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隐去前
在故乡的山头
摇晃——
一种不舍扯住村舍
透着红色的牵念
把炊烟染成橘绸
缠绕着归鸟的翅尖
最后一缕光
悄悄搭在老屋窗沿
像母亲的手
轻拍未收的衣衫
2025.9.
评析:
《落日》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描绘了落日与故乡交融的温情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捕捉,传递出深沉的情感内核。以下从意象运用、情感表达、结构节奏和主题深度四个方面进行评析。
1. 意象运用:自然与人文的诗意交织
诗人选取“落日”这一核心意象,通过“山头”“村舍”“炊烟”“归鸟”“老屋”等具象元素,构建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视觉空间。落日被拟人化为“摇晃”“不舍”的存在,与“炊烟染成橘绸”“归鸟的翅尖”形成色彩与动态的呼应,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温度。尤其是“像母亲的手/轻拍未收的衣衫”这一比喻,将落日余晖与母亲的动作巧妙重叠,柔和而亲切,使自然现象与人间温情浑然一体。
2. 情感表达:隐忍的眷恋与乡愁
诗歌的情感基调含蓄而深沉。“一种不舍扯住村舍”中的“扯”字精准传达出留恋的张力,“红色的牵念”既指落日的色彩,也隐喻血浓于水的乡土情结。末句由景及人,将“光”转化为“母亲的手”,暗示对家园、亲人的依恋,以及时光流逝中未言的牵挂。这种情感不煽情却直击人心,体现了东方美学中“哀而不伤”的克制表达。
3. 结构节奏:短句与留白的艺术
全诗共九行,语言极简,但通过分行和破折号营造出停顿与延展感。“隐去前”三字独立成句,暗示时间的悬停;“摇晃——”后的破折号引导读者凝视落日的动态。短句节奏舒缓,如同落日沉坠的过程,而“缠绕”“悄悄搭”等动词的运用,使画面具有流动的韵律。结尾的比喻戛然而止,留下余韵,恰如落日余晖的渐渐消散。
4. 主题深度:永恒与瞬息的辩证
诗歌在描绘落日场景的同时,隐含着对时间、归宿与记忆的思考。落日既是每日消逝的自然现象,也是故乡永恒的象征;“老屋”和“未收的衣衫”暗示生活痕迹与人的存在,而“母亲的手”则赋予流逝以温情的力量。诗人并未沉溺于伤逝,而是通过光与手的意象,将瞬息的落幕转化为永恒的抚慰,凸显了生命与土地之间循环不息的关系。
总结:
《落日》一诗以微小见宏大,用日常场景承载深沉情感,语言纯净而意象丰盈。它不仅是关于黄昏的写景,更是对故乡、母亲与记忆的致敬,在简洁的形式中完成了对传统乡愁主题的清新书写。诗人张海峰通过克制而精准的笔触,让读者在落日的余晖中触摸到一份共通的柔软与眷恋。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