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居正
为何我的眼睛时常饱含热泪?因我无法对世间的苦痛视而不见。这泪水并非软弱,更非妇人之仁,而是灵魂与众生相连的感应,是心灵之感同身受,对世间苦难最诚实、最本能的反应。
人生苦短,却布满荆棘。生老病死如四季更替般无可避免,却每每触动人心最柔软处。眼见老者独对残阳,病者困于床榻,幼者失却庇佑,死者永别亲人,谁能不心生悲悯?尽管力不从心,却不能无动于衷。这非仅一人或一家之痛,而是人类共同的命运轨迹。我们皆在无常的掌心中挣扎,只是程度各异,形式有别。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作为中国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本质是孝道思想的具象化传承。其起源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儒家秋尝祭祀形成祭祖传统,佛教盂兰盆会强调超度救赎,道教地官赦罪学说赋予宗教仪式感,最终形成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其核心意义在于传承孝道文化、敬畏自然生命,同时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集体记忆,其精神内核与祭祀传统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得2023年6月8日,那是“深圳创投日”,当日下午我参加了深港风投创投高质量联动发展交流会——走进前海分会场。本次活动由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深圳市前海管理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主办,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承办,深圳天使母基金、深圳市天使投资协会、汇智集团 U&I Group协办。前海地⽅⾦融局尹志梁先生,港府驻粤办叶海崙女士等参加。在我上台发言的时候,突然有一刹那心情特别难过,那是慈母离世瞬间!
后来我想,这尽管可以“忠孝不能双全”的理由推脱,然而,我心中的悲痛岂因这样的理由而减少。更何况在母亲在世之时,自觉没有很好地尽孝,种种的不孝行为,更是我心中永远的悲痛与遗憾!
我出生在福州乡下小渔村,孩提时期,我们村民有一些种红薯的山地,以及人均不到一分水稻田,由于我们家兄弟姐妹多劳动力少,生活可想而知。不过,好在海边靠海吃海,父母以及我们兄弟姐妹到海滩多少会抓一些小鱼小虾。那时候母亲承受生活之重,起早贪黑地赶海、家务劳作、沿街叫卖时令水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然而,在他们心中充满希望:盼着我们兄弟姐妹早日长大……
不怕大家笑话,因为小时吃多了红薯,所以现在对于红薯特别不喜欢,红薯叶更是根本无法入口!美其名曰:红薯叶是小兔子吃的。
我们知道,人生之苦,更深植于人性幽微之处。自私与贪欲如无底深渊,令人永不知足;嗔恨与愤怒似燎原之火,焚烧自他身心;无知与痴愚若厚重迷雾,遮蔽智慧明光。世人因不谙因果之道,常在无明驱使下造作恶业,自缚于痛苦的循环之中,甚或堕入下三道轮回,不得解脱。每一个被欲望驱使的灵魂,既是加害者,亦是受害者,在这巨大的因果之网中辗转流离。
有多少人深谙、坚信:共业所致,灾难频发。人类共同的业力如暗流涌动,显现为地震海啸、瘟疫饥馑、战争杀戮。天灾虽似自然现象,人祸却总如影随形——贫富不均撕裂社会,战火硝烟摧残文明,贪婪掠夺破坏生态。这些非偶然事件,而是人类集体意识的外化,是我们共同选择、共同造作的必然结果。当看见难民颠沛流离,工人汗洒如雨,农民望天吃饭,儿童病魔缠身,老人被虐的苦难,那些被时代巨轮碾过的微小个体,我的泪水便是为这共业之重而涌现。
然而,这泪水绝非望:含泪观世,方知人生实相;感同身受,乃生慈悲之心!佛陀目视生老病死而出家求道,孔子见麟获而泣知天命,这些圣者的眼泪,非消极逃避,而是最深切的承担。我的热泪同样如此,而是对苦难的承认,更是对超越苦难的渴望。
其实,在我写作之时,胸中不仅有着创作的激情,更有对天地众生深沉的感恩与敬畏。这份感恩与敬畏,最终熔铸成为对弘扬无私、平等、悲悯精神的崇高歌颂、深切渴望与不倦追求。铁肩所担,是人间沧桑正道;笔锋所绘,是神州至美山河;灵魂所触,是众生生死大事。
我深深知道,在明媚阳光之下,仍然有阴影;越是成功之人,越容易产生傲慢、导致任性,甚至利令智昏!这含泪的双眼,虽见人世间阴暗,却依然相信光明。正因为感同身受众生的苦难,我们才能生出真正的慈悲与智慧,才会努力于解脱自己与他人的苦难。泪光闪烁之处,恰是人性尊严的明证,是心灵尚未被世俗磨硬的标志,是连接你我最深处人性的桥梁。
让我们保持这含泪的敏感,不以麻木为坚强,不视冷漠为成熟。唯有直面苦难而不被其摧毁,认知阴暗而依然选择光明,体会痛苦而转化为慈悲,方能在无边苦海中成为自己以及彼此的明灯。我的眼睛时常饱含热泪,那是因为我深知:每一滴为众生流下的泪,都在洗涤这个世界的伤痛;每一次感同身受的触动,都在建造人类共同的救赎之舟。
作者简介:
林居正,现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凤凰网湾区观察专栏作者。业余喜欢散文写作,散文集《文心跋涉》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