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展评:太行山与卢化南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山河恋曲
(卢小展,河南济源轵城马石沟农民)
在华夏大地的版图上,有一座雄浑壮阔的山脉,她叫太行山。她如一位沉默而坚毅的女性,身躯北接燕山,西连中条山,以顶天立地之姿雄踞中原。八陉(古大路)似她身上流淌的脉络,串联起千年的历史与故事,而她那高耸的山顶,宛如中国的“脊梁”,承载着民族的骄傲与梦想。
混沌初开,惊鸿初见
时光回溯到遥远的神话时代,当盘古挥动巨斧开天辟地,女娲以五彩石补天之时,太行山尚在大海的温柔怀抱中沉睡。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变打破了这份宁静。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如惊雷般炸开,地壳内部的力量汹涌澎湃,似千万头巨兽在地下咆哮。火光冲天,将黑暗的天际染成一片绚烂;天崩地裂之间,大地颤抖,山峦起伏。就在这混沌与动荡之中,太行山赤条条地诞生了,她带着大地的力量与神秘,崭露头角于世间。
岁月悠悠,太行山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朝代的更迭、文明的兴衰。直到那一天,一位名叫卢化南的人走进了她的世界。卢化南,河南省济源市文物局的一位普通工作者,却怀揣着一颗对历史和自然无比热爱的心。当他第一次来到太行山脚下,仰望着她那巍峨的身姿,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吸引。他拿起手中的工具,如同一位虔诚的信徒,小心翼翼地捕捉着太行山在克井镇处的“裸身照”,并将其上传到互联网,登载在书籍之中。那一刻,太行山的隐私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心中满是尴尬与羞涩,但同时,一种奇妙的缘分也在两人之间悄然滋生。
忘年之契,执着探寻
太行山已然在这世间存在了4.5亿年,她的身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道沟壑、每一块岩石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卢化南先生不过60岁,他们之间的岁数相差极为悬殊。然而,命运就是如此奇妙,他们竟成了忘年之交,宛如老妇少婿般亲密无间。
卢化南对太行山的探索,犹如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为了深入了解她,他如饥似渴地自学了《考古学》《古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矿学》《地貌学》《地磁学》《板块运动学》《地震学》等10多类科学知识。那一本本厚重的专业书籍,在他眼中却仿佛是开启太行山内心世界的钥匙。他日夜研读,笔耕不辍,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只为能更接近太行山的灵魂。
1971年4月,为了给群众找矿致富,卢化南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徒步考察太行山的征程。第一次考察,他从王屋山到林县,历时43天;第二次,从王屋山到山西胡家峪,历时37天。在这漫长的考察途中,他风餐露宿,与大自然为伴。肚子饿了,他就到群众家里找饭吃,那朴实的饭菜中饱含着乡亲们的热情与善意;天黑了,他便到村庄找地方睡,那简陋的床铺成了他暂时的栖息之所。有时找不到村庄,他只能在崖龛下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夜晚,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却无法吹灭他心中那团探索的火焰。忍饥挨饿,与狼、豹、蛇为伴,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但这一切困难都未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通过考察,他找到了70余斤矿石标本,那沉甸甸的矿石仿佛是他努力的见证;他画了两本地层分析图,那一张张精确的图纸如同太行山的脉络图;他记了5本笔记,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当地地矿局的同志看到他后,不禁感叹:“你是一位农民业余爱好地矿者,我们这些吃皇粮的也没有你下这么大功夫!”那一刻,太行山仿佛感受到了卢化南那炽热的情感,她感动得热泪盈眶,仿佛看到了他为了自己而不懈奋斗的身影。
他写的《在太行山下发现大量冰碛》的文章,登在《河南地质》《矿产资源》杂志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太行山的独特之处。他为了报答在考察时当地群众对他的支持,还专门给沿途的各县县委写信,建议当地政府组织开发,让老百姓致富。他深知,这样既能保护太行山的自然风貌,避免她千疮百孔地被毁坏,又能减少开采成本,还能开垦增加80多万亩土地。这份对太行山和当地群众的深情厚谊,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们紧紧相连。
揭秘身世,守护文明
太行山的实情,知道的人很少,但卢化南和他的同事却硬是把她的秘密一点点抖漏出来。卢化南写的《华夏探源》一书,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书中提出,太行山在济源区域孕育生了黄帝,建了黄帝城,黄帝还在天坛上祭天,统一华夏;大禹治水在湨梁等。他还认为太行山的身下,济水区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他们还专门向当时任济源市委赵素萍书记汇报,赵书记因工作忙,委托市长等领导接待他们。然而,领导听后却不认同。他们不知历史上黄帝故里和黄帝陵是个文化概念,是汉代汉武帝时设立,对统一华夏凝聚人心起了重要作用。
卢化南并未因此而气馁,他专程到新郑考察。当地群众告诉他,黄帝故里处,在1975年还是三清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当地为了提高知名度,才改为黄帝故里,黄帝冢那是2003年堆起来的,草坪和树至今还很小,唯一的证据是碑文记载:黄帝居熊国。传说古代新郑为熊国区域(故里和区域的某一点没有直接证据),陕西黄帝陵连衣冠冢都不是。而他认为真正的黄帝出生、安葬地在济源,济源有姬沟、姬水、姬山、姬龙沟、夏神庙、姬大人坟等地名遗迹,和传说史料相对应。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卢化南四处奔走,收集资料,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探讨。他到中国学术论坛就华夏探源问题进行专题讲座,陪同专家考察。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无数的质疑和反对,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判断。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华仁葵等专家和姬姓人家族的肯定。那一刻,太行山仿佛看到了卢化南为守护中华文明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得到了认可,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
毕生投入,硕果累累
卢化南在太行山身上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艺术家,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描绘着太行山的壮丽画卷。他通过对太行山的考察,写出了大量的考察结果,发表文章约50000多篇(含网络转载)。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对太行山的深情告白,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他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出版的《王屋山考古》《王屋山旅游指南》《济源山水》《国在心中》《民生频道》《谈古论今》《熔古铸今》《幻魂拾贝》等30本专著,犹如一座座知识的宝库,向世人展示着太行山的魅力与奥秘。这些专著不仅涵盖了考古、地理、历史等多个领域,还融入了他对太行山的独特感悟和理解。读者们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太行山的古老与神秘。
他还向国家和有关部门提了2800余项合理化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建议。其中有一条建议格外引人注目:第一期,《太行山上修大道,俯视风景无限好》(国在心中一书3页,网上可搜、看),他提议在太行山的山顶上修一条大道,从中条山连到燕山,把小沟背、王屋山、五龙口、云台山、八里沟、林县大峡谷等景区串通连接起来。居高临下,俯瞰那无限美好的风景,这不仅是旅游发展的美好愿景,更是对太行山未来的一种深情期许。他希望通过这条大道,让更多的人走进太行山,感受她的壮丽与神奇,同时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让太行山成为人们心中的旅游胜地。
永恒之约,山河共舞
卢化南与太行山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扬的山河恋曲,在历史的长河中奏响。他们之间的感情,超越了年龄的界限,超越了时间的束缚,成为了一种永恒的存在。
如今,卢化南虽然已渐渐老去,但他对太行山的热爱却从未减退。他依然时常来到太行山脚下,仰望着她那巍峨的身姿,回忆着他们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而太行山,也仿佛一位慈祥的母亲,静静地守护着卢化南,用她那宽广的胸怀包容着他的一切。
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携手前行。卢化南会将他对太行山的研究和热爱传递给下一代,让更多的人了解太行山,守护太行山。而太行山,也将以她那永恒的美丽和神秘,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到她的身边,感受她的魅力。
这场跨越时空的山河恋曲,将永远在华夏大地上奏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一段动人的传奇。因为,他们不仅是忘年之交的老妇少婿,更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守护者,是这场永恒之约的践行者。他们将用一生的时间,书写属于他们的壮丽篇章,让太行山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卢小展、文小言代笔
202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