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尊重”中见生命的通透——评褚向平《风土人情》
风土人情
文/褚向平(河北)
有些习俗我一定要尊重
比如你在的地方的
风土人情 至于季节的
野花变冷 白草惊醒 云朵西行
可以简单关注它们
跌落与上升 当把一些事物
浓缩进一首诗里
应该有所蜕变
除了握手言和
会闪出另一层面的光影
有的甚至涌现浩大背景
无论怎样 我尊重自己的尊重
包括世故 包括繁华
包括去 或离开
包括对悲喜的认定
更包括虚荣
诗评
褚向平的《风土人情》以“尊重”为核心线索,跳出对“风土人情”的具象描摹,将视角转向个体面对世界的态度与内心的和解。全诗语言凝练、思绪流动,在看似松散的意象串联中,藏着对生命本真的通透认知。
一、 “风土人情”:作为“尊重”的起点与象征
诗歌开篇以“有些习俗我一定要尊重/比如你在的地方的/风土人情”破题,却并未具体铺陈“风土人情”的细节——没有地域的特征,没有习俗的场景。这种“留白”恰恰是诗人的巧思:此处的“风土人情”已超越地理与文化的范畴,成为“他者世界”的象征,是个体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结的第一道切口。诗人将“尊重”作为面对这一切的首要态度,为全诗奠定了温和、包容的基调。
而“季节的野花变冷/白草惊醒/云朵西行”等自然意象的插入,则将“尊重”的对象从“人文习俗”拓展至“自然规律”。诗人用“简单关注它们/跌落与上升”的表述,传递出一种不刻意干预、顺应本然的生命观——无论是人的习俗,还是物的荣枯,皆是世界的本来面貌,“尊重”便是对这种“本来”的接纳。
二、 诗与蜕变:在“浓缩”中实现内心的和解
“当把一些事物/浓缩进一首诗里/应该有所蜕变”,这几句是全诗的“诗眼”,将“尊重外部”转向“内省自我”。诗人认为,诗歌不仅是记录事物的载体,更是个体与世界对话、完成自我和解的媒介。当纷繁的“事物”(无论是风土人情、世故繁华,还是悲喜虚荣)进入诗歌,便不再是单纯的“存在”,而是经过内心过滤与重构的“蜕变”之物。
这种“蜕变”的核心,便是“握手言和”——与世界的多元握手言和,所以尊重“你在的地方的风土人情”;与生命的复杂握手言和,所以尊重“世故”“繁华”“去或离开”;甚至与人性的不完美握手言和,所以坦然提及“包括虚荣”。“握手言和”后“闪出的另一层光影”“涌现的浩大背景”,正是内心通透后,对世界与自我的全新认知——那些曾或许纠结、困惑的事物,在“尊重”与“和解”中,都有了更宏大、更包容的解读。
三、 质朴语言下的生命态度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如日常对话般自然流淌,却字字透着真诚。“我尊重自己的尊重”一句,以看似重复的表达,强调了“尊重”的纯粹性——这种尊重不是对外界的妥协,而是源于内心的坚定选择,是对自我价值判断的坚守。从尊重“他者的风土”,到尊重“世界的规律”,再到尊重“自我的选择”与“人性的全貌”,诗歌的思绪层层递进,最终落脚于一种通透、自洽的生命态度:接纳世界的多元,也接纳自我的全部,在“尊重”中获得内心的安宁与自由。
总而言之,《风土人情》是一首“以小见大”的诗。它借“风土人情”这一具体概念为引,却不止于描摹习俗,而是深入探讨了个体与世界、自我与他者的相处之道。诗人用“尊重”串联起外部观察与内心自省,用“握手言和”诠释了生命的通透,让读者在简短的诗句中,触摸到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生命力量——那便是对世界保持包容,对自我保持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