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作于李白仕途受挫、被迫离开长安之际,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激烈碰撞的产物。诗的开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描绘出奢华的宴饮场景,然而紧接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却笔锋陡转,以强烈的反差展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茫。这种苦闷并非源于物质匮乏,而是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是政治抱负无法施展的痛苦挣扎。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象征手法,以自然界的艰难险阻比喻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障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但李白并未因此沉沦,“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巧妙地嵌入姜尚、伊尹的典故,借古喻今,暗示自己虽暂时失意,但仍期待有朝一日能像这两位历史人物一样,得到明君赏识,实现政治抱负。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以反复咏叹的方式,将内心的迷茫与困惑推向高潮,发出对人生道路的强烈质疑。然而,就在读者以为诗人会陷入绝望之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一道强光划破黑暗,展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这种在困境中坚守理想、积极寻求突围的精神,构成了《行路难》的核心主题,也是李白诗歌中一以贯之的精神特质。
李白怀揣着“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入京,本以为能得到唐玄宗的重用,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却没想到最终只落得个“赐金放还”的结局。诗中对宴饮场景的描写,实则是诗人对自身处境的一种反讽。美酒佳肴在前,却无心享用,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悲愤与不甘。他渴望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却无奈被权贵排挤,这种壮志难酬的痛苦在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身处困境,李白并未放弃对未来的希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所引用的典故,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自身未来的美好期许。姜尚和伊尹在逆境中最终得到重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李白以此自比,坚信自己也有机会迎来命运的转机。这种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体现了李白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是他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不仅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更是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选择,在面对困境时,人们往往会感到迷茫和无助。李白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道路的困惑,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在困境中不断探索、寻求突破的过程,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酒食的珍贵奢华,与下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夸张与对比的结合,不仅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黄河”和“太行”象征着诗人追求理想的道路,“冰塞川”和“雪满山”则象征着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人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寓意。
诗中巧妙地嵌入了姜尚、伊尹的典故,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为诗人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引用历史人物的经历,李白将自己的遭遇与古人相联系,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整首诗的情感节奏跌宕起伏,从开篇的奢华宴饮到内心的苦闷迷茫,再到对未来的希望憧憬,最后以坚定的信念收尾。诗人通过这种情感的起伏变化,将自己在困境中的复杂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一同经历这场心灵的旅程。这种情感节奏的把握,体现了李白高超的艺术技巧,也是《行路难》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解读往往侧重于对诗歌本身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而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深入探讨李白的困境与突围,则能为这首诗赋予新的意义。天宝年间,唐朝政治腐败,权贵当道,像李白这样有才华、有抱负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注定会在仕途上遭遇挫折。他的困境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这种背景下,李白在《行路难》中所展现出的坚守理想、积极突围的精神,就显得尤为可贵。这种精神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也是对时代黑暗的有力批判。
《行路难》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所表达的对理想的追求、对困境的不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重读再评《行路难》,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这首古老的诗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李白以其豪放飘逸、想象丰富的诗歌风格著称于世。《行路难》在继承传统诗歌的基础上,融入了李白独特的个性色彩和创新元素。诗中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想象、大胆的比喻,都展现了李白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相比,李白的诗歌更具浪漫主义色彩,更能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激情和对自由的向往。这种创新与突破,不仅使《行路难》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也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白《行路难》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亮点,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诗人在困境中对理想的坚守、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都体现了他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意图,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同时,对《行路难》的经典重评,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推动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未来的文学研究中,我们应继续深入挖掘经典作品的价值,让这些古老的诗歌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诗评独家首发,选自史传统《再评唐诗三百首》第三辑:七言乐府。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