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诗品读
✦ 淮河赋(之七十一)
——朱元璋与花鼓灯:底层的呼吸
□ 童年(安徽)
1
龙椅的影子,曾落在
凤阳的花鼓上
敲锣人把饥寒
打成三拍子的浪
灯影里的跳转
是苦难在踮脚起舞
淮河记得两种脚步声——
一种踏过金銮殿的金砖
一种踩在泥泞的田埂
最终都被大浪淘洗
只剩花鼓的节奏
还在河风里,敲着
众生的心跳
2
淮河潮漫过凤阳的垄
土粒里藏着
旧年的冻
朱元璋的草鞋曾陷进
泥缝
听饿殍的骨在地下轻碰
直到某夜,有人把破鼓
敲得嗡嗡
像惊蛰的雷,炸醒了
沉睡的冬
灯芯是从麦秸里抽出的虹
裹着底层的呼吸晃动
鼓点砸在冻土上
竟敲出了绿芽的萌
后来,龙袍加身,他总在
梦里闻见鼓风
混着麦香,漫过金銮殿的铜
原来帝王的根
还扎在花鼓的声中
每一声,都是故乡
在唤他乳名
3
凤阳的花鼓
在淮岸响
一声是春荒的饥
一声是冬寒的颤
敲鼓人的手冻得裂了纹
鼓点却
没漏过一个顿
朱元璋的愁藏在灯影里
是旧村塌了的土房
是老井枯了的石栏
是逃荒时
攥在手里的半块糠饼
早被岁月揉成了
渣粉。曾握过犁耙的掌
后来举过玉玺,指缝里
还留着泥土的温
却总在夜半被鼓响叩心
像有人隔着时空
递来旧年的碗
灯,转了千回,转不回
麦秸铺的床
转不回母亲缝补时的灯盏
转不回和伙伴们
在麦场打鼓的黄昏
鼓声飘了万里
万里都裹着故乡的尘
落在金陵的宫墙上
结成霜,落在他鬓角
染白了,曾经乌黑的发根
4
黑暗是帝王的锦袍
绣着金线,却裹着寒冷
也是底层人的茧
一层又一层缠着手腕
连呼吸都透着闷
花鼓是劈开黑暗的刃
鼓皮绷着倔强的劲
每一次敲击
都撞开一道缝,让风
灌进来,让光
挤进门
灯影是光的线
从破灯碗里牵出来
绕着敲鼓人的肩
绕着围观人的脸
把暖送
到每个瑟缩的身
朱元璋站在裂谷中间
一边是曾经的苦
一边是如今的权
他把鼓点抛向人间
像撒下
一把星星的籽,盼着
能发成春
我曾是饿殍,啃过树皮
喝过雪水,也曾是掌权者
定过律法,管过万民
他的话没说出口
全藏在这花鼓点的振
鼓不言语,只让底层的呼吸
渗进历史的缝
在每个朝代的背面轻轻喘
灯不声张,只把真相
照在时光里,让后来人
看见,鼓皮上的苦难与暖
都真真切切,没掺半分假
5
黑夜赐予我深沉的鼓槌
木柄磨得光溜溜
却没磨掉骨子里的韧
我攥着它敲,敲出黎明的
第一缕痕
朱元璋是执灯人
从濠州的夜里起身
灯笼,是用破布缝的
灯油,是用菜油兑的
却亮得能照见远方的村
灯影里的稚子
都唱着
岁稔年丰,声音脆得
像刚剥壳的花生
他们不知道饿肚子的苦
只知道跟着鼓点跳
脚步轻得像飘着的云
鼓点落处,野草长成了
庄稼的魂,饿肚子的日子
在鼓声里慢慢远了
逃荒的路
渐渐长满了麦,曾经
空着的囤,如今堆得冒了尖
能映见人的脸
后来,灯传给了百姓
盏盏都亮着当年的温
鼓成了岁月的根
代代都敲着
当年的劲,底层的呼吸
永远在灯影里跳着
不停,不沉,像淮河的水
永远向前奔
6
淮河的乳汁
养过敲鼓的手,那手
曾攥着糠饼盼过秋收
曾帮着母亲挑过水
曾扶着父亲种过麦
指节早被磨得粗又厚
朱元璋的泪
落在花鼓的绸上
那泪里
有少年时丧亲的痛
有逃荒时无助的慌
有带兵时
看着兄弟倒下的恨
也有坐上龙椅后
怕百姓再受苦的忧
鼓皮,蒙着苦难的纹
每一道都是百姓的愁
是春旱时裂开的田
是夏涝时淹了的院
是秋霜时冻坏的棉
一笔一划
都刻得深又透
灯芯,燃着希望的油
每一寸都是盼头
是种子播下时的期待
是禾苗拔节时的欢喜
是粮食入仓时的安稳
一星一点,都暖得厚又久
淮河的水啊,洗过
饿殍的骨,也洗过丰收的麦
洗过帝王的脚,也洗过
敲鼓人的手
它见过人间的苦,也见过
人间的求
帝王会老去,龙椅会蒙尘
朝代会腐朽,城墙会倒塌
只有花鼓的呼吸
还在人间奔流,不回头
不停留,把百姓的故事
一遍又一遍传下去
直到很久很久……
7
清明的雨打湿了凤阳的坟
有人提着花鼓来
跪在朱元璋的陵前
鼓皮上
蒙了层薄灰,却还能听见
当年的激情
敲鼓的人是老艺人的孙子
手他敲得轻,怕惊了
沉睡的魂,怕扰了
陵里的人。灯影在
墓碑旁晃,映着
大明太祖的字
也映着碑上刻的“民为贵”
雨丝裹着鼓音飘
像在说当年的恩
当年的仁
您减过租税,让咱凤阳人
少受了贫
您修过堤坝,让淮河
少淹了田
您虽然后来也有过严政
可咱知道,您从没忘过
当年的苦,没忘过
咱底层人
敲鼓人低声说
声音里带着颤抖
雨停时,天边露了点晴
鼓还在轻轻震
像陵里的人在回应
像淮河的浪在和声
像底层的呼吸
在共鸣
不高不低,却入人心
8
花鼓不是佛,却藏着
禅的真
敲鼓不是经
却能让人静下心
朱元璋坐在殿上听鼓
听着听着就出了神
像看见当年的自己
在麦场里
追着鼓音奔
灯影不是佛灯,却有
佛灯的温
晃着晃着就把心照透
照见曾经的贪
曾经的嗔,照见
如今的念,如今的仁
照见百姓的苦,百姓的辛
帝王也是人
会饿会冷会疼
百姓也是人
要吃要穿要安稳
这话,他没写进诏书
却刻在了
听鼓的时辰,刻在了
每次减免赋税的朱批里
刻在了修桥补路的旨意中
鼓点慢时,像在说“慢慢来
日子总会顺
鼓点快时,像在说——
加把劲,未来总会好
灯影暗时,像在说——
别慌,光总会来
灯影亮时,像在说
底层的呼吸是鼓的禅
不玄不虚,不深不沉
就藏在每一声敲
每一次震,藏在
百姓的笑里
藏在百姓的奔里,藏在
岁月的痕里
藏在历史的页里
让人悟,让人品
9
濠州城的夜,鼓点
比刀剑更锐锋
朱元璋握着鼓槌
指节因用力而泛青
兄弟们,敲碎这乱世的笼
让咱底层人,也能
挺直腰杆做人
他的话像惊雷,炸在
每个人的胸口
士兵们的血涌起来
握着刀的手更紧
听着鼓冲锋
忘了身上的创痛
忘了死亡的冷,只想着
把太平敲出来,把好日子打出来
灯影在城墙上跳
像千万个举戈的影
每个影,都带着底层的怒
带着对不公的恨
带着对明天的盼
一跳一跃,都透着狠劲
透着霸劲
后来,马踏中原,鼓还在
军营里隆,从濠州到金陵
从淮河到长江
鼓点没停过,锐气没减过
像一把永不卷刃的刀
劈开路上的坎
斩开前方的尘
天下平定那天,他站在
城楼上听鼓
鼓声里没了当年的怒
多了如今的稳
却还藏着当年的霸
藏着——
决不让百姓再受苦的誓言
这霸气
不是对人的狠
是对苦难的恨
是对百姓的真
10
敲了一辈子花鼓
才懂鼓里的悟
不是敲得响
不是敲得稳
是敲得懂百姓的苦
敲得进百姓的心
敲得能把暖
送到他们的身心
看了一辈子灯影
才懂灯里的真
不是照得亮
也不是照得远
是照得见岁月的痕
照得见历史的深
照得见底层人的呼吸
多沉多稳
朱元璋的故事
不是只有龙椅的尊
不是只有律法的严
是有过底层的苦
有过对百姓的亲
有过把鼓点当希望
把灯影当暖的辰
历史的页翻了又翻
朝代换了又换
只有花鼓灯的声,没断
只有底层的呼吸,没停
像淮河的水
不管旱涝,不管春秋
都向前奔,都向前涌
原来人间的道
从不是帝王的令
是百姓的脚
是百姓的声
是鼓里的那点劲
是灯里的那点温
是底层人活着的勇气
是底层人对好日子的盼
这才是最真的悟
最久的魂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