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蕴育奇女子,军警章收藏第一人
——介绍全国著名红色收藏家刘琳琳
文/冯连贵
在山西太原市一座普通的居民楼里,有个远近闻名的“家庭红色收藏馆”——它是中国红色收藏家协会红色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命名的第一家“家庭红色收藏馆”,且早在2013年9月就被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委员会编号为“001”并正式授牌。该馆的主人是一位女性,名叫刘琳琳,同时也是馆馆长。她既是个大忙人,更是一位最幸福的人——整天沉浸在红色收藏的海洋之中。
在人们的印象里,中国收藏界以男性为主,女性搞收藏极为少见,能取得如此显著成绩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刘琳琳在红色收藏领域的成就,超过了大多数男性,真可谓“巾帼收藏胜须眉”。
我与刘琳琳相识已近十年。十年前,她在全国各地巡回交流时路过天津,经朋友介绍来到我家,顺便参观了我的红色藏品——当然,我的藏品与她相比,无论数量还是品种,都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过,十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她的收藏活动。
刘琳琳今年67岁,一眼望去显得十分年轻,与她相处能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她为人真诚坦率,心直口快,精力旺盛,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幼年时,她曾在天津生活,家住在和平区鞍山道,后来随家人迁往山西。少年时期,她就对稀有物件感兴趣:别的女孩都注重穿衣打扮,她却对糖纸、邮票、粮票等小物件充满好奇心,有意无意会收集一些。那时的她,还没意识到这些东西会成为值得珍藏的藏品。1974年,16岁的刘琳琳响应号召,到太原阳曲县插队。一次,她与一位女兵擦肩而过,女兵英姿飒爽的模样让她十分羡慕,尤其是女兵军帽上的五角星和红领章,更让她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这身军装。但因年纪尚小,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不过,从那时起,她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与军人相关的物品——村里老军属家的旧军帽、供销社的军绿色挎包等,都被她视若珍宝地收藏起来。
1985年,刘琳琳凭借优异成绩通过政法系统考试与政审,成为一名光荣的女警,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制服。也正是从这时起,她开始正式收藏军警衔物品。每当外出出差,别的女同志喜欢逛街购物,她却总挤出时间逛当地的旧物市场,遇到心仪的藏品,即便花重金也会买下。2004年冬天,她在沈阳听说古玩市场有罕见的红色塑料领章,便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前往。最终,她用相当于自己半个月工资的钱买下了这枚领章。别人觉得她买贵了,她却认为,这么珍贵的东西无法用金钱衡量。从1985年8月到现在,她耗时整整四十年,辛苦收集了2600枚各类军衔、警衔——涵盖从士兵到元帅、从普通警员到公安部长的不同等级,涉及八路军、新四军及新中国成立后多支部队,创下了“收藏不重样军衔、警衔数量之最”的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当她手捧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奖状时,热泪盈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刘琳琳的红色收藏品中,军警衔只是其中一项。她的收藏范围极其广泛,还包括革命时期的其他文物,比如毛主席像章、语录、毛主席著作、文献,以及新中国各历史时期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物品——从泛黄的粮票到老式收音机,应有尽有。在一百多平米的展室里,共收藏了近两万件红色藏品。
为了让文物成为“活”的生动教材,刘琳琳不辞辛苦地走访老红军、老警官、老军属,从他们口中挖掘藏品背后的动人故事。她既是“家庭红色收藏馆”的馆长,也是义务解说员,会为每一位来访人员讲解革命故事、介绍每件藏品的来历。如今,她的“家庭红色收藏馆”已成为太原的“红色地标”。除了在本馆展出,她的藏品还常到全国各地参展,同样深受欢迎。2011年7月,她的军警衔藏品在山西民俗博物馆展出,引发强烈反响:每天从清晨到傍晚,参观人流络绎不绝,总参观人数达4万余人次,该展览也成为山西民俗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展览之一。许多参观者留下了感人的留言。其中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军人,看到与当年自己佩戴过一模一样的八路军领章时,老泪纵横,感谢刘琳琳让他重温了战争年代的记忆。还有一位现役军人,参观后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军警衔寄给她,称这些革命文物“在您这里更有意义”。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除了专注红色收藏,刘琳琳还乐善好施,尤其对残疾军人关怀备至。她曾帮助在战斗中失去记忆的老军人修复氧化的军功章,还会定期上门帮他们整理红色物件。比如东北有位瘫痪的军人,她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每年还会定期登门慰问,让这位军人十分感动。正因成绩突出,刘琳琳多次被评为全国红色收藏界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
从一名一级警督到红色收藏委员会委员,刘琳琳奋斗了四十年。她克服重重困难、闯过道道难关,终于获得了成功。退休后的她并未停下脚步,而是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尤其希望在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如今,她每天整理藏品、编写说明,还学会了用智能手机记录故事并发布到网上。作为党员,她牢记使命,先后向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古田会议纪念馆及遵义会议相关7家机构等,无偿捐赠收藏品,填补了这些展区的空白,也因此获得有关部门的表扬和捐赠证书。
撰稿:冯连贵
责编:许壮楣
排版:王广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