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唐·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犹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将士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作为唐代七言古诗的巅峰之作,以曹霸的丹青人生为经,以盛唐气象的兴衰为纬,编织出一幅融诗论、画论、史论于一体的立体画卷。这首创作于广德二年(764)的诗作,既是对画马宗师曹霸艺术成就的礼赞,更是对安史之乱后知识分子命运沉浮的深刻叩问。通过"身世-艺术-盛衰"的三重叙事结构,在诗画互文中完成了对艺术本质、历史规律与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以血统与现实的悖论切入,通过"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犹尚存"的转折,将历史英雄主义的消逝与艺术精神的永存形成强烈对比。曹霸"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的执着,与"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超脱,构建起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双重维度:前者是对技艺精进的永恒追求,后者是对功名利禄的彻底超越。这种艺术至上的价值取向,在"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中得到具象化呈现——当历史功臣的画像褪色时,唯有艺术创作能赋予其新的生命。而"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的群像描写,暗喻着历史记忆的模糊性与主观性。杜甫通过"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的夸张修辞,揭示艺术创造对历史真实的超越性。"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的末世图景,则与开篇的家族荣耀形成闭环结构,暗示在历史长河中,所有辉煌终将归于虚无。这种对历史必然性的认知,在"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壦缠其身"的终极判断中达到顶峰,展现出诗人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历史悲观主义。
全诗通过曹霸的创作实践,构建了完整的艺术本体论体系。"意匠惨澹经营中"揭示艺术创作的构思本质,"斯须九重真龙出"展现艺术表现的瞬间爆发力,"榻上庭前屹相向"则完成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辩证统一。杜甫创造性地提出"将军画善盖有神"的艺术评价标准,将"神"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这种观点比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更具主体性,强调艺术家主观精神的投射。诗中"开元之中常引见"与"即今漂泊干戈际"的时空跳跃,形成盛衰循环的隐喻系统。凌烟阁功臣像的"少颜色"与曹霸重绘的"开生面",玉花骢的"画工如山"与曹霸笔下的"真龙出",构成历史记忆的重构与解构的双重变奏。这种循环史观在"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的动态描写中达到极致,历史英雄通过艺术获得永生,却又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面临重新解读。
"富贵于我如浮云"与"世上未有如公贫"的对比,构建起杜甫特有的生命价值坐标系。曹霸从"承恩数上南薰殿"的宫廷画家到"屡貌寻常行路人"的民间画师的身份转变,恰是知识分子在时代剧变中的生存缩影。杜甫通过"必逢佳士亦写真"的创作原则,提出艺术家应有的精神操守——宁为艺术真理而贫贱,不为世俗功利而折腰。全诗构建了"殿堂-画室-战场-市井"的多维空间体系。"赤墀下"的皇家仪式空间与"御榻上"的私密展示空间形成权力张力的两端,"褒公鄂公"的战场空间与"寻常行路人"的市井空间构成英雄与凡人的对话。这种空间并置手法,比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虚实空间更具历史纵深感,实现了对盛唐空间记忆的立体呈现。诗中打破传统线性叙事,采用"现在-过去-现在"的环形时间结构。开篇以曹霸现况切入,中间通过"开元之中""先帝天马"回溯盛唐辉煌,末段又回归战乱现实。这种叙事策略与《庄子·逍遥游》的"小大之辩"异曲同工,通过时间维度的伸缩,强化历史沧桑感。特别在"是日牵来赤墀下"与"即今漂泊干戈际"的对比中,完成对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
全诗构建了精密的对比系统:身份对比(魏武子孙/庶民清门)、艺术对比(卫夫人书法/曹霸丹青)、时空对比(开元盛世/干戈之际)、创作对比(众画工/曹霸)、师生对比(韩干画肉/曹霸画骨)。这种多维度对比网络,比左思《咏史》的类比手法更具系统性,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特别是在"干惟画肉不画骨"与"将军画善盖有神"的对比中,杜甫提出了中国绘画理论中"形神兼备"的核心命题。前人多关注本诗"诗中有画"的直观特征,却忽视其"画中有诗"的理论建构。杜甫通过"意匠惨澹经营中"将绘画构思过程诗化,用"斯须九重真龙出"将绘画创作瞬间戏剧化,使静态的绘画创作获得时间维度上的延展。这种诗画互文手法,比王维"诗中有画"的静态呈现更具理论深度,开创了中国诗学中"动态诗画论"的先河。
本诗突破传统现实主义"忠实记录"的局限,实现双重超越:艺术真实超越现实真实(通过"一洗万古凡马空"的夸张建立艺术评价的独立标准),历史真实超越当下真实(在"褒公鄂公毛发动"的想象性还原中重构历史记忆)。这种超越性使诗歌兼具"诗史"价值与"画论"价值,成为唐代文论的重要文献。清代翁方纲称其为"古今七言诗第一压卷之作",正是基于这种双重超越带来的美学震撼。在当代语境下重读本诗,其"途穷反遭俗眼白"的生存困境与"必逢佳士亦写真"的艺术坚守,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提供历史参照。曹霸从宫廷到民间的身份坠落,预示着艺术市场化的历史循环;而"世上未有如公贫"的生存状态,则叩问着当代艺术家的价值选择。这种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使这首诗具有永恒的现代性。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以其独特的诗画互文结构,完成了对艺术本质、历史规律与生命价值的立体建构。杜甫通过曹霸的艺术人生,揭示了艺术创造的历史超越性、知识分子的命运无常性以及精神坚守的永恒价值。这首被清代王士禛誉为"工于发端"的七言长诗,不仅是中国诗学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人类精神史上的永恒丰碑。重读再评这首诗,或许能为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真价值提供历史智慧。(本诗评独家首发,选自史传统《再评唐诗三百首》第二辑:七言古诗。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