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燕子
马志平
中元节前一连几个清晨,我都在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中醒来。起床来到院外,便见高悬空中的几根电线上站立着十几数十只燕子,房沿上和高上的树枝上也有燕子落在上面,空中仍来来去去飞翔着大约有超过百余只燕子,掠过又折回,似在聚集商议着什么。我拿起手机,想拍近处电线上落着的一排燕子,手机举起,还没等抓个镜头,燕子却警觉地疾速飞离,我只好躲到僻静处,抓拍了几张落在比较远处电线上燕子的图片。
乙巳年农历七月虽说在季令上属于孟秋时节,但秋老虎的余威仍时时发作,虽说清晨比酷暑添了一丝凉爽,但旋而又被溽热替代,虽然有连续不断的雨不停地下着,但空气中湿度极大,气压又低,气温均在三十二三度徘徊,给人的感觉仍和夏日的酷暑没有多大区别,稍微一活动,衣服马上就和身体粘沾在一起,体感特别不舒服,连心绪也添了急躁和郁积,鸟儿清脆的叫声听来也是嘶哑的,知了叫声则似乎成了一种生命的哀鸣,颇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苍凉之感。最显眼的是院外的那棵山楂树,青翠的叶子变得暗淡灰黄,圆润饱满挂满枝头的青涩涩的山楂果倏忽间变得瘪瘦,缺了粉红娇嫩的光泽,仿佛对秋缺少了谦雅蕴藉,生出一种鄙夷蔑视的厌恶情绪来。
古代文人是悲秋的,连燕子这种黑色的小精灵也对秋的到来心存恐惧,不得不向南迁徙。人与动物灵魂是共通的,而文人的悲秋则是多以文人的情感宣泄为衡量尺度的。其实,文人的"悲秋"传统及情绪均源于季节与自然变迁莫测和生命意识的清醒与无奈产生深层次共鸣,且在政治际遇与文化传承中逐渐形成独有的且渐次被人们理解的审美范式,并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最早可追溯到战国宋玉《九辩》开创的文学意象系统中并成为悲秋传统的文学溯源。宋玉在《九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奠定了悲秋的基调,将秋景与“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命运关联,完成自然现象与生命体验的意象转码。这种创作模式被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重要作品继承,形成绵延两千余年的抒情悲秋范本。从更高视觉虑之,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更承载着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及文人士大夫怀才不遇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后不免要寄情他物以求自慰,特别是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将悲秋载入了诗坛。当诗人看到秋天凋零的落叶萧索的景致,则慨叹岁月的白驹过隙光阴如梭,为文人自己一腔热血报负无法实现最终一事无成发出一声呐喊嘶吼用文字抒发出来,这样悲秋的情绪在对家国的忧思中得到升华。
而古代文人的这种悲秋文化已深深浸淫到我的灵魂中,当我看到一个个家族的燕子聚拢一起时,我便在心中泛起淡淡的忧伤,我知道秋来了,燕子也无可奈何地向南迁徙了。“胡燕别主人,双双语前檐。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岂不恋华屋,终然谢珠帘。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李白的这几句诗此时正契合了我的心境。我原本以为燕子迁徙南方只是到云南海南这些冬季温暖且有飞虫食物的地方,哪知这些小小的黑色精灵除却小部分留在云南海南外,大多数要跋山涉水飞越万水千山行程多达几千公里一万多公里,迁徙到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最远到达南部非洲呢。路途遥遥,少则近一个月,多则三四个月才能到达生存地。不知有多少只燕子累死途中,而它们的生命却只有六七年,一生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迁徙的路上。它们生存得是多么的艰难,我不知道这些黑色的小精灵有没有灵魂和思想,是否为它们不停地奔波劳顿而心生畏惧呢?而我却时时陷入无尽的心灵折磨中。
燕子走了,我祈祷它们平安到达它们理想的伊甸园。我知道,用不了几个月,在北方春季到来的二三月份,它们又会准时归来。“谁家旧巢迎新燕,衔来香泥知春暖。”屋檐下那个完整的旧燕巢我会保护好,我还会在万物萌动的春季,静静地坐在院中,欣赏矫捷的燕子疾速俯冲精准捕捉昆虫蜻蜒的优美动作,欣赏着几个从燕巢中探出头来张着硕大的粉嫩的嘴巴嗷嗷待哺的雏燕发出的清清脆脆的鸣叫,欣赏着燕子叼着满嘴的虫儿飞回到燕巢一个个嘴对嘴喂食雏燕的温馨场景。当雏燕吃饱缩回燕巢酣睡后,劳顿的燕子会飞到院外纤细的电线上憩息,时而抖动着漂亮的羽翅,摇摆着乌黑的尾翼,翅膀飞羽狭长,燕尾修长似剪,蓝黑色或黑褐色的羽毛泛着强烈的光泽,与颈下的棕栗色和腹部的白色羽毛交相辉映,与春风春雨春草春花及万物生灵和谐共生,绘制出春的葳蕤序章。
燕子有多少个品类我不得而知,但在我老家冀中平原的农村,都将燕子叫做家燕。家燕有两种,一种叫拙燕,多筑巢于房外屋檐下,燕巢由泥草细树枝搭建而成,简朴而实用。还有一种叫巧燕,筑巢多在屋里的房梁上,燕巢深而长,且比拙燕筑的巢要精细别致许多,可称之为燕巢中的高级住宅了。老屋的主人为方便巧燕进出方便,专门在屋门上方开了一个方方正正的窗孔。拙燕和巧燕的区别还在于叫声的不同,巧燕的叫声更清脆悠长婉转动听。在我老家有一个民俗说法,都说只有积德行善的人家燕子才会去筑巢居住,因而燕子一直得到乡亲们的精心呵护。但民俗传说应该没有什么依据,只是农村人心向善的朴素情感的真实休现而已。
燕子是有归属感的,来年春天,绝大多数还能找到它繁衍生息的燕巢。我不再悲悯于燕子的离去,我知道这是它的生存需要,但我却满含真挚的情感期待着燕子平安归来。我也不再伤感于悲秋的氛围笼罩,天地万物皆有定数,无法改变亦无能力改变,顺应天意该是衰微之岁的好好活着法则,虽时感无助无奈仍需坦然承受。(2025年9月6日中元节)
作者简介
马志平,男,河北省河间市人。微信呢称:马马虎虎。1962年出生于黑龙港河流域一个名为邢各庄村的农民家庭,家庭成份富农却贫困潦倒,自懂事起便深感屈辱歧视,受惠于父母的敦厚教诲和姐妹弟弟的无私付出,得以在维艰的生活生存状态下读完高中,在恢复高考后的1980年参加高考,虽分数极高却报考志愿无一录取,终抱憾被河北师范大学沧州师资班即现沧州师范学院收留。学业完成后,本该当一名中学教师,却又阴差阳错进了机关,做了秘书当了公务员。始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起草领导讲话报告文件成为工作主业,并对文学创作产生浓厚兴趣。繁忙的工作间隙,由感生情写出了诸多文学作品,在报刊杂志及后网络发表,累积达百余万字。先后出版有《情感驿站》、《我的灵魂需要文学的抚慰》和《凝望岁月》三部散文随笔集,约一百万字。编著有《法官文论》、《马志平论文集》、《河间市检察志》等数部专著。曾获《长城》文学奖及河北省委先进文字工作者等荣誉。在河间县市政府县市委两办担任科员秘书副主任副秘书长近二十载后转行从事法律工作。曾供职于河间市人民法院和河间市人民检察院,任党组副书记,四级高级法官、三级高级检察官,二级调研员。现退休。以鉴瓷赏壶著文笔会自驾云游品茗小酌谈经论道雅集漫度聊以打发暮岁时光。
编辑制作:侯五爱
文字审核:惠玲玲
美编:惜缘
总编:瀛洲居士
图标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张新荔 朱红兵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