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星槎启新程
星槎舰桥,光华流转。李寰独立于中心,手掌与冰润的主控界面贴合,心神与这艘上古造物深度交融。槎魂的意志不再模糊,如同一位从漫长沉睡中逐渐苏醒的巨人,虽仍带着疲惫,却已能进行更清晰的交流。
“显示星槎当前状态。”李寰意念微动。
舰桥四周壁刻的星图亮度骤增,无数光点流转汇聚,在他面前凝聚成一幅半透明的、结构极其复杂的立体星槎虚影。虚影多处黯淡,甚至带有破损的裂痕,尤其是核心驱动区域,光芒微弱得几乎熄灭,仅靠吸收地脉能量和之前导入的残余力量维持着最低限度的活性。
“能源核心:‘源初之光’枯竭度九成八。备用能源:地脉汲取阵列效率百分之三,残余轮回阵转化能量(不稳定)百分之五。总体能源水平:临界下限。”一段冰冷的、并非声音而是直接映入意识的信息流传来。
“功能模块:长距离跃迁引擎:离线。星域防御系统:严重受损,离线。生态维持系统:离线。信息库:部分受损,可有限访问。短距传送阵:能量充足时可启动,精度与距离受能源限制。基础扫描探测:可低功率运行。”
情况比预想的更糟。这艘船几乎是一个空壳。
“扫描探测,‘源初之光’可能存在的区域,以此方世界为中心。”李寰下达指令。
星槎虚影微微震颤,舰体某处象征扫描阵列的区域亮起微光。前方的星空图景开始变化,无数细小的光点闪烁又湮灭,代表着一闪而过的能量信号。绝大多数微弱而杂乱,是自然现象或低等能量源。
进程缓慢而艰难。能源的匮乏严重限制了扫描的精度和范围。
李寰能感受到槎魂传来的“吃力”感。他沉吟片刻,引导体内恢复了些许的帝王气血,缓缓注入主控界面。
金光融入星槎能量流,扫描阵列的光芒顿时明亮了一瞬!前方星图上的筛选速度明显加快,一些无关的杂讯被快速过滤。
突然,三个极其微弱、却带着某种独特“韵律”的光点,在星图的不同方位闪烁了一下,旋即又变得几乎不可见!
一个位于极西之地,信号带着某种灼热与古老信仰的聚合感。 一个位于南方无尽山海之中,信号生机勃勃却深藏不露,与自然韵律高度契合。 最后一个,竟飘忽不定,时而出现在北方草原,时而又仿佛在东海之外,信号中蕴含着一种空灵与变幻的特质。
“标记这三个坐标!”李寰立刻下令。虽然信号微弱,但其特质与槎魂描述的“源初之光”可能存在的迹象有相似之处!
星槎艰难地锁定了三个坐标的大致方位,但无法进一步精确。
就在此时,扫描阵列猛地一阵闪烁,功率急剧下降——能源再次告急!
李寰不得不停止气血输送。看来,仅靠星槎自身和微量气血,远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搜索。
需要更多、更稳定的能量来源……或者,找到初步的线索,缩小范围。
他想到了希夷的苗疆巫血,想到了婉儿与星踪罗盘的契合。她们的地面搜索,或许能与星槎的扫描相互印证,事半功倍。
“建立与星踪罗盘及巫血铃的微弱连接通道。”李寰尝试下达新的指令。这是基于之前婉儿激发罗盘、希夷铜铃与星槎共鸣的启发。
舰桥内光芒闪烁数次,似乎在进行复杂的匹配。良久,两道极其细微的、几乎不可察的能量丝线,从星槎虚影中延伸而出,没入虚空,分别指向南方和西方。
连接建立了!虽然微弱到无法传递具体信息,但至少能让他感知到罗盘和铜铃大致的方向与状态是否平稳。
做完这一切,星槎的能源水平再次跌回谷底,光芒黯淡下去。
李寰收回手,眉头紧锁。星槎的状况不容乐观,但总算有了初步的方向。接下来的重心,必须放在地面搜索上。
他目光落在那三个闪烁的坐标上。
西方…南方…以及那个飘忽不定的北方/东方信号。
希夷已往南疆,婉儿正赴西域。
那么,那个飘忽不定的信号……
他或许需要亲自去追踪一番。
但在此之前,他还需为她们,也为自己,做好万全准备。星槎虽残破,其信息库中或许还有可用之物。
“访问信息库,检索‘能量聚集’、‘隐匿踪迹’、‘防护’相关低消耗法门或技术。”
星槎信息库的光芒亮起,无数古老的光符流转……
第三十章:故垒玄甲踪
星槎信息库的访问远比扫描探测消耗要小。无数流光溢彩的古篆、星符、乃至完全无法理解的立体图谱在李寰意识中飞速流淌。大部分信息或因年代久远而残损,或因能量不足无法完全显化,或因文明隔阂难以理解。
但他集中精神,专注于“低消耗”、“实用”的关键词,终于筛选出几项可行的技术。
一项是利用特定频率震动气血或真元,形成低耗能的护身气场的法门,源自上古先民对自身能量的粗浅运用,虽防御力不强,却能有效隔绝寻常邪祟与恶劣环境侵蚀。 一项是借助星槎残留的微弱星力,对小型物品进行临时附魔,使其能更好地隐藏气息或小幅提升某些特性的粗浅技巧。 最后一项,则是一份残缺的星槎外部装甲的修复蓝图,所需材料虽稀有,却并非无法寻找,其中一种主材“天外玄铁”的描述,让李寰心中一动——与他那块“玄铁”极为相似。
他立刻尝试利用星槎残余能量,依照那附魔技巧,对自身衣物和河洛剑进行了初步加持,使其更具隐匿性并能更高效地传导能量。
随后,他将那护身气场法门与修复蓝图中关于“天外玄铁”特性的描述,分别通过那两条微弱的连接通道,遥遥传递向希夷与婉儿的方向。无法传递复杂信息,只能送去一种“感悟”与“知识”的种子,能否接收领悟,全靠她们自己。
做完这一切,星槎能源彻底陷入枯竭,舰桥光芒完全暗淡,只剩壁刻星图维持着最基本的微光,槎魂也陷入了低沉的休眠,以最小消耗维持存在。
李寰知道,他必须离开了。留在舰内已无意义。
他最后看了一眼那三个闪烁的坐标,尤其关注那个飘忽不定的北方/东方信号。然后启动短距传送,目标设定为——北方重镇,幽州。那里是抵御契丹、奚人的前线,也是前朝太宗皇帝征高句丽时的重要据点,或许埋藏着某些古老线索。
光芒一闪,李寰出现在幽州城外一片偏僻的山林中。
北地风寒,迥异于长安洛阳。旷野之上,似乎还回荡着历史的金戈铁马之声。
他收敛气息,步入城中。幽州城格局宏大,军民混杂,带着边塞特有的粗犷与紧张气氛。他并未急于打探,而是先寻了一处僻静客栈住下,默默感应着那个飘忽的信号。
信号依旧不稳定,时而清晰,时而微弱,大致方向指向更北的燕山山脉,偶尔又会飘向东北的辽东方向。
一连数日,李寰白日里在城中茶楼酒肆闲坐,倾听各方消息,夜晚则静坐感应信号动向。边民谈论的多是契丹扰边、粮草转运、以及…一则关于“燕山古战场闹鬼”的传闻。
据说前朝征高句丽时,一支负责押运特殊军械的玄甲精兵在燕山腹地遭遇雪崩,全军覆没。近来有采药人声称在深山里听到金铁交鸣和士兵操练之声,甚至看到模糊的玄甲鬼影在月光下游荡,伴有异宝光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玄甲军?特殊军械?异宝光华?李寰本能地将这传闻与那飘忽的信号以及“天外玄铁”联系起来。
是夜,他不再犹豫,根据连日感应的最强方位,孤身一人潜入苍茫燕山。
山势险峻,林海雪原。越往深处,人迹越罕至。那信号时断时续,指引着他走向一条废弃多年的古栈道。
终于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他循着一丝微弱的能量波动,找到了一处被积雪和落石半掩的山坳。拨开积雪,露出半截残破的、刻有唐初军徽的断戟。
山坳深处,有一个被巨石堵死的洞口痕迹。能量波动正是从洞内传出。
李寰运力推开巨石,露出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黝黑洞口。一股混合着铁锈、尘土和某种奇异金属气息的冷风扑面而来。
洞内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开凿的甬道,两侧石壁上有放置火把的凹槽。走了约百余步,眼前豁然开朗。
是一个巨大的山腹仓库!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数百具披覆玄甲的骷髅!岁月流逝,玄甲早已锈迹斑斑,但依旧保持着生前的阵列,仿佛随时准备出征。他们守护着仓库中央的几口巨大的、密封的铁箱。
而那飘忽的信号源,正来自于其中一口铁箱!
李寰走近,发现箱体上贴着早已褪色的符箓,但封印之力犹存。他小心翼翼地以河洛剑剑气切开早已锈蚀的锁头,推开沉重的箱盖。
没有预想中的金光万丈。箱内铺着防潮的油布,上面静静躺着数十块大小不一的、暗沉无光的黑色金属锭,与他怀中玄铁质感极为相似,却缺乏那种灵性。唯有箱底一块拳头大小、形状不规则的原矿,正散发着微弱的、与那飘忽信号同源的能量波动!
天外玄铁矿!而且是一块蕴含着奇异能量的原矿!
李寰拿起那块原矿,入手冰凉沉重。就在他接触原矿的瞬间,怀中的河洛剑柄(玄铁)微微一热,传来一丝微弱的“渴望”情绪。
同时,那原矿散发的信号也变得稳定了许多,不再飘忽不定。
看来,幽州方向的信号,源头就是这块特殊的玄铁矿。它或许是在星槎扫描时,因与李寰的玄铁剑柄产生共鸣,才被捕捉到。
虽然并非“源初之光”,但这批玄铁,尤其是这块原矿,对修复星槎外部装甲或许大有裨益!
他正欲将矿石收起,忽然,洞口方向传来极其轻微的、绝非风吹草动的脚步声!
有人跟踪他!而且身手极高,竟能瞒过他的感知直到如此近的距离!
李寰猛地转身,河洛剑瞬间出鞘,剑指洞口黑暗处。
“何人?”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