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以七言歌行体构建的雄浑美学体系,在盛唐边塞诗中独树一帜,被誉为边塞诗学的巅峰之作。这首创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的军旅颂歌,通过"风吼石走"的极端环境与"金甲夜不脱"的将士群像,突破了传统征战诗的叙事框架,开创了以时空张力为核心的边塞诗美学范式。
诗歌中"走马川-雪海-轮台-金山-车师"构成的空间链,突破了实际地理的线性逻辑。首句"走马川行雪海边"将流经今新疆三工河流域的走马川,与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间的雪海并置,形成垂直海拔与水平距离的双重延展。这种拓扑学式的空间重构,使西北边塞的荒寒特质获得史诗般的空间纵深感。"轮台九月"的时间标记具有双重性:既是现实中的农历九月,又隐喻着《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征战时间原型。当"风夜吼"的现在时与"草黄马正肥"的进行时交织,配合"伫献捷"的将来时,形成三重时间维度的交响,暗合《左传》所载"三时告捷"的战争叙事传统。"半夜军行戈相拨"的瞬间,凝固了黑暗空间与金属碰撞的时间切片;"马毛带雪汗气蒸"的刹那,将动态的汗气蒸腾与静态的冰雪凝结并置。这种时空压缩手法,使诗歌在二十一句的篇幅中,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心理时空的跨越,形成如青铜器纹饰般的凝重美感。
全诗构建了多维度的感官网络:"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触觉、"砚水凝"的视觉、"戈相拨"的听觉、"汗气蒸"的嗅觉,形成通感交响。特别是"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两句,将热气蒸腾的触觉感知与瞬间结冰的视觉变化结合,创造出超现实的感官体验。其声韵结构亦打破传统:采用"三句一韵"的急促韵律,首句入韵后双句押的格式,从"天-走-斗"的开口呼韵脚,到"师-拨-割"的齐齿呼韵脚,再到"冰-凝-捷"的撮口呼韵脚,形成声调的螺旋上升。这种韵律设计暗合《乐府诗集》"歌行体当以声为骨"的美学原则。意象群的建构亦颇具匠心:"碎石大如斗"的夸张意象与"烟尘飞"的写实意象构成张力场域,前者继承《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的寓言传统,后者延续《史记·匈奴列传》对匈奴军队规模的史笔笔法。而"金甲夜不脱"的将士形象,则将《木兰诗》"朔气传金柝"的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符号。
"汉家大将西出师"的表述,在安史之乱前夜具有特殊的历史隐喻。当"匈奴"这一汉代符号与"封常清"的唐代现实重叠,诗歌悄然构建了跨越五百年的历史对话。这种记忆重构暗合《文心雕龙·通变》"文律运周,日新其业"的精神内核,使现实征战获得历史纵深感。诗中"草檄砚水凝"的细节,将《汉书·陈汤传》"传檄诸国"的军事文书转化为艺术意象;"车师西门伫献捷"的结局预设,则化用《周礼·夏官·大司马》"及战,巡陈,视事而赏罚"的仪式描写,使诗歌成为军事文化的诗学载体。"风夜吼"的自然描写蕴含双重文化密码:既是对《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的诗学呼应,又暗合《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行夏令,则大风飘物"的气候占验。这种将自然现象转化为文化符号的手法,使边塞诗获得"天人感应"的哲学维度。
全诗未出现直接战斗场景,却通过"砚水凝"的文人细节与"戈相拨"的武将特写,构建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美学。这种将暴力转化为审美对象的处理方式,比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的直白描写更具艺术张力。"面如割"的触觉体验突破了传统边塞诗"冷"的单一描写,创造出包含痛感、质感、温度感的多维寒冷意象。这种"寒而壮"的美学特征,较之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的苍凉,更富于生命意志的彰显。"虏骑闻之应胆慑"的虚拟语气,将现实军事行动转化为心理战争的叙事。这种"不战而胜"的预言模式,延续了《左传》"师之胜,日五"的占卜传统,开创了边塞诗心理书写的先河。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通过时空张力的艺术建构,实现了边塞诗从"征人思妇"的传统母题向"国家意志"的范式转型。岑参以诗人之笔重构军事地理,用韵律实验突破诗体规范,借文化记忆深化历史内涵,完成了对盛唐气象的诗学诠释。这种将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记忆、将现实时空转化为永恒意象的创作实践,使该诗成为解读唐代边塞文化的重要文本,其美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将在中华诗学传统中持续焕发光彩。(本诗评独家首发,选自史传统《再评唐诗三百首》第二辑:七言古诗。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