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 关 漫 道
池国芳
兰州城里住得久了,便想去看看那西边的嘉峪关。这嘉峪关市地处甘肃西北,海拔一千五六,占地却是不小,有三千多平方公里。此地干旱少雨,风沙常起,夏日里热得人发昏,冬日又冻得人打颤,实在不是个宜人的去处。然而偏生这荒芜之地,却藏着一座震惊世界的关城。
那年夏天,我和朋友从兰州出发,乘火车西行而去。窗外景色渐次荒凉,绿色褪尽,只剩下灰黄的土地和嶙峋的山峦。过了张掖,再向西,便是嘉峪关了。
嘉峪关市年纪尚轻,一九五五年因矿设市,六五年才改为省辖市。然嘉峪关城却已有六百余岁。明洪武五年,冯胜将军看中这祁连山与黑山之间的狭窄通道,在此筑土城一座,这便是嘉峪关的雏形了,也是万里长城的最后一关。后来历经一百六十八年扩建,终成如今我们所见之规模。
这关城不愧是“天下第一雄关”。城墙高耸,垛口森严,关楼三重,飞檐翘角,好不威风。我站在关城上向西望去,但见茫茫戈壁,天地相接,恍惚间似见当年驼铃叮当,商旅络绎之景。向东回望,长城如巨龙蜿蜒,消失在远山之中。
嘉峪关左近,亦有诸多景致。向北不远即是悬壁长城,那长城建在四十五度的山脊上,远远望去,真如悬挂于绝壁一般。向西七八十公里,便是敦煌莫高窟了。这些景致连缀起来,恰似一条璀璨珠链,挂在河西走廊的颈项上。
游人们来到此地,无不啧啧称奇。有白发老翁扶着垛口,眼含热泪,喃喃道:“这就是长城啊,这就是咱们的先人留下的!”有年轻情侣相拥而立,以关城为背景,拍下一张张照片。小孩子们则在城墙上奔跑,模仿着古代士兵守卫边疆的模样。一个南方来的游客操着浓重的口音叹道:“这工程太大了嘛!古人咋个想的出来哟!”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篇。林则徐贬谪伊犁,途经嘉峪关,写下了“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之句。李白、王维、岑参等唐代诗人,也都曾为这塞外风光写下动人诗篇。这些文字如同时空的隧道,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情怀与智慧。
这嘉峪关长城能在如此恶劣环境中保存至今,实非偶然。当地的工匠采用了独特的建筑材料和方法——以黄土、糯米汁、石灰等混合夯筑,墙体内部埋设红柳枝、芦苇等以增强韧性。关城选址更是精妙,坐落于祁连山与黑山峡谷之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相对避开了最猛烈的风沙侵蚀。
我站在嘉峪关城头,抚摸那些历经风雨的墙砖,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夯歌依旧在,不见筑城人”。这关城不只是一堆砖石土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华与寂寥,经历了无数战争与和平的交替,目睹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
夕阳西下,整个关城被染成金黄。风声呼啸,似是古代戍卒的号角,又似是商队的驼铃。这一刻,我忽然懂得了什么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什么是“万里长征人未还”。嘉峪关不仅是一座关城,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一首凝固的诗歌。
这雄关漫道,真如铁一般坚硬,又如诗一般优美。它屹立在那里,已经六百年,或许还将屹立千万年。因为它所守护的,不只是曾经的疆土,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