谝谝:奓势和扎势
作者 孙保民
在孙吉方言里有个词:(音)“zā shī”。按词义,应该是“奓势”,有的人写作“扎势”。这两个词有什么不一样呢?
先来看读音。奓:普通话念作“zhà”,孙吉话念作 “zā(一声)”。扎:普通话念作“zā、zhā”,孙吉话念作 “zà(四声)”。虽然两个字在孙吉话里的读音相同,但是声调不同,一、四声正好相反。按孙吉方言发音习惯,用“奓势”比较恰当。
再来看字义: 奓:1、《康熙字典》【广韵】【集韵】【韵会】陟加切,音咤。张也,开也。就是竖起来的意思。如:“哎呀,我吓得头发都奓起来啦”,“你耳朵奓起听着”,“发根一奓,身上直冒冷汗”。2、往上抬高。如:“奓胳膊”,“腿奓起尿尿一一做什么狗怪”。3、引申指壮着胆子,形容勉强鼓着勇气,做出一种姿态、架势(其实是外强中干)。如:“你还想奓势,敢过来试活一下么?”,“行不行,你先不敢奓势”。
扎:1、捆绑,緾束,拴。如:“扎口袋”,“扎头绳”。2、刺。如:“扎针”,“扎手”,“扎心”。扎,还可以组词:扎实,扎马步。
总体上看,扎更倾向于稳当、实在,与“奓”的虚张、膨胀正相反。
奓势,就好比动物、禽类在激动、发怒时毛发竖起的样子。在孙吉话里多是形容勉强鼓着勇气,想干某件事情,表现出一种表面上胸有成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气势。其实是虚张声势,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底气,只是做出一种心有不甘、装腔作势的姿态,并没有真正要干的意思。近义词还有:抹奓、恲(peng)奓。如:“你老是奓势,挕(dié)一回真的么”,“看你喔怂式的,连奓势都不敢”,“你还抹(mà)奓的想怎么”。
奓势也是个贬义词,在孙吉话里大都是贬损、讥讽人的含义。如:“看你奓个狗势,有什么张的”,“你奓势顶什么用,有本事来呀!”还有:奓刺(伸出刺儿,比喻嚣张),奓毛(经不起刺激,容易恼羞成怒、发火:“三句话不到就奓毛啦”)。
从声调和词义上看,笔者还是觉得“奓势”比“扎势”更加形象。
奓势“大多”摆架势,
壮胆唬人少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