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三代人的教师缘
——献给四十一周岁的教师节
文/周德香
时间过得真快,1985年诞生的您已经四十一周岁了,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总得对您说点什么吧。
8月7日“文润商河”栏目刊发了吕文忠老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从“臭老九”到“香饽饽”,读后感触颇深。
“臭老九”这个称呼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距今657年前的元朝,当时称九儒,第二次出现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末泛指知识分子,最后竟演变成教师的“专利”。
臭也吧,香也吧,可在我们家始终是以此为荣。
我家老少四代十九口人,竟有八名教师,很多朋友称我们是“教师之家”,三代人干教师原于六十八年前那位老人的决策。
1957年夏天,我家先生在惠民一中毕业回到家中,那时国家正处在快速发展建设的过程当中,缺少的就是文化人,甭说中学毕业连完小毕业的也不多,学生毕业季各部门都在搜集信息抢招人才。
三天时间他家来了三拨人,第一拨是乡政府的,王副乡长说他知道霍同学的语文成绩好,招他去乡里当文书,霍同学听后暗自高兴。
那时候的农村家庭基本上是老人家说了算,甭说他就是他父亲也没有发言权都得听他爷爷的,老头发话了:“对不起呀乡长,俺孙子才回来去哪里工作的事还没商量呢,过几天再说吧。”
第二天傍晚,一个在供销社工作的院中大哥来了,进门先掏出香烟边分边说:“二爷爷,告诉你个好消息,张经理听说大兄弟毕业回来了,让他去大仉家门市部上班呢。”
“二爷爷”没接香烟,不紧不慢的说:“去站柜台呀,我们商量商量再说吧。”
第三天干教师的梁同学来了,因两家是世交说话比较随便,见面就说:“听说来了两番人没请动这位高材生,爷爷,让他去当孩子王吧,去刘家集接李兴堂老师的班,李老师去临邑师范进修,那个四年级班是在刘集完小的大院里,和完小的老师们同吃同住很方便,这可是个好机会。”
听罢梁同学的话第一个面露喜色的是那个当家老人,他客气的说:“让你费心了,这是大事容我们商量一下去与不去明天给你回话。”
晚饭后当着全家人的面老人家开始发话,那可是个明白人,略识文墨,重礼义诚信孔孟之道,家教甚严,他说:“老大中学毕业回来了,三天来了三拨人叫他去干事,当时我都没答应,因为这是决定他一生命运的大事,我得琢磨琢磨,思来想去还是去当老师吧。老师是最受人尊敬的,你走在大街上八十的老头也称你老师。当老师是育人,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教了自己,你刚走出校门先去学着做人吧。
“再说別以为去乡政府好,文书,实际上就是给当官的干活,若赶上个好上司,几年后熬个小“官”儿。其实天底下最难的事就是坐官,清官不好当,贪官失民心,还有人一旦当了官心就大了,无足道,只想往上升,升到哪里算个头哇。最大的官应该是皇帝吧,不管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到现在除去说书唱戏的谁还记得他,人们心中祟拜的只有孔圣人,那才是永远受人尊敬的万世师表。
“还有供销社吧,咱可不去那地方,一天到晚数称戥子,有句故语叫:斤斤计较,供销社里的人是两两计较,钱钱计较,(十钱是一两)做买卖嘛不计较那行。一天到晚的算计大方的人也慢慢变小气了,别三心二意的了就去当老师吧!”
老人的一席话使他乖乖的走上了教师之路。
再说我自己吧,1958年十九岁的我正在十字路口徘徊,当时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去正在开发的淄博张店,另一条是去商河师范,去张店的诱惑力比较大因为那可是大城市啊,年轻人谁心里没装着团希望之火呀,总想到外边去看看。
母亲的擦眼抹泪动摇了我的决心,一个娇宝宝的独生女她舍不得我,其实我更舍不得这个家,怎么办?去刘集找柳琦奕老师拿主意。
柳老师听后说:“这是人生路上关键的一步,现在只说我的看法,至于去哪里你自己拿主意。先说张店这次是给服务行业招人,包括供销、饭店、照相、理发等具体干什么现在谁也说不准。
“去师范读书将来就是教师,你的文学功底比较好还喜欢写文章,教师是与文字打交道的有利于你的写作,这只是我的看法也可算建议。”
柳老师说的对,张店的工作是个未知数,那就去师范读书吧。
几天后我收刭了“商河师范录取通知书”,在学校里又遇到了那个听爷爷话的霍同学,成就了终生姻缘。
两个女儿干教师是赶上了好时代,我的三个女儿都是六十年代出生的,最小的儿子是七一年出生,整好八十年代参加高考。二女儿和三女儿都选择了教师行业,不但自己干教师还找了两个教师女婿。二女婿是学中文的在德州二中任教,八十年代末德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引进人才选着了他,被引出了教师队伍。
再说第三代,三外甥211大学毕业后直接去了“新东方”干美术教师,用他自己的话说:最喜欢的工作就是当老师,愿意和孩子们在一起看到他们的进步心里就高兴舒服。
二外甥结婚了,女朋友是我家的第八名教师。
有人说干教师是良心买卖,我们家的教师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全是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干工作的,二女儿和三女婿还是德州市教育界的政协委员。
愿我们家的教师队伍继续增加壮大,代代相传。
2025.9.7
作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