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的宏大叙事与语言的创新跟进——峭岩长诗《七月!七月!》《八月!八月!》的现代意义浅析
作者:峻峰
读峭岩先生的《七月!七月!》和《八月!八月!》,是三年前的事情。在他多部长诗创作中,我以为它们是政治抒情长诗的代表作,也是当代诗歌中“红色叙事”的重要文本。要分析其长诗写作的新贡献,需要将其置于整个中国现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传统与发展脉络中进行审视。也就是审视之后,这两部长诗在“史诗宏大叙事和语言创新”上,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气象,我这样的评判,是中肯的。
首先,这两部长诗都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认可。《七月!七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吴思敬作序。《八月!八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谢冕作序。而且,每部长诗都同时收录了绿岛、章闻哲、刘辉三位诗人、诗评家的评论文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专业人士对其作品的肯定和奖掖。
总体而言,峭岩先生这两部作品的“新贡献”可以概括为:他以一种“史诗性”的宏大叙事、意象系统的创新性构建,以及个人化与集体性交融的抒情方式,重塑了政治抒情诗的书写范式,使其在保持崇高感与信仰高度的同时,获得了更为丰沛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纵深感。
一、主题与叙事上的贡献:从“抒情”到“史诗”的升维
我们知道,传统的政治抒情诗(如贺敬之、郭小川的部分作品)更侧重于在特定节点上,爆发出的激情呐喊和直接抒情,其结构往往是共时性的、情绪化的。而峭岩的《七月!七月!》和《八月!八月!》则实现了从“抒情”到“史诗”的升维。
从宏大的历史叙事结构来看,这两部长诗并非仅仅是对“七一”建党,或“八一”建军的简单的礼赞。诗人以“七月”和“八月”这两个时间符号为轴心,诗意地构建了一个纵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横跨时空的宏大叙事框架。他是在书写一个政党的诞生史、一支军队的成长史,更是一个民族的救赎与复兴史。这种试图用长诗体量承载整个历史进程的野心,使其具备了史诗的气魄。
显然,作者把时间人格化与神圣化了。“七月”和“八月”在诗中不再是日历上的普通月份,而被提升为具有神性色彩的、蕴含巨大历史能量的主体性象征符号。
请看这样的诗句:
“七月,该怎样定义你
七月,你不单是季节的符号
是一个幽灵的诞生之地
那时,东方的一个幽灵
破晓了
远远的,我站上时光的顶峰
回望那斑驳的森林和田野
一队人马破风而来
道路穿过黑夜的胸膛
……
我是说,七月从季节中跳出
横亘在时空里
那时,七月无语
悄然里潜行
他们在荆棘里做巢
偷偷擦拭枪支和伤口
用自己的血喂养自己的骨骼”
· “七月”的内涵及意义己超然若揭,“一粒火种”点燃整个华夏的瞬间,被赋予了创世般的意义。面对七月,诗人进一步阐明:“七月,从南湖水面腾飞的/是什么?不仅仅是13个人的心灵之翼/不仅仅是钢铁铸就的誓言/那是神鸟煽动的翅膀/是铁锤敲击大地的诗句/意志和意志氧化之后/形成的一种庞大的物体/我认定它是一团红/铺天盖地/无所畏惧。”
《八月!八月!》中的“八月”是“惊雷”、“闪电”,是“第一声枪响”划破黑暗的时刻,是“叩问苍穹的人,提着头颅赶路”的时刻。被塑造成暴力革命与人民武装力量的起源象征。这种将特定时间点完全人格化和主题化的手法,极大地强化了诗歌的象征意蕴和哲学高度。
二、艺术手法与意象系统的贡献:创新性的意象集群建构
峭岩先生在这两首长诗中,展现了一套成熟且富有创新性的意象系统,避免了政治抒情诗容易流于空泛和概念化的陷阱。
核心意象的深度开掘:诗人紧紧围绕与主题相关的几个核心意象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掘。“火”的意象:比如《七月!七月!》中,从南湖船上的灯火,到燎原的星火,再到燃烧的信仰之火,这个意象贯穿始终,变幻出不同的形态,象征着生命、希望、革命与毁灭旧世界的能量。
“枪”与“雷霆”的意象,在《八月!八月!》中,南昌城头的枪声被喻为“历史的扳机”、“那雷霆、那火焰、那钢枪、那梭镖和大刀,大笑着,奔向敌人,呼啸着,杀向狼群”,这个意象不仅是事件的描述,更是一种力量的宣告,象征着觉醒、反抗和武装斗争的必然性。
意象群的有机组合,使诗意不断攀升,诗人并非孤立地使用意象,而是将其组合成有机的意象群,共同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和历史氛围。例如,在《八月!八月!》中,“他们从南昌起步,面对作恶的苍龙,挥枪、驰马、北战、南征、跋山、涉水、斩风、夺浪”等一系列充满动感和力量的意象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势不可挡的革命战争图景。
传统意象的现代性转化,为传统的习惯用语镀上新的亮色。如“红旗”、“红色”,但峭岩并非简单套用,而是将其融入现代革命历史的语境中,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例如,对党旗的定义:“有一种图案/来自民间/是由工人的铁锤和农民的镰刀组成。”“有一种颜色/照天映地/它从中华五千年的审美中脱颖而出。”“有一种姿势/让我们情愿/那分明是汲取终生的信仰。”不再简单的套用,而是诗意地与现实的融合。
三、抒情方式的贡献:个人化视角与集体性情感的融合
这是峭岩诗歌最具突破性的一点。他成功地将“我”融入“我们”,实现了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的共鸣。
正如诗人在《它的名字叫;七月》中所言:“为一个季节命名/是为自己命名/我的灵魂注入它庞大的器官/那是我永远的呼吸。”
“大我”之中的“真我”:诗歌的抒情主体既是代表党和人民集体发声的“大我”,但字里行间又渗透着诗人个体生命的真切体验、澎湃激情和深沉思考。他不是在机械地复述历史教科书,而是在用整个灵魂去拥抱、感知和诉说这段历史。这使得诗歌的抒情避免了假大空,充满了血肉感和真诚的力量。
如这样的诗句:
“面对八月,我泪流满面
我将怎样描述我与八月的情缘
我以八十岁熔炼的目光
注视着八月的魂魄
……
我一再确认和坚信
我就是八月诞生的一粒火种
我就是枪膛里的一颗子弹
我威严地站在那里
坚守风涛皓月
守望田野河山
……
我就诞生在八月的风暴里
我加入了八月的名册
我的魂魄焊接在八月的战车上
我的血肉铸成八月的脊梁
我每一次心跳,是山的搏动
每一次呼吸,是海的潮汐
八月啊,是我的星辰和大海
是我往复一生的大美之地”
四、精神内核的贡献:崇高信仰的诗意表达与时代回响
在价值多元、甚至盛行解构崇高的当代语境下,峭岩先生的写作显得尤为可贵和创新。
坚守崇高与信仰的诗学,可说贯穿他的始终。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坚定不移地歌颂英雄、崇高、理想和信仰,并以极高的艺术探索,完成了主旋律题材具有永恒审美价值的大诗篇。这是一种“正面强攻”式的写作,需要强大的精神定力和艺术自信。
艺术创作实践,要连接历史与当下,才能有生命力。他的长诗并非沉溺于历史的回顾,而是在回望中寻求闪光,寻找营养,其最终指向是当下与未来。通过对历史起源的深情叩问和再现,旨在唤醒民族集体记忆,重塑精神信仰,为新时代的发展汲取精神动力。这才使得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回响。
综上所述:峭岩的《七月!七月!》和《八月!八月!》在长诗写作上的新贡献在于:叙事维度上,构建了宏大的史诗性框架,超越了瞬间抒情的模式。艺术维度上,创造了系统新颖且富有冲击力的意象体系,提升了政治抒情诗的艺术品位。抒情维度上,完美融合了个人化的真挚情感与集体性的宏大叙事,避免了情感的空洞。精神维度上,在当代语境下成功地、艺术地重申了崇高、信仰与英雄主义的永恒性。
因此,这两部作品不仅是个人创作的标高,更是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和美学收获,为如何用诗歌处理重大历史题材、弘扬主流价值,提供了写作的范本。我相信,在长诗创作的群体中,大家互学互鉴,勇于实践探索,主流诗歌创作会展现新的气象。

《七月!七月!》《八月!八月!》作者
峭岩简介:
峭 岩,原解放军出版社副社长兼编审、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政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评选委员会顾问、大型节目中国诗歌春晚顾问、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将军文化典藏》总编辑、《作家报》名誉主编、《中国诗界》总编、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主席等。
出版著作有短诗集:《星星,母亲的眼睛》《幽幽绿地幽幽情》等,叙事长诗《高尚的人——白求恩传》《静静的白桦林》《一个士兵和一个时代的歌》《遵义诗笔记》《仰望》《烛火之殇------李大钊诗传》《跪你一千年------写给文成公主的99首情诗》《萧萧班马鸣------萧军诗传》《落红------萧红诗传》《七月!七月!》《八月!八月!》等。传记文学《东方之子——魏巍的成长之路》、《走向燃烧的土地——魏巍传》、《走进阿尔卑斯山》等散文集。《峭岩文集》12卷等60余部。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经总政治部批准,接受德国电视台采访,向国外宣传。
短诗《写给祖国的圣词》〔10首〕,获清华大学出版社举办的建国70年全国诗文大赛特等奖。《东方劲旅之浩歌》获全军诗歌一等奖。《车过乌江》获全军第五届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奖。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评选中荣获【杰出贡献奖】。《峭岩史诗三部曲》,获金丝峡杯全国艺术作品大赛一等奖。第六届中国诗歌春晚获得【十年诗歌成就奖】。《青春,是党旗的一抹颜色》,获《诗刊》与江西作协举办的建党一百周年征文一等奖。《延安,那些诗意的往事》〔组诗〕,获全国诗歌大赛特等奖。《我们托举着山河》,获国防大学举办的全军第二届艺术节优秀创作奖。《赵一曼》,获国防大学举办的全军第三届艺术节优秀作品入围奖。
长诗《烛火之殇——李大钊诗传》获全国长诗一等奖。《遵义诗笔记》获全军文艺作品一等奖。《七月!七月!》获第五届中国长诗创作奖。
2022年3月,获第八届墨西哥国际诗歌节【中国诗人奖】。
获“中国首届新国风杰出诗人奖”、第15届(昆明)国际华文诗人笔会授予的【中国当代诗人杰出贡献金奖】、第20届〔福建〕国际华文诗人笔会授予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等。
总编李虹简介:
李虹:笔名虹韵,作家诗人策划编导主持人。高校讲师技师双师型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新文学学会乡土诗人分会原副会长《乡土诗人专刊》副总编;瞭望中国演讲朗诵艺术团、人人文学虹韵艺术团团长;沧浪雅苑诗社副社长;中新影中学生频道特邀嘉宾;中国萧军研究会华语红色诗歌促进委员会评委;虹韵长歌艺术平台总编、人人文学网、原乡书院主编;新东方百日行动派,跟于慈江教授学诗活动全程领诵;担任第一至三届中国诗歌诗词春晚执行导演及总撰稿。参与《模式口记忆》等多部书写作;诗集《接驳天地的虹太阳》荣获全国十佳诗集;《家乡的老枣树》荣获统战部征文一等奖;2024“文萃北京”散文类二等奖;《真实存在的“骆驼祥子”》荣获2022“文萃北京”散文类二等奖;第七届华语红色诗歌杰出诗人奖;人人文学最佳编辑奖;海子诗歌朗诵大赛三等奖;虹韵艺术团被评为全国十佳艺术团。组织峭岩、岳宣义、史光柱、绿岛、张庆和、张国领等著名诗人公益朗诵会百余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