来洛阳之行,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凶险。”
李长夜望向茫茫前路,心中牵挂素问的安危,更意识到自己已卷入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
他轻轻抚摸玉佩,暗下决心:无论前路如何艰险,他都必须揭开这一切背后的真相。
河水东流,仿佛命运的指引,带他们走向不可知的未来。而洛阳城中,一场惊天阴谋正在悄然展开……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进一步深造。其多篇军人题材诗词荣获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获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七律-咏寒门志士》在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汉墨风雅兰亭杯”中获榜眼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已超三千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与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胡成智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