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以盛唐边塞战争为背景,通过"雪海涌""阴山动"等宏大意象的铺陈,构建出极具张力的战争图景。诗中"上将拥旄"与"三军大呼"的对比性书写,展现主帅从容指挥的将帅风范,凸显士兵奋勇杀敌的群体形象。岑参突破传统边塞诗单一抒情模式,将战争残酷性与英雄主义精神熔铸于"战场白骨缠草根"与"誓将报主静边尘"的辩证叙事中,形成对盛唐军事文化的深刻诠释。这种创作实践拓展了边塞诗的美学边界,为后世理解唐代军功制度与文人精神世界提供了珍贵文本。
诗歌以封常清西征为叙事核心,采用"战争动员—行军作战—凯旋颂歌"的三段式叙事框架。开篇"轮台城头夜吹角"以听觉意象打破边塞静谧,通过"旄头落"的天象预兆(据《史记·天官书》载:"昴为髦头,胡星也"),将自然星象与人间战事形成神秘呼应。这种"天人感应"的书写策略,既强化了战争的宿命感,又暗含对唐军必胜的信心建构。"羽书昨夜过渠黎"与"单于已在金山西"形成时空压缩,将紧急军情与敌军动向并置,制造出强烈的叙事张力。"戍楼西望烟尘黑"的视觉描写,通过"烟尘"的模糊性暗示战局的不确定性,而"汉兵屯在轮台北"则以确凿的地理坐标展现唐军严阵以待的态势。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使诗歌既具纪实性又充满艺术感染力。
岑参突破传统送别诗"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情感范式,将个人情思升华为家国叙事。"亚相勤王甘苦辛"的赞颂,既是对封常清个人品格的肯定,更是对盛唐文人"功名只向马上取"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结尾"今见功名胜古人"的豪迈宣言,将个体功业置于历史长河中考量,彰显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在英雄主义的塑造上,诗歌呈现双重变奏。对将帅风范的刻画,通过"上将拥旄西出征"的描写,以"旄节"这一象征军权的器物凸显封常清作为统帅的威严;而"平明吹笛大军行"的细节,则以悠扬笛声消解战争的肃杀之气,暗合《孙子兵法》"其疾如风,其徐如林"的军事美学。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从容,折射出盛唐将领"儒将"特质与道家"无为"思想的融合。对士兵群体的礼赞,则通过"四边伐鼓雪海涌"的夸张修辞,将战鼓声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创造出惊心动魄的听觉奇观;"三军大呼阴山动"则通过群体呐喊的震撼力,展现士兵们"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壮烈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岑参并未回避战争的残酷性,"战场白骨缠草根"的惨烈画面,与"剑河风急云片阔"的壮美景观形成强烈反差,构成对生命价值的双重叩问。
诗歌的战争伦理亦体现辩证思考。"虏塞兵气连云屯"的描写,既承认敌军的强大,又通过"连云屯"的夸张手法消解其威胁性。这种"知彼知己"的战争认知,体现出唐代文人理性的军事思维。而"誓将报主静边尘"的誓言,则将军事行动升华为"止戈为武"的伦理追求,展现出盛唐边塞诗特有的思想深度。
岑参构建了多维度的审美体系。通过"轮台城头—渠黎—金山—阴山"的空间序列,形成立体的战争地理图谱。这种"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的叙事策略,符合军事行动的逻辑顺序,创造出"视通万里"的艺术效果。特别是"沙口石冻马蹄脱"的细节描写,将宏观战场与微观体验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全诗采用"三、三、七"的句式结构,形成"短促—舒缓—激昂"的节奏变化。"四边伐鼓雪海涌"的"鼓"字与"三军大呼阴山动"的"呼"字,通过开口音的运用模拟战鼓轰鸣与呐喊声浪。这种"以声拟战"的创作手法,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听觉体验。
诗中"旄头星""烟尘""白骨""阴山"等意象,构成多层次的象征体系。"旄头落"象征敌军败亡,"烟尘黑"暗示战局危急,"白骨缠草根"揭示战争代价,"阴山动"则彰显唐军威势。这些意象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形成对战争本质的深刻隐喻。岑参还巧妙运用多重对比:将帅"吹笛"的优雅与士兵"大呼"的粗犷,战场"雪海涌"的壮美与"白骨缠"的惨烈,历史"青史见"的永恒与当下"功名胜"的短暂。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通过张力关系揭示战争的复杂本质,体现出盛唐诗人"圆照三象"的哲学思维。
相较于前代边塞诗,岑参的创作实现了多重突破。相较于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历史纵深感,岑参更注重战争现场的即时性呈现。其"雪海涌""阴山动"的动态描写,突破了传统边塞诗静态描摹的模式,创造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艺术效果。这种创作转向,预示着中唐新乐府运动"即事名篇"的先声。
值得注意的是,岑参的军旅体验为诗歌提供了实证基础。据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马料单子"记载,其确曾负责军务后勤工作。这种亲身经历使其诗歌具有独特的"实证性":"马毛带雪汗气蒸"的细节,与"支青稞叁拾硕,充岑判官马料"的文书记录形成互文,证实了其创作的生活源泉。这种"诗史互证"的实践,提升了边塞诗的文献价值。
重读这首诗歌,其"誓将报主静边尘"的誓言,不应简单理解为封建忠君思想,而应看作对职业精神的礼赞。封常清"勤王甘苦辛"的形象,与现代军人"使命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形成跨时空呼应。这种精神资源的转化利用,为当代军事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以其"雄浑悲壮"的艺术风格与"深沉厚重"的思想内涵,成为盛唐边塞诗的巅峰之作。诗中战争书写的真实性、英雄叙事的立体性、艺术手法的创新性,共同构成了其经典性的基石。在当今时代再评这首诗,不仅能感受到"三军大呼阴山动"的壮阔气象,更能体会到盛唐文人"致君尧舜上"的精神追求。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正是古典诗歌永恒魅力的生动见证。(本诗评独家首发,选自史传统《再评唐诗三百首》第二辑:七言古诗。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