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枣原浆酒杯
“为往事干杯”征文展示
旬阳,一个被秦岭环抱的小城,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出了许多令人称道的人和事。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被誉为"中国好人"的企业家,杨厚根,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将旬阳的特产拐枣酿成了香醇的美酒,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让"好人缘原浆酒"成为了旬阳的一张亮丽名片。
秋阳漫过秦岭余脉的褶皱时,旬阳五龙湾的河谷正浮着一层淡金色的雾。两岸的拐枣树把影子浸在汉水里,像无数双握着时光的手,它们在这里生长了千百年,以虬曲的枝干记录着河谷的晨昏,以琥珀色的果实酿着一方水土的记忆。当这些深秋里凝结了霜露的拐枣,经由酿酒人的双手化作坛中琼浆,五龙湾的山水便有了可触摸的温度,可品味的灵魂。
拐枣在植物学里唤作枳椇,是秦岭以南最执着的落叶乔木。五龙湾的拐枣树多生长在汉江沿岸的坡地,根系顺着岩层的缝隙往下扎,能在碎石堆里汲取水分。当地人说,好的拐枣要生长在"见山见水"的地方——既得晒到足够的太阳,又得沾着江雾的润气。每年霜降过后,枝头的拐枣便由青转褐,那些扭曲如珊瑚的果柄里,糖分在低温里悄悄沉淀,咬一口能尝到蜂蜜般的甜,尾调却带着山野草木的清苦。
五龙湾的老人们都记得,从前物资匮乏时,拐枣是冬日里难得的甜味。孩子们挎着竹篮去山里采摘,回来摊在竹匾里晒,晒到果皮起皱,果肉变得半透明,就能直接当零食吃。更细心的人家会把晒好的拐枣装进陶罐,倒上自家蒸的米酒,密封了放在灶边,过些日子便是带着果香的甜酒。后来有人发现,用新鲜拐枣直接发酵酿酒,滋味更清冽,这才有了拐枣原浆酒的雏形。
酿酒人杨厚根的作坊藏在山坳里,推开木门时,最先撞见的是院子里晒着的拐枣。竹席上的果实还带着晨露,阳光穿过果柄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这东西娇贵,采的时候不能碰伤果皮,不然发酵时容易坏。"杨厚根捡起一颗拐枣给我看,果柄顶端的果实小小的,反倒是连接枝条的果柄胖乎乎的——酿酒用的,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果柄。他说五龙湾的拐枣有个特别之处,果柄里的果糖含量比别处高,这是汉江沿岸独特的小气候造就的:白天日照足,光合作用强;夜里江风凉,呼吸作用弱,糖分便在果柄里攒了下来。
拐枣原浆酒的酿造,是一场与时节的约定。每年立冬前后,当最后一批拐枣带着霜气被运进作坊,酿酒的工序便开始了。第一步是筛选,要挑出果柄饱满、没有虫蛀的果实,剔除那些青果和破损的果子。杨厚根的筛选从不用机器,全靠手摸眼辨,"好拐枣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果柄捏起来有弹性,要是软塌塌的,肯定是水分跑了"。
筛选好的拐枣要先清洗,用的是山涧里引来的活水。五龙湾的山泉水从石缝里渗出来,带着矿物质的清冽,洗过的拐枣不会留下生水的腥气。洗干净的拐枣摊在竹架上沥干,不能暴晒,只能在阴凉处阴干,阳光会让果香挥发,阴干才能留住最本真的味道。等表面的水分收尽,就可以倒进陶缸里了,按比例加入酒曲,再用木杵轻轻压实。杨厚根用的酒曲是祖传的方子,以当地产的小麦、玉米为原料,加了几种山间的草药,在端午时制作,晒足七七四十九天,磨成粉后带着淡淡的香气。
发酵是酿酒最关键的环节。陶缸要放在恒温的地窖里,温度控制在十八到二十度之间。杨厚根每天都要下地窖查看,用长柄木勺舀起一点发酵中的拐枣汁尝尝,"酸中带甜,有酒香冒出来,就是正好的"。如果太酸,说明温度高了;要是甜味太重,就是发酵慢了。这全凭经验,没有固定的标尺。发酵要持续一个月,期间拐枣会慢慢变软,汁水从果柄里渗出来,与酒曲充分融合,整个地窖里都会飘着甜丝丝的酒香,像把整个秋天的果实都酿成了云雾。
木井子提前用水泡一下,让木头膨胀,以防上锅酿酒时板与板之间的缝隙漏酒气,土灶盘好后,放入底锅,加满水之后将木井子放上,在井子与底锅和天锅接触之处围上布袋圈或者稻草捆绑的稻草圈儿。所有工序做好,把火生起,将底锅水烧开后,把木梢内发酵好的酒糟子倒入木井子之中,记住不要装的过满,导致酒溜子无法安装。装完酒糟子后,放入酒溜子,盖上天锅天锅水加满,把火烧旺,天锅顶端不断添着冷水,蒸汽遇冷凝结成酒液,顺着竹管流进陶坛。最先流出来的酒叫"酒头",度数高,烈得呛人;中间段的酒最醇和,就是用来装坛的原浆;最后出来的"酒尾"度数低,香味淡,通常会留着下次蒸馏时再用。杨厚根说,好的原浆酒接出来时,酒线要像金丝一样细,滴在桌上能聚成一团,不会马上散开。
新酿的拐枣原浆酒要在陶坛里陈放至少一年。陶坛就放在作坊后院的山洞里,洞里常年保持着十六度的温度和百分之七十的湿度,酒水在坛子里慢慢沉淀,辛辣味渐渐褪去,果香和酒香愈发融合。杨厚根掀开一个封存了三年的酒坛,顿时有清亮的香气涌出来,不是那种浓烈的酒精味,而是像雨后的果园,带着拐枣的甜、草木的清,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水汽——那是汉江的味道,是五龙湾的气息。
第一次品尝拐枣原浆酒时,我总觉得杯中盛着的是五龙湾的秋景。初入口时是淡淡的甜,像咬开刚摘的拐枣;咽下时能尝到一丝木质的醇厚,那是老树扎根山岩的坚韧;最后留在舌尖的,是若有若无的清凉,仿佛汉江的雾掠过喉咙。杨厚根说,真正懂酒的人能喝出"山水气"——山的厚重,水的灵动,都在这酒里了。
在五龙湾,拐枣原浆酒从来不是独饮的酒。逢年过节时,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它。炖羊肉时倒上半碗,能去膻增香;做腊肉焖饭时淋上一勺,米饭里会带着果香。最常见的喝法是温着喝,把酒瓶放进热水里烫到微温,倒在粗瓷碗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酒液入喉不烈,下肚后却有暖意慢慢散开。有外地来的客人不习惯白酒的烈,尝了这酒却忍不住多喝几口,说这酒里有"家的味道"。
春天到五龙湾去,能看见拐枣树抽出新绿的嫩芽;夏天的傍晚,江风会把枣花的香气吹满河谷;秋天是最热闹的,采拐枣的人在山坡上穿梭,笑声顺着江水漂很远;冬天的作坊里,新酿的酒正在陶坛里沉睡。这里的日子像汉江的水,不急不忙地流着,而拐枣原浆酒就像这水流里沉淀的沙金,把寻常岁月里的甜与香,都细细地收了起来。
有一次在杨厚根的作坊里待得晚了,他搬来一张小桌,在院子里摆上腌菜和腊肉,倒了两碗刚开封的原浆酒。月光落在汉江上,像铺了一层碎银,远处的山影朦朦胧胧。王先生喝了口酒说:"这酒好就好在真,没有乱七八糟的添加,拐枣是山上长的,水是山里流的,酿出来是什么味,就是什么味。"他的话让我想起白天看到的拐枣树,它们在石缝里生长,不挑土壤,不怨风雨,到了时节就结出果实,简单又执着。
酒喝到微醺时,再看眼前的五龙湾,忽然觉得这山水与酒早已融为一体。拐枣吸收了山水的灵气,酿酒人用手艺把灵气封进酒坛,饮者在杯中尝到山水的滋味——这是一场跨越季节的对话,是人与自然最温柔的默契。就像杨厚根说的,酿酒其实是在"攒福气",把山里的好东西攒起来,留给懂它的人。
他从贫寒少年到"中国好人",从在外创业者到山乡"拐枣领航人",杨厚根用故土情怀与不懈奋斗,将秦岭深处的"小拐枣"酿成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他的故事,是旬阳人自强不息、回报家乡的缩影;他的"好人缘原浆酒",是旬阳自然馈赠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产物。
在铜钱关的五龙湾,杨厚根正带领着他的团队,沿着"中国好人造中国好酒,让普通老百姓都喝上好酒"的目标坚定前行。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好人缘原浆酒"必将香飘更远,成为旬阳乃至陕西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作者简介】杨进编,男,学历专科,旬阳市太极城文化研究会青年会员,村村乐站长,全国获得二等奖。庆祝党的二十大,我是中国人全球华人诗书画拉力赛荣获首席金奖。纪念毛泽东诞辰129周年五星文化名人百年荣耀,2023年一篇旬阳作品CCTV中央电台新闻人物代表作,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荣获冠军,在各大平台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