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石》
唐·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韩愈《山石》以其独特的纪游体结构与精神自由的主题,成为中唐诗歌革新的重要宣言。诗歌通过"黄昏-夜深-天明"的时间叙事,将散文的铺叙手法与诗歌的意境营造完美融合。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盛赞其"只是一篇游记,而叙写简妙,犹是古文手笔",揭示了这首诗在诗体创新上的里程碑意义。
诗作突破传统山水诗的片段式描写,构建了完整的时间叙事体系。全诗以"黄昏-夜深-天明"为明线,暗含"现实-梦境-理想"的心理线索。首段"黄昏到寺蝙蝠飞"以动态镜头切入,通过"蝙蝠飞"的细节暗示古寺的荒僻;中段"夜深静卧百虫绝"以听觉反衬夜色的静谧,月光"光入扉"的拟人化描写,将自然光线转化为情感投射;末段"天明独去无道路"以晨雾中的迷茫象征人生困境,最终以"山红涧碧"的视觉盛宴完成精神突围。这种时空交织的叙事策略,在苏轼《荦确何人似退之》的化用中得到传承,形成"以小见大"的审美范式。
诗人运用电影镜头般的蒙太奇手法:从"山石荦确"的宏观远景,到"芭蕉叶大"的植物特写;从"古壁佛画"的室内聚焦,到"松枥十围"的旷野扫描;从"赤足踏涧"的微观动作,到"山红涧碧"的全景呈现。这种多层次的空间叙事,既是对传统山水诗静态描写的突破,也为后世游记文学提供了新的范式。
诗中"所见稀"的佛画与"百虫绝"的静夜形成虚实对照,"清月出岭"的实景与"人生如此"的哲思构成物我交融。特别是"水声激激风吹衣"一句,通过听觉与触觉的通感,将自然声响转化为精神共鸣,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较之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意境更具动态张力。
"山石荦确"象征仕途险阻,"局束为人鞿"暗指官场束缚,"至老不更归"呼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值得注意的是,"芭蕉叶大栀子肥"的植物意象,既是对自然生机的礼赞,也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这种隐喻系统在元好问"有情芍药含春泪"的对比中更显独特,后者被讥为"女郎诗",恰反衬出韩诗的阳刚气质。
"当流赤足踏涧石"的细节,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是道家式的物我两忘,而是儒家"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实践。水声激激中的赤足涉水,风拂衣袂时的坦然自若,构成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自由状态,较之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寂更具人间温度。
"嗟哉吾党二三子"的呼唤,将个人体验升华为群体诉求。这种隐逸情怀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精神家园的主动追寻。在当代社会物质焦虑的背景下,诗中"疏粝亦足饱我饥"的淡泊态度,"人生如此自可乐"的生命哲学,为现代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参照。
韩愈彻底打破七言古诗的格律限制,采用"山石荦确行径微"这种散文式长句,通过"荦确""疏粝"等生僻字眼的陌生化效果,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这种"以文为诗"的实践,在"出入高下穷烟霏"的流动句式中达到极致,其句法结构对宋代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放词风产生直接影响。
"芭蕉叶大栀子肥"的植物描写,以最朴素的词汇构建出最鲜活的画面。这种白描手法与"山红涧碧纷烂漫"的浓墨重彩形成张力,在"时见松枥皆十围"的静态特写与"水声激激风吹衣"的动态描写间取得平衡,展现了韩诗"艰险出奇崛"的语言特色。
"蝙蝠飞"的窸窣声,"百虫绝"的寂静感,"水声激激"的流淌声,"风吹衣"的飘拂声,构成完整的声景系统。特别是"清月出岭光入扉"一句,将视觉的月光转化为听觉的"光入扉",这种通感手法较之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更具创新性。
《山石》首创"单篇记游"的七古新体,其结构模式被后世广泛效仿。苏轼《游金山寺》"试登绝顶望乡国"的时空转换,陆游《入蜀记》的日记体叙事,均可追溯至韩愈的开创之功。这种文体创新,为宋代山水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方东树评其"寓雄奇于平淡",揭示了韩诗在唐宋诗风转变中的关键作用。诗中既有盛唐气象的雄浑("松枥皆十围"),又有中唐特色的思辨("人生如此自可乐"),这种过渡性特征,使其成为连接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与苏轼"大江东去"的重要纽带。
在生态批评的视野下,《山石》的自然书写展现出惊人的现代性。诗人对"山红涧碧"的色彩感知,对"水声激激"的听觉捕捉,对"赤足踏涧"的身体体验,构成了一种原始的生态智慧。这种智慧在当代生态文学中持续回响,印证了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
《山石》以其独特的纪游体结构、深邃的精神自由主题与革新的语言艺术,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丰碑。韩愈通过这首诗完成的,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漫游,更是一场精神世界的突围。再评重读"人生如此自可乐"的慨叹时,依然能感受到诗人挣脱束缚、回归本真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穿越时空的阻隔,继续照亮着现代人的精神之路。正如诗中所言:"安得至老不更归",这既是古人的隐逸之思,也是今人的精神追问,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更显其警世价值。(本诗评独家首发,选自史传统《再评唐诗三百首》第二辑:七言古诗。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