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裂土地上的硕果——《中华建设》三十年的生长与守望
图/柯善北/《中华建设》杂志社社长
配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当柯善北的镜头定格下那帧画面:龟裂如沟壑的土地上,一棵果树倔强挺立,枝桠弯成温柔的拱,缀满的苹果像盏盏红灯笼,映着“收获满满 幸福多多”的字样——这何尝不是《中华建设》三十年岁月的隐喻?他的文字与影像,便是浇灌这棵“果树”的养分,在时光的“旱土”里,种出了满枝的硕果与滚烫的初心。
1994年,《湖北建设》的创刊号如一颗种子,落在传媒的土壤里。那时的编辑部,灯光映着年轻编辑们伏案的身影,案头的稿件堆成小山,窗外是江城未褪的晨雾——柯善北镜头里这张泛黄的照片,藏着“种子”破土时的青涩与执着。后来,这颗种子历经《长江建设》的风雨,长成《中华建设》的模样,正如他在文中忆起:“每一次刊名更迭,都是向住建事业更深处的扎根。”就像照片里那棵果树,根系在龟裂的土地下默默延展,他的文字也跟着扎进基层:凉山大峡谷的工棚外,他蹲在地上记录工程师啃干粮画图纸的模样,笔下“用脊梁架起峡谷通路”的字句,与镜头里安全帽下明亮的眼眸相照;武汉保卫战的方舱工地上,他踩着泥浆奔跑,文字里“与时间赛跑”的急切,和照片中工人沾满水泥的双手、凌晨亮着灯的板房,成了“根系”向苦难深处延伸的印记。
“内容为王是永远的底色”,柯善北在文中的这句话,是果树结果的密码。他镜头里,有城管队员帮摊主推车的背影,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配着他写的“城管之歌”手迹,“温情执法”便从文字落到了具象的画面里;郑州大洪水时,被泡得发白的采访本、救援人员扛着老人蹚水的瞬间,与他文中“建筑可摧,人心不垮”的感慨,共同凝成抵御风雨的“枝干”。那些批文上的红色字迹——“请深挖基层案例”的叮嘱,“同意推进融媒矩阵”的签字,像是洒在果树上的阳光,见证着这棵“树”从“纸上”向“屏上”的生长:照片里,年轻记者举着手机做直播,编辑部大屏滚动着新媒体数据,正如他所言“杂志是根,融媒是翼”,枝桠在新时代的风里,舒展得愈发开阔。
如今再看那帧果树图,“北读不厌”的标识似是岁月的落款,而柯善北的文字与影像,早已把“家国情怀”结进了满枝硕果里。是创刊时简陋编辑部与如今融媒体中心的对比,是批文中“关注民生住建”的叮嘱与报道里老旧小区居民的笑脸,是“三十而立再出发”的期许,与新员工接过前辈采访本时的郑重。这棵在时光里生长的“果树”,没有因“土地干旱”而枯萎,反而结出更甜的果——就像他展望的,下一个三十年,文字的根会扎得更深,影像的枝会伸得更远,而《中华建设》的故事,终将在住建事业的新征程里,结出更多“收获满满”的幸福之果。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