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响:从"开放"到"封闭"的治国范式转折
康熙与乾隆治国理念的断裂性演变。康熙朝的开放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设立"四译馆"接待外国使团,允许传教士参与历法修订与宫廷艺术创作,甚至将南怀仁设计的"神威将军炮"纳入八旗军备体系。这种技术层面的开放直接推动了中国早期火器发展——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制造的"威远将军炮"射程达3里,较明代"红夷大炮"提升40%。但乾隆朝却以"天朝物产丰盈"为由,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拒绝通商请求,将英国赠送的蒸汽机模型锁入圆明园库房,转而强化"一口通商"的广州体制。
这种转折在军事领域尤为显著。乾隆十二年(1747年)平定大小金川之役中,清军仍使用康熙时期仿制的"子母炮",而同期普鲁士已装备燧发枪组成的线列步兵。更耐人寻味的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团带来的卡龙炮(Carronade)射速达每分钟3发,较清军主力"神威将军炮"提升6倍,却被乾隆斥为"奇技淫巧"。这种技术排斥与雍正时期形成鲜明对比——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曾主动向瑞典订购60门铜炮,并聘请炮术专家来华指导。
封闭政策对近代中国命运的链式反应。乾隆的闭关锁国政策通过三条路径深刻塑造了近代历史。技术断层: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带来的天文仪器、蒸汽机模型等1500余件展品,本可成为启动工业化的火种。但乾隆下令将"非礼器物"悉数封存,导致中国错失第一次技术引进机遇。对比日本1853年"黑船事件"后的反应,明治政府在1868年即派出岩仓使节团赴欧考察,而清廷直到1861年才设立总理衙门。认知固化: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虽保存了大量典籍,但销毁的"违碍书籍"达3100余种,超过收录书目的一半。这种文化清洗运动造就了特殊的"乾隆式认知"——当1799年嘉庆帝接见英国使团时,仍坚持"中国物产无所不有"的论调,而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已进入高潮。
制度僵化:乾隆晚年创设的"议罪银"制度,将官员罚没银两直接充入内务府,开创了"以罚代刑"的腐败模式。这种制度性腐败在嘉庆年间演变为"甘肃冒赈案",涉案官员达200余人,贪污白银超200万两,暴露出专制体制的致命缺陷。
"盛世思维"的现代性反思。乾隆朝的"十全武功"叙事存在双重悖论。军事胜利的代价:大小金川之役耗银7000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年税收的2倍。清军以3万兵力攻打数千藏民,却因地形不利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采用"改土归流"的妥协方案。这种"以战养战"的思维,与当代"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的"综合施策"形成鲜明对比。统计数字的幻觉:乾隆六十年(1795年)全国人口突破3亿,但人均耕地面积从康熙时期的6亩降至2亩。马戛尔尼使团记录的"遍地饥民"与清廷档案中的"盛世景象"并存,揭示出传统统计体系的局限性。这警示现代治理需建立多维评估体系,避免陷入"GDP崇拜"的误区。
文化治理的平衡之道。乾隆朝的文化政策呈现明显的分裂性。集权控制:通过1757年"一口通商"诏令和1759年《防范外夷规条》,将对外交流完全纳入官僚体系管控。这种文化管控模式在当代转化为"互联网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但需警惕将技术手段异化为思想控制工具。创新激励:乾隆年间形成的京剧艺术,本质是徽班与汉调的融合创新。但乾隆本人对地方戏曲持打压态度,曾下令查禁"淫词小曲"。这种矛盾态度提示我们:文化创新需要构建"保护性空间",如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文物库"开放10万件藏品高清影像,既保护文物又激发创作灵感。
未解之谜:历史拐点的可能性探究。乾隆的帝国危机预见性分析,
现存档案显示,乾隆对边疆危机具有清醒认知。军事预警: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廓尔喀之役后,他明确指出"西域用兵,非如内地可以计日成功",要求后续统治者"慎之又慎"。这种战略收缩意识,与康熙朝"永戍西藏"的扩张政策形成对比。经济警觉:乾隆五十年(1785年)全国粮价上涨引发其担忧,下令"永免漕粮"以稳定物价。但和珅提出的"议罪银"制度,却将财政危机转化为个人敛财工具,暴露出制度设计的致命漏洞。然而,乾隆对技术革命完全缺乏认知。当马戛尔尼展示蒸汽船模型时,他仅关注"此物需燃煤甚多",而未意识到能源革命将重塑世界格局。这种认知局限,本质是农业文明思维对工业文明的天然隔阂。
历史假设的多维推演。若乾隆多活十年(至1809年),可能产生三种路径。技术引进窗口期:1807年富尔顿的蒸汽船已投入商业运营,若乾隆此时改变态度,中国可能通过广州体制引进蒸汽动力技术。但需突破"奇技淫巧"的文化偏见,这需要出现类似雍正朝"火器局"的技术官僚体系支持。改革启动可能性: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起义爆发时,乾隆若在世可能延续"剿抚并用"策略。但参考乾隆晚年对甘肃冒赈案的包庇态度,重大制度变革仍难实现。国际格局变动:1803年拿破仑战争重塑欧洲秩序,若乾隆利用此机遇调整朝贡体系,可能构建新的东亚国际秩序。但清廷"天朝上国"的认知框架,决定了其难以进行平等外交转型。
乾隆留给当代中国的核心遗产,不是某个具体政策或制度,而是治理体系的内在张力:
开放与封闭的博弈:从"四译馆"到"一口通商",从《四库全书》到文字狱,这种张力在当代转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既要通过"双循环"突破封闭陷阱,又要防范"开放过度"风险。
集权与分权的平衡:乾隆将君主专制推向顶峰的同时,也埋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隐患。这启示现代治理需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协调运转的权力结构。
传统与创新的共生:京剧的形成证明文化创新需要"保护性空间",而《四库全书》的编纂则警示文化集权的危险。当代文化建设需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望乾隆,其最大价值在于揭示了一个真理:任何文明的进步,都需要在传承历史智慧与突破路径依赖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的艺术,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深刻的历史密码。(本书寻求出版合作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