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中学,你好
作者:高德臣 朗诵:王静霞
双眼
潮湿了1972年那张毕业照
缺角折边,左辨右瞧
四十三年弹指过去
是谁吹响了集结的号角
杨林中学
我们向你报到
我离开了校园
就珍藏了书包
握笔的手,拿起了锄镐
我要把家园的美景
用汗水去勾描
会计,村长,书记
带领着乡亲,在致富路上奔跑
我刚刚,向你挥手
转身又来到学校
从课桌站在了讲台
知识接力传导
手中不离笔记
时时地向您请教
我幸福
始终生长在你的怀抱
是你们
武装了我的头脑
跨进了高等学府
璞玉经过细磨精雕
我们在实验室,开发生产力
富国强军
脚踩科研的梯子,步步登高
我怀揣梦想
手握钢枪,在站岗放哨
用三角函数描点
画出高炮的弹道
你可听到
那一声令下
万弹轰鸣,地动山摇
日夜加固长城
为了祖国母亲
在睡梦中露出微笑
公仆为民,口啤赞好
白衣天使,精研药道
三十六行,独领风骚
从天南地北
飞来了莘莘学子的捷报
啊
难忘我们的老师
感谢我们的母校
我幸运
是上帝派来的学科精英
在穷乡僻壞的试验田里
培育着春苗
每当讲起老师
我就如数家珍,自我炫耀
你们培育的桃李
硕果累累
是来自四面八方的骄傲
激浪拍胸
让我把彩笔举得高高
却迟迟不敢落下
我怕如火的诗情
把薄薄的稿纸燃烧
只有从心底送上
一声问候
杨林中学,你好
2015-11-29















质朴情深见赤诚
——高德臣《杨林中学,你好》赏析
窦宝
高德臣的《杨林中学,你好》是一首饱含岁月温度与感恩之情的校园怀旧诗。全诗以“重逢”为引线,以“回报”为内核,用质朴无华的语言串联起一代学子与母校的生命羁绊,既见个人成长的足迹,更显教育对人生的深远塑造,读来真挚动人,余味绵长。
一、 以“物”为锚:在时光褶皱里勾连今昔
诗歌开篇便以一个极具年代感的物象——“1972年那张毕业照”——切入,“潮湿了双眼”的细节瞬间激活了怀旧情绪,而“缺角折边”“左辨右瞧”的动作描写,更是将老照片承载的岁月重量与重逢时的急切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张照片不仅是时间的“锚点”,更是连接“四十三年”前校园记忆与当下集结场景的纽带,让“杨林中学”这个核心意象从一开始就浸润在具体的情感场景中。
随后,“书包”的意象承接了校园记忆的延续性:“离开了校园/就珍藏了书包”——书包不再是简单的学习用具,而是母校精神的“信物”,是学子对校园生活的精神守望。从“握笔的手”到“拿起锄镐”,从“课桌”到“讲台”,这些生活化的物象串联起学子离开母校后的人生转向,让“成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附着在具体动作与物品上的真实轨迹。
二、 以“群”为像:在多元人生中彰显教育价值
诗歌最动人的力量之一,在于它没有局限于“个人视角”的怀旧,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展现了母校培育的广度与深度。诗人用铺陈的笔法,勾勒出不同学子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奋斗图景:
- 基层奉献者:“会计,村长,书记/带领着乡亲,在致富路上奔跑”——他们带着母校赋予的责任意识,扎根乡土,成为乡村发展的推动者;
- 教育传承者:“从课桌站在了讲台/知识接力传导”——昔日的学子成为今日的师者,将母校的“知识火种”传递下去,完成了教育的闭环;
- 科研建设者:“跨进了高等学府/璞玉经过细磨精雕/在实验室,开发生产力/富国强军”——他们在学术与科研领域精进,以专业能力报效国家;
- 家国守护者:“怀揣梦想/手握钢枪,在站岗放哨/用三角函数描点/画出高炮的弹道”——将校园所学与国防事业结合,让“知识”转化为守护家国的力量;
- 社会服务者:“公仆为民,口碑赞好/白衣天使,精研药道”——覆盖“三十六行”的群像,最终收束于“从天南地北/飞来了莘莘学子的捷报”。
这些多元的人生选择,实则是母校教育成果的“全景展示”:杨林中学的教育没有培养“千人一面”的模板,而是赋予学子“各展所长”的底气与担当。每一个学子的奋斗,都是对“母校培育”最生动的回应。
三、 以“情”为魂:在感恩与自豪中升华主题
全诗的情感脉络清晰而递进,从开篇“重逢的动容”,到中段“奋斗的坚定”,最终落脚于“感恩的赤诚”,形成了情感的闭环。
诗人对母校的感恩,并非空泛的抒情,而是通过具体的细节落地:“手中不离笔记/时时地向您请教”,体现了对母校精神的持续追随;“每当讲起老师/我就如数家珍,自我炫耀”,将对老师的崇敬转化为最朴素的“炫耀”,直白却真挚;“你们培育的桃李/硕果累累/是来自四面八方的骄傲”,则将个人情感上升为群体自豪——学子的成就与母校的荣光相互成就,构成了“校以我荣,我以校傲”的情感共鸣。
结尾处,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激浪拍胸/让我把彩笔举的高高/却迟迟不敢落下/我怕如火的诗情/把薄薄的稿纸燃烧”。用“不敢落笔”的夸张手法,反衬出内心情感的炽烈与厚重——千言万语的感激,竟因太过浓烈而无从下笔。最终以一句质朴的“杨林中学,你好”收束,褪去所有修饰,回归最本真的问候,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穿透力,让全诗的情感沉淀为绵长的余韵。
四、 质朴语言中的力量:接地气的“真诚美学”
整首诗的语言风格极为朴素,没有晦涩的典故,没有雕琢的辞藻,更像是一场面对母校的“心里话”倾诉。“缺角折边”“锄镐”“站岗放哨”等词语充满生活气息,“左辨右瞧”“自我炫耀”等表达贴近口语,却恰恰成就了诗歌的“真诚美学”——当情感足够真挚时,无需华丽的包装,直白的倾诉反而更能直击人心。
这种“接地气”的语言,与诗中塑造的“基层奋斗者”“普通学子”形象高度契合:他们不是“精英叙事”中的传奇人物,而是在平凡岗位上践行母校教诲的普通人,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情感,本就该是这般朴素而有力。
结语:一首“双向奔赴”的校园恋歌
《杨林中学,你好》本质上是一首“双向奔赴”的赞歌:母校以知识与品格为学子“奠基”,学子以各自的奋斗为母校“增辉”。它不仅是对一段校园岁月的怀念,更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学子都能带着母校的印记,在不同的赛道上绽放光芒;而学子对母校的感恩,也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人生选择的“知行合一”。
最终,那句重复的“杨林中学,你好”,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问候,成为一代学子与母校之间跨越四十年时光的“精神暗号”,温暖而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