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鼓歌》
唐·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石鼓文,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自唐代初现于天兴三畤原以来,便成为历代文人竞相咏叹的文化符号。杜甫在《小篆歌》中以“陈仓石鼓又已讹”定名,韦应物更首开先河作《石鼓歌》,以“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纷纷”的诗笔描摹其神秘。然真正以诗性力量重构其历史价值、赋予其文明重量的,当属韩愈的《石鼓歌》。这首七言长诗不仅以石鼓为载体,更以“文以载道”的笔法,将零散石刻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在文学史与文化史上镌刻下永恒的印记。从历史重构、文化批判、诗学创新三个维度,剖析《石鼓歌》的深层价值,揭示其如何以文学之力唤醒沉睡的历史,重构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将石鼓的起源置于西周衰微与宣王中兴的历史语境中。“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描绘的是周王室的礼仪盛景,暗含对唐代藩镇割据、中央权威式微的隐喻。通过“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的狩猎场景,韩愈将石鼓文镌刻的功业转化为对文明秩序重建的象征。宣王挥戈平乱、勒石铭功,实为韩愈对宪宗朝“元和中兴”的政治期待。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投射,使石鼓从单纯的文物升华为文明复兴的符号。诗中“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直指《诗经》收录的局限,更以“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质疑儒家经典编纂的完整性。这种批判并非对孔子的否定,而是通过解构正统经学体系,将石鼓文抬升至与六经并重的高度。在韩愈看来,石鼓文承载的不仅是周代史实,更是被《诗经》遗漏的“羲娥”(日月)般重要的文明记忆。这种对经典谱系的重构,体现了中唐古文运动“疑经惑古”的学术勇气,也为石鼓文赋予了超越经学的文化价值。诗中“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以汉灵帝熹平石经观者如潮的盛景,反衬唐代对石鼓的漠视;“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则以王羲之书法的世俗化倾向,讽刺当代对文化瑰宝的轻慢。韩愈通过这两组对比,构建起文明传承的双重变奏:汉代对经典的尊崇与唐代对文物的冷落,王羲之书法的姿媚与石鼓文书法的古拙。这种对比不仅深化了石鼓文的文化价值,更暗含对唐代“重儒术”表象下文化精神流失的批判。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描绘石鼓历经自然侵蚀与鬼神守护的沧桑,暗喻文明在时间洪流中的脆弱与坚韧。“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则以牧童与牛的随意破坏,讽刺世俗对文物的无知与冷漠。这种从自然到人文的双重叙事,将石鼓的存续史转化为文明传承的寓言。文明的延续不仅需要鬼神般的神秘力量,更需要人类主动的守护与珍视。韩愈建议“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将石鼓与春秋郜国鼎相提并论,提出文物价值的评估不应局限于实用或礼仪功能,而应关注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更进一步,主张将石鼓置于教育场域,使其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这种对文物价值的重新定义,突破了传统“重器轻文”的观念,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诗中“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直指当朝权贵的麻木不仁,将石鼓的废弃与官场的腐败并置,揭示了文明衰落与政治堕落的同构性。韩愈以“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表达对石鼓命运的无奈,更以“呜呼吾意其蹉跎”收束全诗,将个人抱负的挫败与文明传承的危机融为一体。这种对权力阶层的控诉,使《石鼓歌》超越了单纯的咏物诗范畴,成为中唐知识分子对时代困境的集体呐喊。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形容石鼓文字的灵动,“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状写其结体的严谨,将书法美学转化为诗歌意象。这种转化突破了传统咏物诗对物象的客观描摹,通过浪漫想象赋予静态文字以生命张力。“快剑斫断生蛟鼍”以剑劈蛟龙的动态画面,隐喻石鼓文字因年代久远而缺失的笔画,使残缺本身成为一种美学价值。全诗以平仄相间的韵律构建起庄严与灵动并存的音韵美。“周纲凌迟四海沸”以仄声收尾,传递历史动荡的紧迫感;“大开明堂受朝贺”以平声收束,烘托礼仪盛景的庄重感。这种音韵的跌宕起伏,与诗歌内容从历史追忆到现实批判的转折形成同构。尤其“观经鸿都尚填咽”与“坐见举国来奔波”的连用,以短促的仄声韵模拟人群涌动的喧嚣,使音韵成为表达情感的载体。韩愈将古文的叙事逻辑融入诗歌,使《石鼓歌》兼具散文的条理与诗歌的感染力。“忆昔初蒙博士征”至“毡包席裹可立致”一段,以时间顺序记述石鼓的发现、运输与保护建议,使诗歌成为微缩的“石鼓传”。这种叙事革命突破了唐诗“以情为主”的传统,通过结构的精密设计,将个人身世、历史事件与文化批判融为一体,使诗歌成为承载多重意义的复合文本。
韩愈的《石鼓歌》以石鼓为支点,撬动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多重时空。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文学宣言,是一部微缩的文明断代史。通过重构周宣王叙事、解构经典谱系、批判现实困境,韩愈将零散的石刻转化为民族集体记忆的象征。重读再评这首诗歌,感受到韩愈的呼号依然在回响:文明的传承不仅需要科技的守护,更需要如《石鼓歌》般充满历史洞察与人文关怀的诗性力量。这是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绵延不绝的密码。(本诗评独家首发,选自史传统《再评唐诗三百首》第二辑:七言古诗。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