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灯,照亮我心——忆林廷铭老师
文/林亚川
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晚风拂过窗台时,我竟两度梦见林廷铭老师。他站在教室门口,笑容依旧明朗,一如三十多年前我们初遇的模样。他于我,是并肩前行的同事,更是藏在岁月里的挚友,这份情谊,即便跨越时空,也从未褪色。
还记得1988年的秋天,我到紫泥金定小学报到,连高翔校长指着不远处一个清瘦的身影对我说:“你们都是新洋人,认识不?”话音刚落,那人便转过身来——高挺的鼻梁在秋日暖阳下格外清晰,他快步走上前,笑着伸出手:“我叫林廷铭,新洋桃源社的,以后咱们上下班同路了。”就是这一句简单的问候,轻轻叩开了我们三十余年情谊的大门。
那时的我们,下班经常骑着自行车结伴回家。六里乡路,车轮碾过田埂旁的尘土,我们的聊天声也随着风飘向远方。路上,他总爱说起班上的孩子:“志宏这次数学测验进步了五分”“小杰今天主动帮同学搬书,越来越懂礼貌了”。每当提起教学,他的眼睛里就像落了星光,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进一退,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如数家珍。有时路过学生家,家长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喝茶,他总要借着这个机会,细细询问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聊几句孩子在校的近况,言语间满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他的课堂,是学校里最有“烟火气”的地方。经过他的教室,总能听见他洪亮的声音穿透门窗,连隔壁班都能隐约听见。我常和他开玩笑:“廷铭,你这嗓门,隔条江都能听得到了。”他闻言笑笑,带着点自嘲说:“我这嗓门可是自带的扩音器呢!”他待学生格外用心,课堂上风趣幽默,课后又耐心温和,孩子们都喜欢上他的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他教的班级,每次年段过关考试成绩都位列学区前茅。他的算盘技术也是一绝,他当学校的出纳,算起账来噼里啪啦。每次学区统计考试成绩,必然会抽调他,那清脆的珠算声,比计算器还快还准,常让我们这些依赖计算器的同事啧啧称赞。
1992年我调离金定时,他依然坚守在那所海岛尾端的学校。浒茂岛素有“苦路、水咸、土黏、路远”之说,教师来了又走,他却扎了根。96年他儿子上一年级时,他毅然把孩子带到金定小学读书。师资不足,他就劝在企业上班的妻子来校代课。那时他买了辆重庆牌摩托车,每天载着妻儿在乡间穿梭。雨天里,同事看他们一家三口挤在雨衣下,总劝:“调去城里吧,孩子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却总是摇头:“我家离学校不算太远,再说,也早就习惯了这里的孩子。”他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藏着对这所学校、对学生的深厚感情。
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踏实的作风,组织上任命他为金定小学教导主任。于是,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校的教学和教研工作中。他带领教师深入培优辅差,组织各年级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活动,校园里处处是师生忙碌又充实的身影。在他的带动下,金定小学不仅培养出了林庆艺、钱国强、连淑芳、詹彩莲、戴惠玲等一批年轻教学骨干,学校总评成绩常年稳居学区前列,还在龙海市数学竞赛中成为获奖人数最多、奖次最高的农村小学。当一大叠奖状送到老师和学生手中时,我看见林廷铭眼里的光,比任何时候都要明亮。
那年评职称的事,我至今印象深刻。一天晚上,月光洒在院子里,他来找我时,清瘦的脸庞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平静。“这次评职称,我打算退出。”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我吃了一惊。“为什么?你的条件明明完全够啊!”我急忙追问。他坐在石凳上,语气依旧平和:“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人吧,我没时间准备,以后再评也不迟。”我心里清楚,“没时间”不过是他的借口,他只是在践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理念。几年后的级内晋级也是如此——当时有两个从九级晋到八级的岗位,包括他在内有三个人符合条件,他也主动让出,还是那句熟悉的话:“别人更需要!”
后来儿子考上了一中,他一家人搬到了石码,但林廷铭依旧坚守在金定小学。每天骑车几十公里往返,风雨无阻,从未迟到过一次。直到2004年,他被任命为西良小学校长,离家才近了一些。我知道,当西良小学的校长并不轻松,学校当时还存在不少棘手问题。但他深入分析校情后,却很有底气地说:“放心,我肯定能给大家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他果然没有食言!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争取村委和群众的支持,耐心转化问题学生,西良小学很快就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每次见面,他都会兴奋地跟我分享学校的新变化:“咱们学校新修了操场”“这次考试,学生的平均分又提高了”……言语间满是对学校的热爱。
可就在西良小学蒸蒸日上的时候,厄运突然降临他头上。一天,他的同事告诉我,林廷铭老师在漳州住院,情况不太好。我立刻赶去医院,走进病房时,就看见他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鼻咽癌,发现得还比较早,没事。”他看见我来,还笑着安慰我,仿佛在说别人的事情。电疗让他的声音变得沙哑,可他依旧惦记着学校的事:“等我好点了,就能回去上课了。”看着他消瘦的脸庞,我鼻子酸酸的。
出院休息一段时间后,他真的又回到了讲台,原来穿透力强的大嗓门不见了,只能用沙哑的嗓音给学生上课。孩子们好像也懂事了许多,每次上课都安安静静地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认真。他告诉我,那年大年初三,他怕家人不让,就自己偷偷骑摩托车去学校放鞭炮,他高兴地说:“给学校添点喜气,开学的时候孩子们看到了鞭炮花,肯定开心。”那憔悴却带着笑意的脸,令人动容。
生病期间,他养成了每天发早安图片的习惯。有时是校园清晨的阳光,有时是沾满露水的鲜花,有时图片下面也会配上一句励志的话。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两年多,直到有一天,那张熟悉的早安图片突然中断了。我心里不安,急忙给他打电话,接电话的是他爱人,声音哽咽,说他又住院了,连说话都很费劲了。
2024年9月2日,他发微信给我,说想见我,有事情托付。我立刻赶去他家。他躺在床上,身体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眼神也有些涣散。见我来了,他慢慢抬起手,示意儿子拿过手机,手指在屏幕上艰难地敲击着,每写一个字都要停顿好一会儿。写完后,他长吁一口气,让儿子把手机递给我。我接过手机一看,上面写着两件事:一件是关于孙女孙子读书的叮嘱,另一件是老家宅子的安排。可我知道,那时他的大脑因为药物作用已经出现幻觉,意识也是半清醒半迷糊的,却还在惦记着家里的事。
9月6日,就在教师节前夕,林廷铭没能等到他人生中的第四十个教师节,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近四十载教学生涯,他把自己的青春、热情甚至生命,都献给了乡村教育。他走时,或许还有遗憾,或许还惦记着没上完的课、没教完的学生,但他留下的,却是比生命更长久的影响。
如今,每当我经过金定小学,仿佛还能听见他洪亮的讲课声,看见他在教室里来回踱步的身影;每当我想起西良小学,又会记起他为学校奔波的模样——他和老师们一起讨论教学方案,在操场上陪学生活动,跟村干部协商学校建设的细节。前几天,我想确认下他在金定小学是不是待了二十三年,找不到他爱人的电话,就试着拨通了他以前的号码,没想到是他爱人接的。“这个号码,我一直留着,总觉得他还在身边。”电话那头,她的声音渐渐哽咽,我握着手机,眼泪也渐渐模糊了视线。
林廷铭走了,但他留下的东西太多太多!他带过的学生,如今成了各行各业的栋梁;他指导过的教师,如今成了重点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他待过的两所学校,如今依旧充满生机。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乡村教师,却用一辈子的坚守,诠释了“教书育人”的真谛,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为人师表”。
这个教师节,我格外思念他。愿世间的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像他这样的老师;愿每个老师,都能像他一样,用爱心点亮孩子的希望,用生命影响生命。
作者简介:林亚川,教师,漳州作协会员,龙海作协副主席。以真理教书,用真情育人,在阅读中思考,于感悟中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