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巧珍,生于1944年6月,蒲城县陈庄思补人,初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政工师。1965年5月长安社教结束后被中组部吸收为国家干部。先后在蒲城县蔡邓、罕井、龙阳等地工作,历任公社妇联主任、秘书、团委书记等职,后调入县乡企局搞内审工作,2000年退休。热爱生活,与人为善,喜欢读书,喜爱写作。
▲会议现场
王宝成的故土情结
文/刘巧珍
今年,是著名作家王宝成同志逝世20周年。
窗外,雨过初晴,白云悠悠,凉爽的秋风里还带着泥土气息。这情景,与当年宝成回到蒲城时,我们在蒲城县文化馆院子里畅谈的情景何其相似——我独倚窗前,望云思亲,历历往事纷至沓来,涌上心头。于是提笔写下这篇短文,吐露我的心声,谨以此献给宝成永生的魂灵……
我作为宝成同志的同学,回忆宝成与家乡的点点滴滴,将这丝丝回忆编织成朵朵无名小花,献给这位早逝且广受爱戴的人民作家,表达我对他的深切思念。
1959年9月,我在蒲城中学读书,有幸与宝成同志成为初中六一级校友,他在甲班,我在戊班,那时还并不熟悉。
真正与宝成同志有交往,则是参加工作后。我的老伴牛如忠爱好文学创作,恰与宝成志同道合。宝成是蒲城县花王村人,这时的他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虽身居闹市,但他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为了文学创作,经常回到家乡体验生活,从故乡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汲取丰富的文学营养。
八十年代初,我老伴在蒲城县文化馆创作组工作。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和王宝成结为至交。
那时候的宝成年富力强,正值创作盛年。他每次回蒲城,总要到文化馆和创作组的同志讨论文学创作,交流文学创作信息,畅谈全省乃至全国文学创作形势,深深地激发了许多文学爱好者对文学这个神圣事业的迷恋与向往。
我当时调入县二建工作,常住文化馆东院,与宝成见面的机会就多了。通过每一次的交谈,都使我们这些基层的文学爱好者受益匪浅。
记得宝成同志创作电视剧《神禾塬》时,住在县宾馆,由于心驰神往,我们的来往就更多一些。不是他来就是我们去,交谈甚欢,大都是谈文学创作方面的事。还请他来我家里,给老同学包大肉莲菜水饺吃,他还回请我俩在当时的群众食堂吃过饭。
宝成同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故乡,更热爱尧山脚下辛勤劳作的父老乡亲。他的小说《海中金》中的人物,聪慧、憨厚、诚实,无不展现出庄稼人在改革开放中的心路历程;那环境氛围,无不再现蒲城的山水田园;县西那扬尘的土路、高耸入云的天文塔、县城那双塔夜影、宽阔平坦的延安路、大什字街口……生活的逼真描写,无不洋溢着古老蒲城的人文景观和乡土气息。
宝成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成就卓著,而且人品极好,为人低调,做事朴实,特别注重深入生活,作家柳青就是他心中的偶像。
记得1985年秋他回蒲城,要我俩陪他到母校蒲城中学转转。我们边转边谈论着母校今昔的巨大变化,回忆起当年的师生。站在学校西南角古城墙墩上,眺望着莽莽南塬,他感叹地说:“咱们的家乡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啊!”在以后他写的长篇小说《梦幻与现实》三部曲中,都有着蒲城县城乡元素的精彩描述和展现。
记得我在二建时,有一次宝成在县文化馆见了我说,他想在蒲城花王老宅盖几间拱房,让我给他作个预算,总造价不能超过一万五千元。宝成当时尽管已经是知名作家了,但手里没有多少积蓄。于是,我找了当时单位的工程师校志民,去宝成家进行实地考察,做了简单的设计和预算。最后盖了三间厦子房,就是如今已物是人非的“天然居”,决算下来一共花了一万二千元,宝成笑了。
2005年清明节,宝成回故乡为逝去的亲人扫墓。也许是他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于是把冲生、学慎、文炳和我俩叫到高锐星同学家里。我们欢聚一堂,谈天说地,好不热闹。他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珍贵的墨宝。但当时忘了带印章,之后他让冲生拿着印章,给每个同学写的条幅一一补盖,为此我很受感动!
当时宝成已身患重病,是做了第二次手术后,身体很虚弱,写字的时候,豆大的汗珠不断地滴落在宣纸上。同学们都心疼地劝说了几次,让他休息休息再写,可他却坚持站着到一直写完,我在一旁看着暗自落泪,至今想起来心里仍隐隐作痛。
2005年6月25日晚11点58分,好同学王宝成同志终因顽疾不治,在西安不幸逝世。他的匆匆离去让人们心酸依恋,同学朋友为之凄然,读者为之惋惜,文坛为之震惊。
宝成同志带着无尽的遗憾和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离开了这个令他热爱的世界。他虽然逝世整整2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挥之不去,思之又来。
宝成同志曾有一个宏大的愿望,他说想去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后稷故里武功县,考察那里的山水田园,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创作一部以黄河农耕文化为主题的鸿篇巨制,可是这却成了他未了的心愿,未竟的事业。
王宝成同志就是一个为了神圣的文学事业而燃烧自己生命的人民作家。每当想起他的一切,我们仍感到锥心疼痛。
斯人虽去,精神永存。每当听到人们谈起当年的《喜鹊泪》,就会想起王宝成;每当听到人们唱起耳熟能详的“掰一块太阳送给你,怕你嫌烫,掰一块月亮送给你,怕你嫌凉……”如泣如诉的动人歌曲时,就会想起王宝成;今天看到他一帧帧珍贵的遗照、回忆历历往事时,就会更加思念王宝成。他永远活在热爱他的读者心里,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永远活在这片他深爱的黄土地里。
宝成同志的同村发小、同学和挚友原顺财同志,出于对宝成同志的景仰和怀念,2017年在蒲城红旗饭店召集有关同学商量给宝成同志出全集,我也参与了。但因当时经济拮据,未能付出绵薄之力,心里非常遗憾,总觉得对不起老同学。
今年8月28日,原顺财同志赠予了我一套《王宝成文集》,我很激动,也很感动。睹物思人,感慨万千!我定当认真拜读,悉心珍藏,让宝成的形象和精神永存于心。
一个才华横溢又脚踏实地的老同学王宝成,虽然早早离开了我们,但却留下了400万字用心血凝成的巨著,这无疑彰显着他的人品,证明着他的付出、绽露着他的才华。他留给了后人一座不朽的巍巍丰碑!
王宝成同志——我们永远的怀念!
2025年9月7日
▲左一为王宝成
▲会议主席台
▲王宝成和牛如忠
▲刘巧珍作发言
▲病中的王宝成
▲书赠作品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