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双曜照丹墀
玄武门。 这座浸透兄弟鲜血、见证盛世开启的巨门,此刻在叛军的喊杀声中呻吟。城门下溃兵与难民奔逃,箭楼火光冲天,黑烟如垂死的巨蟒缠绕着“乾”字碑。
李寰与希夷逆流而至,身后是马嵬坡冲天而起的流光。那浑天仪崩碎后的法则洪流,如天河倒泻,轰然注入斑驳的石碑!
嗡—— 碑身上,太宗皇帝以剑锋刻下的“乾”字骤然复活!每一笔都迸射出灼目的金芒,与李寰怀中剧震的玄铁共鸣同频。
玄铁脱鞘飞出,如归巢倦鸟,严丝合缝嵌入碑文之中。霎时,“乾下乾上”的卦象自碑面浮凸而起,化作一道直径丈余的金红光柱,悍然冲霄!
天,裂了。
翻滚的乌云被无形巨力撕开一道罅隙,其后并非夜空,而是炽烈到无法直视的光明——第二轮太阳!它自东方骤现,色呈淡金,边缘流淌紫气,与原本高悬的血色赤日并耀于天!
双日同辉!诡异而壮丽的光芒普照长安,将每一寸焦土、每一张惊恐的面容、每一滴泪水都照得纤毫毕现。
光芒及体,李寰周身剧震。体内那蚀骨噬魂的金蚕蛊发出最后一声尖啸,在纯粹磅礴的纯阳之力下化为乌有。三世轮回的记忆洪流——武德年的箭雨、开元间的白发、马嵬坡的梨香——不再带来痛苦,而是沉淀为浩瀚的力量,奔涌于经脉,最终汇入双目。
他睁眼,眸中如有星河流转。
抬手,嵌入碑中的玄铁应召而归,形态却在金光中重塑:化为一柄古朴长剑,剑身一面河图星点运转,一面洛书脉络生光,剑格处正是那枚已完美融合的河图洛书佩,吞吐着双日精华。
希夷腕间双铃自动飞起,左铃悬于他身侧,铃声恢弘,荡尽邪祟;右铃清越,唤发生机。她立于他半步之后,苗疆纹身在双日光下灼灼其华,低语如吟诵:
“日月循环,非为一姓之私产。” 李寰举剑,剑尖引动双日之光,声如天宪: “周而复始,当启生民之新元!”
剑落,光雨倾盆。
温暖的光点洒遍疮痍帝都。焦土萌新绿,枯木抽嫩芽,伤者创口愈合,惶惑之心渐安。无数奔逃的百姓停下脚步,怔怔仰望城楼上那对沐浴在双日光辉中的身影,泪水混合着希望,潸然而下。
第十二章:乾坤定元机
双日之光并非仅仅治愈,更在重塑。
光芒所及,皇城废墟间竟有新的结构在地动山摇中拔地而起——非宫非殿,而是一座巨大的浑天仪基座,以星辰轨迹为轨,以山河地脉为轴,将整个长安笼罩其下。
李寰福至心灵,飞身跃至基座中央的太极阵眼。河洛剑插入阵眼核心,双铃悬于阴阳鱼眼之上。
“悟得循环真谛在…”希夷的声音通过双铃放大,回荡在天地之间。
李寰闭目,三世记忆与《唐后元机》的预言在脑中疯狂推演、整合。他看到了袁天罡与松赞干布布下此局时眼底的挣扎,看到了武则天在铜镜镇术中暗藏的一线生机,看到了无数微小凡人抉择汇聚成的历史洪流。
他猛地睁眼,目光如炬,穿透时空:
“试于唐后——论元机!”
“元机,不在天命,而在人心!” “新元,不在轮回,而在当下!”
声落,剑鸣!
河洛剑爆发出贯穿天地的光柱,彻底激活浑天仪!基座之上,星辰运转,山河移位,将安史之乱、黄巢兵锋、五代硝烟……所有既定劫难轨迹强行扭转、剥离!
巨大的能量反噬让李寰口溢鲜血,但他身形岿然不动。希夷双手结印,苗疆秘传的生机咒文通过铜铃疯狂输出,护住他心脉,她的嘴角亦渗出血丝,眼神却无比坚定。
乾坤倒转,法则重塑。
笼罩长安三百年的轮回煞气如冰雪消融,那座由袁天罡预言的“悬日之城”虚影在空中闪烁了一下,终究未能凝聚,缓缓消散。
双日的光芒渐渐柔和,最终,那轮新生的紫金之日缓缓沉降,落入浑天仪基座,化为维持新法则的能量之源。天空只余原本的赤日,却仿佛被洗涤过一般,清朗明媚。
光芒渐敛,李寰与希夷相携立于玄武门巅,俯瞰下方。
焦土中嫩绿蔓延,断壁间百姓相互搀扶起身,眼中惊惧渐褪,重燃生计之光。虽满目疮痍,却再无那种被宿命笼罩的窒息感。
空气清新,仿佛雨后初霁。
李寰收回河洛剑,剑身光华内蕴。他看向希夷,她苍白脸上带着笑,轻轻点头。
远方,幸存的钟楼传来一声悠长的钟鸣,继而,各处幸存的梵钟相继应和。
钟声里,新的纪元在废墟上悄然萌芽。
(《推背图-乾坤》上卷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