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婺源,真好
——中国最美乡村见闻
文/淡泊风云(安徽)
去婺源,看她
骨子里依然粘附着
徽州的飞檐翘角
独特的四水归堂
打着甲路油纸伞在弦高老街
幽深的古巷弄里漫步
一块块青石板见证着
傩舞走过的印迹
小桥流水布满李坑沧桑的容颜
去婺源登一次天街篁岭
你会知道这里不是天庭胜似天庭
梯云人家,真好
月亮湾竹筏小舟在溪流里飘浮
婺女人的欢笑声飞扬在蓝天白云
竹子绿得流油
花儿开得正艳
婺源的美景真的填满了心房
晓起的皇菊在秋风里出浴
婀娜的倩影吸引游人眼眸
快门声此起彼伏
蓝冠噪鹛说
婺源是她们在世界仅有的家
一群鸳鸯说
婺源的鸳鸯湖是她们在世界
最大的越冬栖息地
假如你是猛士
就去五龙源刺激漂流吧
在你的尖叫声中
有八点六公里的激流相伴
你最多的感叹或记忆
会说——
去婺源,真好
诗评:《去婺源,真好》—— 一幅有声有色的乡土风情画卷
这首诗以"去婺源,真好"为核心情感线索与咏叹调,通过凝练而富有画面感的笔触,将婺源的人文底蕴与自然之美巧妙融合,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立体鲜活的"中国最美乡村"图景。
一、 意象选取:人文与自然的交织
诗人选取的意象极具代表性,精准捕捉了婺源的灵魂。
- 人文符号:"徽州的飞檐翘角"、"四水归堂"、"甲路油纸伞"、"弦高老街"、"青石板"、"傩舞",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婺源深厚的徽州文化根基,传递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岁月的沧桑。
- 自然与生活图景:"月亮湾竹筏"、"婺女人的欢笑"、"绿得流油的竹子"、"开得正艳的花儿"、"晓起皇菊",则展现了婺源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与淳朴的生活气息。
- 独特标识:提及"蓝冠噪鹛"和"鸳鸯湖",不仅丰富了生态维度,更凸显了婺源在自然保护领域的独特地位,让美景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二、 情感表达:直白咏叹与含蓄蕴藉的统一
全诗情感真挚饱满,表达方式灵活。
- 直白的情感宣泄:"去婺源,真好"作为主旋律,在诗的开篇、中间和结尾反复出现,如同一声发自肺腑的赞叹,直接而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对婺源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极具感染力。
- 含蓄的意境营造:"不是天庭胜似天庭"、"美景真的填满了心房"等句子,通过比喻和夸张,将抽象的美感具象化,让读者在共鸣中体会到婺源之美带来的心灵震撼。
三、 结构与节奏:自由舒展,富有韵律
诗歌结构自由灵动,没有严格的格律束缚,却自有一番韵律感。
- 各节内容各有侧重,从文化探访到山水揽胜,再到生态观察与动感体验(五龙源漂流),层次清晰,逐步深入,带领读者完成一次全方位的"婺源之旅"。
- 语言简洁明快,长短句交错,读来朗朗上口,如"在你的尖叫声中/有八点六公里的激流相伴",既生动描绘了漂流的刺激,也让诗歌节奏富有变化。
总而言之,这首诗是对婺源风光与文化的一次成功礼赞。它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曲对乡土中国之美的深情颂歌,能够唤起读者对自然、对文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