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路到天路:《筑梦昆仑》中文化交流的古今交响
作者:三 无
杨东的《筑梦昆仑》以喀喇昆仑公路的修建为轴心,铺展了一幅跨越千年的文化交流长卷。从帕米尔高原上的古丝绸之路到现代 “天路”,作品不仅记录了一条公路的诞生,更揭示了文化交流如何在险峻山河间突破阻隔、生生不息,展现出 “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的丝路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与升华。
一、地理重合下的历史回响:从驼铃到汽笛的文明接力
作品开篇即将喀喇昆仑公路置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坐标系中,揭示其作为 “文明通道” 的文化基因。帕米尔高原作为 “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曾是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的必经之地,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在此穿梭千年,将中原的丝绸、西域的香料、波斯的文化熔铸成文明交流的印记。而喀喇昆仑公路 “部分路段与古丝绸之路西道重叠或平行”,在更险峻的地形上开凿出的现代通道,本质上是对这种文明基因的激活与延续。
这种延续并非简单的地理重叠,而是精神内核的呼应。古丝绸之路以 “商旅、使臣、僧侣” 为载体,实现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双向流动;喀喇昆仑公路则以现代工程技术为支撑,将这种流动升级为 “经济合作、文化交流” 的系统性联通。当 1224 公里的公路跨越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脉,它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让古丝路 “连接中原与阿拉伯、波斯湾” 的使命在当代重生 —— 从驼队的缓慢跋涉到汽车的疾驰而过,变的是交通方式,不变的是文明对话的渴望。
二、共建中的文化互鉴:从陌生到交融的日常实践
公路修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生动的跨文化实践。作品以大量细节展现了中巴两国人民在艰苦共建中,如何突破语言、习俗的隔阂,达成深度的文化理解与情感共鸣。
中方建设者以 “不拿巴方一草一木” 的纪律,尊重当地文化禁忌 —— 他们绕行耕地、保护灌溉用水,在 8 公里路段修建近 40 处涵洞保障农田用水,甚至为避开古尔米特村镇,在荒郊野岭反复踏勘十多次确定改道方案。这种对当地生活方式的尊重,是文化交流的前提。而巴方民众则以最朴素的善意回应:牧民骑马驱散跟踪中方观测员的狼群,送来狼皮护具;村民主动指引道路,在冰川泥石流爆发时,巴方工兵与中方工人一起扛钢管架舟桥,“脚被扎破流着血还在坚持”。这些日常互动中,没有宏大的口号,却处处可见 “各美其美” 的尊重与 “美美与共” 的默契。
医疗与救助成为文化交流的特殊媒介。中国医护人员不仅救治中方工人,更背着药箱步行 30 多公里抢救巴方牧民 —— 为腿部受伤的牧民制作罐头铁皮夹板,冒死将颅脑重创的牧民抱回营地抢救,甚至为巴方村长妻子切除被巫医视为 “魔鬼缠身” 的肿瘤。这些举动打破了当地的迷信观念,将现代医学文化的理性精神注入生活,而巴方牧民 “请收下我的心作为礼物” 的呐喊,正是不同文化在生命至上理念中达成的深度共鸣。
三、精神传承中的时代延伸:从丝路精神到 “一带一路” 的价值共鸣
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将公路的意义置于更宏大的文明视野中,揭示其对丝路精神的传承与超越。古丝绸之路的核心是 “开放、包容、合作、共赢”,而喀喇昆仑公路的建成,正是这种精神在当代的具象化 —— 它不仅是中巴的 “友谊之路”,更是连接中国西部与中东、非洲的 “亚洲公路网组成部分”,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中成为 “南亚地区的重要实践”。
这种传承体现在文化符号的延续与创新中。中方建设者用白色石头在山梁上摆成 “中巴友谊万岁” 的字样,与古丝路沿途的摩崖石刻、驿站题记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巴方少女用绸子包裹中国战士照片的珍视,与古丝路商旅间交换信物的传统一脉相承;阿里家族两代人守护中国烈士陵园,用 700 多棵树木装点墓园,更将 “感恩” 的文化基因植入血脉,成为文明交流最动人的注脚。
当公路在新时代成为中巴经济走廊的枢纽,它所承载的已不仅是物资运输,更是文化理念的传播 —— 正如作品所揭示的,它 “为推动全球一体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从张骞的驼队到当代的卡车,从玄奘的经卷到今天的合作协议,喀喇昆仑公路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文化脐带,让古丝路的精神在当代焕发新生,印证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永恒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