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重生,绽放风采
文/于山虎
当合上《一位退休干部的十五年“护苗长征”》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文中书写了这样一位老者,在人生的暮年毅然踏上了一条“不挣钱”却意义非凡的道路。他就是那位曾两度被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的退休干部王作兆。看了他的生动故事,我的内心深处被震撼了,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他就像一道耀眼的光,穿透了我对退休生活的固有认知,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点站,而是破茧重生、开启新征程的起点,让我深刻领悟到退休之后别样的人生意义。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退休仿佛是人生的一个休止符。工作的忙碌戛然而止,生活节奏陡然变慢,人们开始盘算着如何安享晚年;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游山玩水,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或是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在书画、音乐等世界里找寻宁静。这些看似惬意的生活方式,似乎成了退休生活的标配。然而,王作兆却在人生的这个关键节点,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
他毅然决然地担任长安区关工委主任,踏上了一条“不挣钱”却意义非凡的“护苗长征”之路。这一选择,没有金钱的回报,没有世俗的赞誉,有的只是无尽的责任和沉甸甸的担当。在旁人看来,这或许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在王作兆心中,这却是他新征程的起点。是他内心深处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这种突破常规的勇敢抉择,恰似一只蝴蝶破茧而出时的艰难与决然。破茧的过程是痛苦的,它需要挣脱旧有的束缚,承受外界的压力,但只有破茧,才能迎来崭新的天空,才能展现出生命的绚烂。王作兆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另一种精彩的开始。
王作兆的“护苗长征”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声哎怨叩开百万爱心之门,这背后是他不辞辛劳地奔走,是他对困难孩子的感同身受;一条建议立起红色教育丰碑,为了传承红色基因,他深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一个反映唤醒沉睡的英魂,他凭借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烈的敬仰,让那些被遗忘的故事重见天日;一声求救织就千人大爱之网,在面对孩子的求助时,他迅速行动,动员各方力量,织就了一张充满温暖的爱心大网。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资金短缺时,他四处筹措;不被理解时,他耐心解释;遇到挫折时,他从未放弃。他就像一棵坚韧不拔的松树,在风雨中屹立不倒。这种对责任的担当和对初心的坚守,让我为之动容。它让我明白,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只要心中有信念,有追求,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信念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照亮前行的道路;追求就像一把利剑,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在王作兆的身上,我看到了退休生活的无限可能。他没有被传统的退休观念所禁锢,而是勇敢地挣脱了束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拥抱生活。他用十五年的时光,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在这片天空下,孩子们感受到了关爱,收获了知识,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也为社会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座丰碑上刻满了他的奉献、他的担当、他的坚持。他的故事,让我对退休有了全新的认识。退休不再是消极等待生命的流逝,而是一个重新定义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它就像一场华丽的转身,从工作的舞台走向社会的大舞台,从为个人奋斗到为社会奉献。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退休都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我们应该以王作兆为榜样,在退休后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一种力量,它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在追求梦想时充满动力。我们要寻找自己热爱的事业,这份事业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它可以是一件小事,一件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也许我们无法像王作兆那样做出如此伟大的事迹,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以参加银龄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走进孤儿院,给孩子们带来欢笑和希望;走进社区为孩子们开展公益培训活动;到农村去为那些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怀。
我要以王作兆为楷模,勇敢地去探索退休生活的无限可能。在新的“护苗”征程中,我要像他那样,用极大的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和立志贵坚,坚而有恒,持之一恒,心想事成。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美好。让我们在破茧重生的道路上,绽放出属于我们的银龄风采,让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