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白露
金乌南迁,秋意渐浓,金风玉露相逢时节。
天高气爽,夜生寒气。日间炎热和晚间寒凉这一对冤家,相遇在这仲秋时分。二者爱恨纠缠,不觉珠胎暗结。于是清晨草木上,便多了那小小的、圆圆的水珠,晶莹剔透,闪闪发光,这便是白露。
草木禽鸟,天地之物,对物候的变化最为敏感。叶落知秋,立秋是秋天来临的吿白,而白露气寒,雁燕南飞,则意味着秋天的真正降临。白露是秋孕育出来的生命,它宣示着,秋不再是少女,而成了母亲。
不过江南山水,"眉眼盈盈",总是令人留恋,就连那物候变化也总是慢上那么几步。白露节气既已来临,晚间清凉之意渐盛,但气温所降还是有限,清晨,你是看不到那白色露珠的。
每思于此,总是感叹不已,不禁回忆起早年间家乡的白露来。
我的老家在北方,终南山下的一个小村子里。
每到白露节气来临,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寒凉,便要穿上秋衣了。
那时的村庄,树木很多,特别是杨树。河畔泉岸,村中草园,村外道旁,多是这种生长快,易成材的树木。
杨树叶子很大,我们称为大叶杨,秋风中哗哗直响。白露来临后,杨树叶黄落加快。清晨出外,你会发现,地上杨叶面有许多露珠。日出一晒,便很快消失了,所以古人"朝露"之说,甚是准确。
叶面上的露珠是消失了,但翻过来一看,上面还是会发现有很多的小小的露珠。
最可爱的还是青草间的露珠,浮在叶片上,一滚一滚,特别是悬在草尖上的水珠,是那么的清亮,像小孩子调皮的眼珠,一眨一眨。
村外地里,玉米还没有成熟,郁郁葱葱,细小的露珠密布在宽大的叶片上,远远望着,似乎蒙着一层淡淡的白色雾气。《蒹葭》里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说的应该这种情景。这是"霜"并非实指,而指白露所帶近"霜"之气。蒹葭就是芦苇,在形态上和玉米是近似的。
北方的秋天,才是真正的秋。
《蒹葭》诗在《诗经》里属于《秦风》,先秦据有关中渭水流域,我的老家皇甫川就属渭水流域。听过去的老人说,我们村施家庄小河子西岸,原来就有苇子园。村西库峪河,过去也有芦苇。直到现在,皇甫川以东焦岱河一带,有的村子尚有芦苇。"苇",当地人称为"yu"。白鹿原上的鹿走沟,芦苇最是有名,以致转音为了"芦子沟"。《蒹葭》描述就是我们那一带的情景啊。
白露时节,天气寒凉,草木萧瑟,正是秋思之时。《蒹葭》里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那男子,站在河岸上,想着自己的"伊人”,却怎么也找不到她的踪迹,只能幻想着,在隔着芦苇丛的水中央的,应该发现她的倩影吧。
千古同心,世情轮回。这样的事应该不仅仅发生在古代。
有情人啊,总渴望着朝夕相处。可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天意弄人,常至隔分。
秦少观说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写这首《鹊桥仙》时,正在这"金风玉露"相逢的白露时分。
年轻时,人云亦云,念诵这两句词而不知其真意,只有老来才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情。真正的长情,不会象"朝露"那样短暂。不在言语,而在心中。虽隔千里,亦能长伴。
白露来了,"却道天凉好个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