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在盛唐气象与中唐变局的交界点,李白于宣州谢朓楼挥就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以惊雷裂空之势打破传统饯别诗的抒情范式。这首诗歌既非单纯抒写离情别绪,亦非简单咏叹怀才不遇,而是通过时空裂变、意象重构、结构解构的多维艺术实验,完成了一场震撼诗史的生命突围,成为盛唐精神最后的绝唱。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以悖论式表达打破线性时间秩序。"昨日"与"今日"的并置,既非《古诗十九首》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单纯慨叹,亦非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淡然超脱,而是将时间切割为不可逆的流逝与不可控的当下。这种断裂感在"抽刀断水水更流"中得到具象化呈现。当诗人试图以物理动作斩断时间之流,反而印证了时间不可抗拒的永恒属性。空间维度上,"长风万里送秋雁"构建的宏观视野与"酣高楼"的具体场景形成虚实对照,"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超现实想象则将空间拓展至宇宙苍穹。值得注意的是,"青天"意象在此突破了传统"天人感应"的神学框架,成为诗人精神自由的终极场域。这种空间处理方式,较之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具象写实,更显浪漫主义的恢弘气魄。
全诗打破五言、七言的固定模式,采用散文句法入诗。前四句连用十一字长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以瀑布倾泻之势倾泻情感;后转为工整对仗:"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在自由与规约间取得微妙平衡。这种"散文化诗体"较之韩愈"以文为诗"的实践,早出半个世纪。诗中意象群呈现奇特的悖论关系:"秋雁"与"青天"构成垂直维度的张力,"抽刀断水"与"举杯消愁"形成行为与结果的反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水"的意象:既作为"不可留"的时光载体,又成为"更流"的阻力象征。这种多义性处理,较之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单向隐喻,更具哲学深度。
全诗情感轨迹呈现"苦闷(昨日今日)-豪放(长风秋雁)-更深苦闷(抽刀举杯)-超脱(散发扁舟)"的螺旋结构。这种非线性发展模式,打破了《诗经》"起承转合"的传统范式。特别在"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之间,情感落差达数百米,形成惊心动魄的审美效果。
"蓬莱文章建安骨"的化用,突破钟嵘《诗品》"建安风力"的静态评价,赋予其动态的生命力。李白将建安文学的刚健气质,转化为对抗现实的精神武器。这种转化较之庾信"暮年诗赋动江关"的苍凉,更显青春锐气。"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自我比附,绝非简单的风格模仿。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澄澈诗风,在李白笔下升华为"欲上青天"的精神高度。这种超越性转化,预示着宋代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意境说的先声。"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归隐意象,化用《史记·货殖列传》范蠡典故,却剥离了原始文本的功利色彩,将其升华为纯粹的精神自由象征。这种转化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哲学形成鲜明对比,彰显盛唐特有的张狂与超脱。
创作于安史之乱前两年的这首诗,敏锐捕捉到盛世危机的气息。"人生在世不称意"的喟叹,较之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怆,更早揭示了唐王朝的深层危机。诗中"烦忧"与"壮思"的交织,正是天宝年间文人普遍心态的写照。此诗突破了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昂扬、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缠绵,创造出"壮美型送别诗"的新范式。其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超现实想象产生直接影响。
重读再评此诗,"抽刀断水"的决绝姿态依然振聋发聩。当现代人面临精神困境时,李白提供的不是消极逃避的方案,而是通过艺术创造实现精神突围的路径。这种"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生命激情,恰是治疗时代焦虑的良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犹如一曲生命的交响乐,既有"长风万里送秋雁"的豪迈乐章,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悲怆旋律,最终在"散发弄扁舟"的悠然中达到和谐统一。它不仅是李白个人精神世界的写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在困境中寻求自我救赎的经典范本。(本诗评独家首发,选自史传统《再评唐诗三百首》第二辑:七言古诗。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