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唐·杜甫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䯄,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在盛唐题画诗传统中开辟出一条"以画载史"的独特路径。此诗创作于广德二年(764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拐点,诗人借观曹霸《九马图》之机,将绘画艺术、历史记忆与现实批判熔铸一炉。全诗突破了传统题画诗"即景抒情"的范式,通过"画—马—史—人"的四维交织,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史诗空间,实现了题画诗向史诗书写的创造性转化。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确立百年艺术坐标,继而通过"曾貌先帝照夜白"与"昔日太宗拳毛騧"的并置,形成唐初至玄宗朝的历史纵深。在描绘《九马图》时,"缟素漠漠开风沙"以静态画绢重构动态战场,"迥若寒空动烟雪"用视觉通感解构空间维度,使二维画面产生三维立体效果。这种时空处理手法,暗合现代叙事学中的"时空体"理论,展现出杜甫对艺术表现形式的超前认知。
全诗设置三组时空对照:玄宗朝"腾骧磊落三万匹"的盛世图景与代宗朝"龙媒去尽鸟呼风"的衰败现实;曹霸受宠时"盘赐将军拜舞归"的荣耀与流落民间后的寂寥;画中马"顾视清高气深稳"的神韵与现实中"无复射蛟江水中"的落寞。通过"忆昔—自从"的转折词形成螺旋式递进,使历史纵深感在时空折叠中愈发强烈。这种今昔对比不是简单的平行并置,而是如热奈特所述的"时间倒错",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完成对盛唐转衰的史诗性叙述。
诗中马意象经历了三次质变:作为绘画对象的"照夜白""拳毛騧"是具象存在;作为战力的"骑战一敌万"转化为军事符号;最终升华为"龙媒去尽"中的文明象征。这种意象升维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个体象征形成差异,杜甫的马意象承载着整个盛唐文明的集体记忆。当"金粟堆前松柏里"的"龙媒"尽去,徒留"鸟呼风"的苍凉,马意象便成为文明黄金时代终结的隐喻符号。
面对静止的《九马图》,诗人通过"霜蹄蹴踏长楸间"的拟声词、"马官厮养森成列"的场景描写,赋予画面以时间流动性。特别是"可怜九马争神骏"的"争"字,将静态群像转化为动态竞争,暗喻盛唐人才济济的繁荣景象。这种"静中求动"的笔法,与王维"大漠孤烟直"的纯静态描写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杜甫对绘画艺术的深度解构能力。正如李泽厚所言,杜甫实现了从"感官美"到"意境美"的跨越。
全诗分为四大段落:首段以江都王衬托曹霸,确立艺术坐标;次段详述曹霸受宠史,埋下盛世伏笔;第三段聚焦《九马图》,完成艺术鉴赏;末段以玄宗陵墓收束,形成历史闭环。这种结构暗合"起承转合"的古典范式,但通过"贵戚权门得笔迹"与"金粟堆前松柏里"的场景转换,实现了从宫廷到墓园的空间跨越。环形结构首尾呼应,使诗歌成为封闭的史诗系统,暗合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完整性的要求。
诗中声律变化极具匠心:前十二句用平声"阳"韵,营造辉煌基调;中间转用仄声"屑"韵,暗示盛世危机;末段改用"东"韵,在低沉中收束全篇。特别是"龙池十日飞霹雳"的急促短促与"缟素漠漠开风沙"的绵长悠远形成听觉对比,通过声律变化暗示历史节奏的突变。这种"以声写史"的手法,在《秋兴八首》中亦有体现,但本诗运用更为精妙,实现了音乐节奏与历史进程的同构。
诗中暗含对玄宗文化的双重态度:赞美其"翠华拂天来向东"的盛世气象,批判其"无复射蛟江水中"的荒政失德。通过"献宝朝河宗"的典故,将周穆王与唐玄宗并置,暗示帝王巡狩的虚妄性。这种批判与《北征》中"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的正面歌颂形成张力,展现出杜甫对皇权文化的复杂认知。正如陈寅恪所言,杜甫此举实为"以诗证史"的典范。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的设问,将收藏家韦讽与东晋高僧支遁相提并论,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谱系。支遁"爱其神骏"的典故,在此被转化为对文明精神的守护。这种将私人收藏升华为文化使命的书写,与当代博物馆的公共文化职能形成跨时空呼应,彰显出杜甫作为士人的现代性思考。当"龙媒去尽"成为不可逆的历史现实,士人的文化坚守便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
本诗开创了"以诗解画"的批评范式,其"缟素漠漠开风沙"的描写,比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论断早四百年。杜甫通过文字将绘画的视觉性转化为诗性的空间感,这种转化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进一步发展,最终影响了中国画论"诗画同源"理论的形成。正如宗白华所言,杜甫实现了"艺术境界的透入与创构"。
传统题画诗多止于艺术鉴赏,本诗却将题画行为转化为历史反思的契机。通过"三万匹"与"鸟呼风"的数量对比,完成从艺术真实到历史真实的跨越。这种转型预示着中唐新乐府运动"即事名篇"的创作趋势,成为连接盛唐气象与中唐现实主义的重要桥梁。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以其独特的时空构造、意象革命和结构创新,在题画诗领域树立了不可逾越的典范。杜甫通过九匹战马,勾勒出盛唐文明的轮廓,在历史中埋下了文明存续的密码。当人们在金粟堆前的松柏风声中聆听"龙媒去尽"的哀鸣时,依然能感受到诗人跨越千年的文化焦虑与精神坚守。这种在碎片化历史中重建整体性的努力,使本诗成为解读盛唐转衰的关键文本,为当代人理解文明兴替提供了珍贵的诗学范本。重读再评此诗,更能体会到杜甫将视觉艺术转化为历史记忆的卓越智慧。(本诗评独家首发,选自史传统《再评唐诗三百首》第二辑:七言古诗。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