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这条横亘于世界屋脊的“天路”,不仅是中国工程的奇迹,更是无数铁路职工用青春与热血守护的生命线。在这里,海拔高、氧气稀薄、自然环境恶劣,铁路沿线职工的文化生活长期处于匮乏状态。当时,中国铁路总公司深知,精神文化的滋养与物质条件的保障同等重要。于是,“奉献在青藏铁路,发展在青藏铁路,快乐生活在青藏铁路”的理念被提出,并成为推动青藏铁路文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文艺慰问演出,便是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方式。
2013年5月,中国铁路文工团奔赴青藏铁路开展为期15天的慰问演出,我受青藏铁路公司委派,带领摄制组全程跟踪报道。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文艺工作对高原职工的意义,也见证了演员们在高海拔地区的艰辛付出。
从北京出发的列车上,演出其实早已开始。演员们在狭小的餐车里为乘务人员表演,歌声、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让原本单调的旅途变得生动起来。一位乘务员激动地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列车上看到这么专业的演出,感觉就像是一场移动的联欢会。”这种即兴的、贴近职工的演出方式,拉近了演员与铁路职工的距离,也为后续的慰问活动奠定了温暖的基调。
抵达西宁后,演员们不顾旅途劳顿,立即投入演出。在西宁新站房建设工地,演员们以蓝天为幕布、以大地为舞台,全情投入。工人们席地而坐,脸上洋溢着笑容,被精彩的节目吸引,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位老工友抹着眼角说:“看到这场演出,感受到了火一样的热情和火一样的场面,这么多年在工地上,还是第一次有国家级演员来为我们唱歌跳舞。”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基层职工的心声。
在青藏铁路沿线,演出条件愈发艰苦。有的小站只有几名职工,演员们却依然认真完成每一个节目,表演者激情爆满,观看者如醉如痴。在格尔木货场的一场演出中,天气骤变乌云盖顶,狂风卷着沙土迎面袭来,演员们却没有中断表演,在沙尘中继续歌唱。台下职工纷纷喊道:“老师,风太大了,歇歇吧一会再演!”演员们回答:“你们常年在这里工作,我们在风中唱首歌算什么?”这样的场景,在15天的巡演中屡见不鲜。
高原演出与内地平原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环境对身心的极大挑战。在内地,舞台设施完善,气候适宜,演员只需专注于表演本身。而在青藏高原,演员们不仅要克服缺氧、气压变化带来的身体不适,还要适应忽而烈日、忽而风雪的多变天气。许多演员出现高原反应,头晕、呕吐、呼吸困难成为常态。然而,没有一个人抱怨,更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常说:“铁路职工能在这里坚守几十年,我们为什么不能坚持唱完一首歌?”
此次巡演历时15天,行程超过6000公里,演出场次达20余场,覆盖西宁、格尔木、拉萨地区和偏远沿线车间班组,观众包括铁路职工、公安干警、工程建设者及家属共计万余人。每一场演出,演员们都全力以赴,用专业的表演和真诚的互动,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这次慰问演出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场文艺活动的开展。它是一次次精神的传递,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更是一种文化的扎根。对青藏铁路职工及家属而言,演出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更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中国铁路总公司、青藏铁路公司的关怀与认可。许多职工家属表示,看到演员们不辞辛苦来到高原,甚至带病演出,他们更加理解并支持家人坚守高原的意义。一位职工的女儿在观看演出后说:“我爸爸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我一直为他而骄傲。”
而对演员们来说,这次经历也是一次心灵和精神境界的洗礼。歌唱演员温洪武在演出结束后感慨:“以前觉得演出是工作,但在这里,演出是使命。”舞蹈演员杨淑珍,这位从格尔木走进北京的青海女孩,更是把这次巡演视为对家乡的回报。她说:“我把每一场演出都当作对铁路和高原的致敬。”
青藏铁路需要钢铁的轨道,也需要文化的滋养。文艺慰问演出虽然短暂,那些悠扬高亢的歌声却如同高原上的一缕春风,温暖了无数天路人的心。它让高原职工们知道,他们的付出被看见、被铭记、被歌颂。而演员们也用他们的敬业与热情,诠释了“艺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心。
时光荏苒,一转眼十三年过去了。那次巡演的歌声已随着时光远去,但它留下的精神印记却依然深刻。尽管后来各级文艺团体经常深入到雪域高原送来文艺精神大餐,但每当我和青藏铁路的职工们回忆起2013年的那个五月,总会想起那些不顾高原反应依然放声歌唱的身影,想起那些在风沙中依然翩翩起舞的瞬间。这些记忆,已成为青藏铁路人坚守高原、奉献天路的重要精神力量。
天路依旧漫长,高原依然寒冷,但文化的温度从未消散。正如一位职工所说:“你们的演出,像氧气一样让我们呼吸得更畅快。”而这,或许正是文艺慰问演出最本质的意义——它让高原上的奋斗者知道,他们并不孤独,一直被关心挂记,他们的付出,终将被时代铭记。
作者简介:
陈鑫,男,汉族,1963年9月出生,退休前曾任青藏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办公室主任,青藏铁路拉萨记者站站长。擅长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其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铁道部影视中心,西藏电视台等媒体大量采用,2021年退休,现居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