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三百九十一)》
作者:张志江(北京)

三百九十一
后出师表(三)
帝德清明暮霭生,
天威浩荡千山静。
逍遥恣意定难堪,
进退随心聊自省。

注: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劝谏刘禅认清现实差距,不可盲目乐观。并规劝和提醒刘禅,陛下才不及刘邦,身边亦无良臣。期望以“长策”轻取天下的想法令人不解;“帝”,刘邦;“暮霭”,喻汉高祖刘邦在具备“君明”、“臣良”的前提下,取江山尚且如此困难。

此诗以“咏史喻今”为核心,将刘邦旧事与刘禅现状相勾连,既贴合《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辅政的叙事,又精准传递出《后出师表》“正视差距、戒骄自省”的劝谏内核,可从三方面深入赏析:
一、意象隐喻:以刘邦旧事,照刘禅现状
全诗以“刘邦”为隐性参照,每句均暗藏“今昔对比”,用历史隐喻点出刘禅的核心问题:“帝德清明暮霭生”:“帝德清明”明写刘邦(“帝”)德政明晰、君臣相得(呼应注中“君明、臣良”),“暮霭生”却转折喻指——即便刘邦具备“君明臣良”的优势,取天下仍如“暮霭弥漫”般充满艰难。此句看似咏史,实则暗讽刘禅:刘邦尚且需历经艰辛,而刘禅“才不及刘邦、身边无良臣”,却存“以长策轻取天下”的幻想,其盲目乐观与现实差距一目了然。
“天威浩荡千山静”:“天威浩荡”承上句,写刘邦凭借“君明臣良”凝聚的权威,能令“千山静”(喻天下臣服);但结合注释反观刘禅,其既无“帝德”,也无“天威”,却妄图效仿刘邦“轻取天下”,诗句以刘邦的“成”反衬刘禅的“不足”,为后文劝谏做足铺垫。
二、劝谏逻辑:从“破幻想”到“提告诫”,层层递进
后两句紧扣《后出师表》“劝谏刘禅认清现实”的核心,直接针对刘禅的问题给出警示,逻辑清晰且态度恳切:
“逍遥恣意定难堪”:“逍遥恣意”直指刘禅可能存在的“耽于安乐、放纵无度”(贴合历史上刘禅后期宠信宦官、疏于政事的形象),“定难堪”则直言后果——若如此行事,必然难以承担治国重任,更遑论“轻取天下”,打破其不切实际的幻想,呼应注中“认清现实差距,不可盲目乐观”的劝谏目的。“进退随心聊自省”:“进退随心”看似中性,实则暗指刘禅决策缺乏审慎(无“良臣”辅佐,易凭主观行事),“聊自省”则以温和却坚定的语气,规劝刘禅需时常自我反省,莫学刘邦的“优势”却犯远超刘邦的“过失”,既符合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辅政身份,又避免直谏的冒犯,与《后出师表》“委婉劝诫”的风格高度契合。三、格律与炼字:贴合七绝体裁,精准传意
作为七绝,全诗平仄工整(如“帝德清明”(仄仄平平)对“天威浩荡”(平平仄仄),“逍遥恣意”(平平仄仄)对“进退随心”(仄仄平平)),对仗严谨;炼字上亦见巧思:
“定”字(“定难堪”):表“必定、必然”,语气坚决,强化“恣意”的危害,无丝毫含糊,凸显劝谏的迫切性
“聊”字(“聊自省”):表“姑且、应当”,既保留臣子对君主的尊重,又暗含“不得不自省”的期许,将诸葛亮“忧君忧国”的恳切心态融入一字之中,堪称“以字传情”的典范。
整首诗以“史”为鉴、以“喻”为锋、以“情”为底,既忠实于《后出师表》的劝谏内核,又通过七绝的凝练形式,将复杂的政论转化为可感的诗意,让“诸葛亮劝刘禅”的历史场景更具感染力,也贴合《三国演义》“尊刘贬曹、颂诸葛亮忠智”的叙事倾向。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十七)》
作者:张志江(北京)

十七
反目成仇(押艳韵)
卓行布帐凤仪亭,
潜往琴斋鸾影艳。
势若天涯客不惊,
形同陌路谁相念。

注:董卓回凤仪亭,发现貂蝉正与吕布缠绵,拔起吕布的戟就投了过去,吕布匆匆逃走。从此,二人反目成仇。

张志江,字乐天,号观潮散人。北京八大处。
偶有小作散见于相关载体。其【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系列作品】等,被优选进《百度》、《今日头条》等数十家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