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中国古典诗歌中送别诗始终占据着特殊地位。自《诗经·邶风·燕燕》以降,离别叙事多被框定在"折柳""劝酒""长亭"的程式化表达中,情感基调往往沉溺于"执手相看泪眼"的哀婉。李白的《送友人》却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壮阔开篇,在空间维度上实现了对传统送别场景的彻底突破。这种突破不仅体现在地理空间的延展,更在于诗人将个体离别升华为对生命存在本质的哲学思考。
"孤蓬万里征"的意象选择极具颠覆性。传统送别诗常以"孤雁""断鸿"等意象强化孤独感,而李白独取"孤蓬"——这种随风飘转的植物,既暗示友人漂泊的必然性,又暗含对自由意志的礼赞。蓬草的飘零不再是被动承受,而是主动选择的生命姿态,这与《庄子·逍遥游》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意象形成跨时空呼应。当诗人写下"浮云游子意"时,已将物理空间的分离转化为精神维度的超越,使离别成为检验生命韧性的试金石。
"浮云"与"落日"的意象组合构成存在主义式的哲学对话。浮云的漂泊象征人类无法回避的生存困境,而落日的沉落则隐喻生命终将面对的虚无。但李白并未陷入悲观主义的泥沼,"落日故人情"中的"故"字,将转瞬即逝的夕阳转化为永恒的情感坐标。这种对时间本质的深刻洞察,使诗歌超越了普通送别诗的时空局限,达到"天地者万物之逆旅"(《春夜宴桃李园序》)的宇宙意识高度。
全诗处处可见道家美学的渗透。"青山白水"的色彩搭配暗合阴阳平衡的哲学理念,"挥手自兹去"的动作描写则体现"无为而治"的处世智慧。最耐人寻味的是"班马鸣"的意象运用——离群之马本应象征孤独,但李白却通过"萧萧"的拟声词,将分离的哀伤转化为天地间的自然交响。这种化悲为美的审美转化,与《庄子·大宗师》中"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哲学境界异曲同工。
作为盛唐精神的代言人,李白在诗中巧妙融入时代气质。"万里征"的地理跨度彰显大唐帝国的恢弘气度,"挥手"的洒脱姿态则体现盛唐文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即便在离别时刻,诗人依然保持"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这种在困境中坚守精神高度的姿态,正是盛唐气象最生动的注脚。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地理诗学"。诗人通过"北郭"与"东城"的方位对仗,构建出三维立体的空间坐标系。青山的横向延展与白水的纵向环绕形成视觉张力,使静态的城郭景观具有动态的生命力。这种空间处理方式,比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构图早半个世纪,堪称中国山水诗空间美学的先驱。
"青""白"二色的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青色在传统文化中象征永恒与生机,白色则代表纯净与虚无,二者的碰撞既暗示生命的蓬勃与消逝的永恒矛盾,又形成视觉上的冷暖对比。这种色彩处理方式,比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色彩哲学早熟,展现出李白作为色彩大师的非凡禀赋。
全诗在声律运用上独树一帜。"青山/白水""北郭/东城"的双声叠韵创造听觉韵律,"萧萧班马鸣"的摹声词则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感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浮云游子意"中"浮"与"游"的平仄交替,形成声调的波浪式起伏,完美模拟出浮云飘动的动态美感。这种将声律与意象深度融合的创作手法,为后世诗词创作提供了宝贵范式。
诗歌构建了多层次的象征体系:地理空间象征人生舞台,自然景物象征生命状态,动物意象象征情感纽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班马"意象的创造性转化,本指离群之马,李白却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其情感感知能力。这种突破物种界限的象征手法,比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隐喻早近百年,展现出惊人的艺术预见性。
"挥手自兹去"的动作描写,标志着中国文人主体意识的彻底觉醒。不同于传统送别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的被动姿态,李白以主动告别的姿态宣告个体价值的独立存在。这种觉醒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呐喊形成呼应,共同构成盛唐文人精神觉醒的双重变奏。
全诗可视为李白生命哲学的视觉化呈现。"孤蓬"象征生命的漂泊本质,"浮云"暗示存在的偶然性,"落日"隐喻价值的永恒性。这种对生命三重属性的辩证思考,比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感悟早三个世纪,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哲学深度。
在送别诗发展史上,《送友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打破了南朝"永明体"以来渐趋僵化的创作模式,开创了"以大观小"的审美视角。这种创新直接影响中唐韩愈"奇崛险怪"的诗风,并为宋代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放词风奠定基础,形成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传统"的重要支脉。
在全球化语境下重读《送友人》,其现代性价值愈发凸显。诗中"浮云游子意"的意象,恰似当代社会流动性加剧的生存写照;"挥手自兹去"的姿态,则暗合后现代主义对固定身份的解构追求。更值得关注的是,李白将离别转化为审美对象的创作思维,为当代人处理人际分离提供了诗意范本,当现代通信技术消弭物理距离时,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显得尤为珍贵。
诗歌结尾"萧萧班马鸣"的开放式结局,更具有现代叙事学的先锋意义。离群的马匹究竟走向何方?诗人故意留下的悬念,恰似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未完成性",赋予读者参与文本建构的无限可能。这种打破封闭叙事结构的勇气,使这首千年古诗焕发出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本诗评独家首发,选自史传统《再评唐诗三百首》第四辑:五言律诗。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