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怀旧小说
为了牢记和忘记
——欧阳如一
第三十三章、如何才能成为知名作家
吉祥回来母亲的病就好了一半,加上放疗的作用,她的嗓子不那么哑了,又说又笑又比划二人转的动作,还跟吉祥说:“你回去吧,你在成都不是还有事情?我跟你们俩说好了,你出钱,你姐出力,没特殊情况你别回来。”
成都那边是在催吉祥,他说:“妈我才呆一周啥都没干就走多不好意思呀?”
母亲见吉丽又在忙活她的小说问吉祥:“你姐写的东西你看吗?感觉她现在到了什么程度?”
“也看,也听,只是些片断, 我没时间,我们俩不是一个专业不好评价。”
“如果按外国的标准,不按中国的标准,你感觉怎么样?”母亲想让吉祥给吉丽打开国外的窗口。
“感觉她的小说有个性。”
母亲叹口气说:“她这个人就有个性,不让她写小说她不听,又成不了名又得不到利还伤身体,搞得工作不像工作,婚姻不像婚姻,家庭不像家庭,他儿子也跟她不亲。”
“妈,我姐这年龄的作家都歇笔了,她还能文思泉涌,作品不断,说不定哪天被发现了呢?就像国内写《我的阿勒泰》的李娟,写《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伍子健,写《突围表演》的残雪,都是女作家,都备受磨难。”
“你看到的是成的,不成的呢?作家这条路太长、太黑暗、不知道走到何时是头,你能不能帮帮她?”
吉祥笑了,母亲对姐姐的态度不好却最惦记她,说:“她发表科技论文我还有办法,我是英国一家权威杂志的主编,文学作品我帮不了她。”
母亲发现儿子在国外生活三十多年把脑子给弄傻了,说:“你时姨家就有这种风气,小明去日本就把她的哥哥弟弟都弄到日本打黑工,都挣了钱回来做买卖,都成了大老板。”
吉祥也想过让姐姐来英国,在她离婚单身的时候,却怕国内没人照顾母亲,没提。也是姐姐要志气不向他提,就没机会像堂姐的女儿小华那样在英国发展。如果姐姐去了英国可能真能成名,英语世界想知道华语世界的东西。他说:“日本和欧美国家的‘蓝领’工资虽然高,发财还得回国创业。”
“你有那么多师兄弟和学生,就没有一个有出版关系的?莫言就是在国外找到了好的翻译家和出版社才获诺贝尔奖的。”
吉祥摸摸母亲的瘦脸,意思是“你咋啥都知道呢?”,说:“国外的师生关系不像国内,老师把学生当学徒,恨不能支使他们倒尿罐,我不找学生办任何事儿。”
“那你的科学杂志就和文学杂志没关系?”
吉祥发现母亲真懂中国的人情社会,否则不会过得这么好,说:“这是在中国,凡事都找关系,在英国就没这种事。这样吧妈?我姐找人播小说的钱我出。”
母亲满意地点点头,说:“你们姐俩的事情我不管。”
吉祥也琢磨如何才能帮助陷入小说困境的吉丽就去找省商务厅副厅长的同学李伟,回家召集姐姐和母亲说:“妈,姐,地雷的秘密我探到了。”——这是他小时候常说的一句话,取自电影《地雷战》。
母亲一手拉着儿子,一手拉着女儿,说:“不见鬼子不挂衔,你说说。”
吉祥说:“姐你说,你为什么打不出去。”
吉丽说:“平心而论,我也是搞了四十年创作的老作者了,小说主要拼得是人生阅历,我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目前一线作家的水平,就是打不开局面。”
若是平常母亲早就生气了——不谦虚,可她用批判的眼光看过听过女儿的作品,真不错,问:“别人都是怎么做的?”
吉丽说:“妈,我下面说的话您听完再批评我好吗?”
“我恕你无罪。”
吉丽说:“以前我们总批评名利思想,人想成名成家并且挣钱没错,妈您说呢。”
母亲又不耐烦了,对吉祥说:“这个人多啰嗦?”
“成为名作家,首先得写得好,还得有一定的数量,获得国内外大奖的作家没一个没经过长期的历练,这是基础条件。”
吉祥说:“我看你的作品动不动就是超长篇,比金庸都不少,我奇怪你怎么这么能写。”
吉丽说:“目前国内活着的名作家大多赶上了‘伤痕文学’的时候,那是中国文学的春天,那么多恢复和创刊的杂志都缺作品,杂志和编辑的风气又正,真帮助作者,就冲出了卢新华、刘心武、冯骥才、从维熙等一大批作家,那时候我刚开始写作,没赶上。”
吉祥说:“以前大街小巷都是报刊亭,文学期刊一上市就抢光了,车站码头游客一走满地都是连载小说的报纸。”
“第一批成名的大多是‘老三届’的人,他们认真读过书看过大量外国小说名作,起点就比我高。第二批成名的作家是和编辑有关系的人,那时候的社会风气开始变坏还没有现在坏,作者向编辑请客送礼就行,我不会也没那条件。”
吉祥说:“伤痕文学作家的水平比不上后来的寻根文学,真对中国文化和国情有思考,贾平凹、韩少功、莫言、王安忆、阿城的作品是一个高峰。”
“第三批成名的作家就是那些出版社或杂志的编辑,发表作品成了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换,外边人根本打不进去,我也就不再投稿也不看纸质的小说。”
吉祥说:“余华、阿来、王小波、莫言都是编辑。”
吉丽笑,说:“你不看小说咋啥都知道?”
吉祥看看母亲说:“我大学期间上课都在书桌下面看小说。”
母亲用变了形的手指捅他:“这个人,还博士呢!”
吉祥夸张地咧嘴:“妈你掐我干嘛?”
这是少有的愉快的家庭谈话,吉丽说接着:“第四批成名的作家就是网络写手,大部分有产量没质量却因为换了赛道如入无人之境,比如图雅、方舟子、少君。”
吉祥说:“我基本不看网络小说。”
母亲说:“你别说别人,就说说你自己,怎么才能成名,你不是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吗?”
吉丽说:“妈您别急呀,容我慢慢说。第五批成名的作家就是有资本推的,花钱买流量,先造成假繁荣。”
母亲没听懂,问:“花钱买流量是怎么回事?”
吉祥说:“我姐的小说大部分发在喜马拉雅上,我看已经有两百多万阅读量,姐,我还没问你呢,有没有打赏呀?你每月能挣多少钱?”
吉丽说:“我的收入可稳定了,每月十多块。”
“啊?”那娘俩以为自己听错了,旋即笑,母亲说:“我每月给你打赏,一千块。”
吉丽说:“自从有了网络文学平台,作者们以为摆脱了杂志和编辑的控制可以自由发表作品了,又进入了文学的春天,孰不知平台的‘算法’完全不透明,你花钱买流量它就会给你改数据,每篇文章都‘十万+’,并没增加读者,是假的;在那上面发表作品有订阅、打赏和订价分成,全凭平台赏作者不计较,他们能给你点就不错。”
吉祥说:“诚信是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
吉丽说:“再就是像妈说的,在国外找翻译和出版社,国外的阅读市场比中国强得多,他们坚持读书并保护出版物。”
母亲对吉祥说:“你真得给你姐想想办法,不要让她这辈子白活。”
吉祥说:“我跟我同学李伟说了,他官场上的朋友多,他说成名还得通过人民文学这样的出版物,别看现在已经没人看,它们颁的奖官方才会认可,他会给我姐找北京的关系。”
吉丽说:“还有题材优势,比如写出其他作家笔下没有的生活,妈,您给我们讲讲您和我爸恋爱的故事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