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在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面临着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战乱频繁所遗留的诸多复杂问题。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巩固新生政权,他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确立了一套独特而全面的治国理念,并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涵盖政治、选官、经济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启了宋朝文治武功的新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
“杯酒释兵权”:和平收回地方将领兵权。五代十国时期,武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现象极为严重,地方势力时常威胁中央政权,甚至直接导致朝代更迭。宋太祖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深知若不解决兵权分散的隐患,宋朝难以实现长治久安。
建隆二年(公元 961 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等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屏退左右侍从,对将领们吐露心声:“我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上皇帝。但我虽为天子,却还不如做节度使时快乐。整个夜晚,我从来都没有安睡过。”石守信等人听后十分惊恐,忙问缘故。宋太祖说道:“这个道理很简单,皇帝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呢?”石守信等人听出话中有话,立刻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宋太祖说:“你们虽然没有异心,但如果你们的部下想要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从命都不行了。”将领们这才恍然大悟,纷纷哭着请求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顺势说道:“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积攒些钱财,多购置一些田产房产,为子孙后代留下基业。同时,你们还可以安享天年,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将领们听后,都拜谢宋太祖的恩德。第二天,各位将领便纷纷称病,请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到地方担任节度使,并给予丰厚的赏赐。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极具政治智慧的一次决策。与以往通过血腥政变或暴力镇压的方式解决兵权问题不同,他采用和平手段,在不引发大规模流血冲突的情况下,巧妙地解除了高级将领的兵权,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直接控制。这一举措不仅避免了内部矛盾的激化,维护了政局的稳定,还为宋朝军事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使得军队逐渐成为中央政权直接掌控的忠诚力量。
设立转运使:掌控地方财政。在五代十国时期,地方藩镇不仅掌握军事大权,还在经济上拥有高度自主权,他们自行征收赋税、截留财物,导致中央财政困难,无法有效调控全国经济,进一步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宋太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设立了转运使这一重要官职。转运使的主要职责是将地方财政收入转运至中央,同时对地方的财政收支进行监督管理。通过转运使,地方财政大权逐渐收归中央,地方官员无法再随意截留和挪用赋税,中央政府能够全面掌握全国的财政状况,根据国家整体需求进行统一调配。
在税收方面,转运使严格按照中央规定的税收制度和标准进行征收,确保税收足额上缴。对于地方的额外征收行为,转运使有权进行制止和纠正。在财政支出方面,地方的大型建设项目、官员俸禄等开支都需经过转运使的审核和上报中央批准,防止地方官员滥用财政资金。这一举措极大地削弱了地方经济的独立性,使地方在经济上完全依附于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宋朝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
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宋太祖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行政区划上,他基本沿袭了唐代的道州县三级制,但对道的权力进行了削弱。唐代道作为监察区域,拥有较大的权力,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宋太祖将道的监察职能分离出来,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使道不再具备行政和军事方面的实权,仅作为地理区域划分存在。
宋太祖加强了州一级的行政权力,但对其官员的任免权牢牢掌握在中央手中。地方官员的选拔、考核和调动都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确保地方官员对中央的忠诚和服从。此外,宋太祖还在一些重要地区设置通判一职,通判直接向中央负责,其职责是监督知州,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共同处理地方政务。通判的设置,形成了对知州权力的有效制衡,防止地方官员独揽大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行政的直接管理。
完善科举制度,选拔贤能
扩大科举取士规模。五代十国时期,科举制度受到严重破坏,取士规模狭小,选拔人才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有才之士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宋太祖建立宋朝后,高度重视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扩大科举取士规模。他增加了每届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使更多的读书人有机会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例如,在宋太祖时期,每届科举录取的进士人数相较于五代时期有了显著增加。这一举措不仅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充实了官僚队伍,还为广大读书人提供了上升通道,激发了他们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提高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为了确保科举考试能够真正选拔出贤能之士,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他严格规范考试程序,从命题、考试到评卷、录取,每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的规定和严格的监督机制。命题环节注重试题的保密性,防止考题泄露;考试过程中,设立严格的考场纪律,对作弊行为予以严厉惩处,确保考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
宋太祖实行糊名法和誊录法。糊名法是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密封起来,使阅卷官员无法知晓考生身份,避免因个人因素影响评卷结果。誊录法则是安排专人将考生的试卷重新誊写一遍,使阅卷官员看到的试卷字体统一,无法从字迹上辨认考生身份,进一步保证了评卷的公正性。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杜绝了科举考试中的舞弊现象,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公平、公正、公开,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与世家子弟公平竞争的机会。
重视寒门子弟的选拔,打破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在五代十国之前,门阀士族凭借其家族势力和社会地位,长期垄断仕途,寒门子弟很难有机会进入官场施展抱负。这种局面不仅限制了人才的选拔范围,也不利于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宋太祖出身武将世家,深知人才不应受门第限制。他积极推行政策,鼓励寒门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在科举录取中,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学识渊博、能力出众,都有可能被录取。许多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例如,一些出身贫寒的学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官至高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举措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仕途的长期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增强了社会的活力与稳定性,也为宋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推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经过长期的战乱,五代十国时期的土地兼并现象极为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生活困苦不堪。同时,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得农民不堪重负,农业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导致农田荒芜,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国家财政收入也受到严重影响。
宋太祖为了恢复农业生产,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推行了均田制。他下令对全国土地进行重新丈量和登记,按照人口数量和土地质量,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同时,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规定农民只需缴纳一定比例的赋税,并减少不必要的徭役征发。均田制的实施,使许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有了稳定的生产资料,生活得到了一定保障。减轻赋税和徭役负担,让农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促进农业丰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良好的水利设施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至关重要。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河流决口、堤坝崩塌,灌溉渠道淤塞,导致农田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灌溉,农作物产量受到极大影响。
宋太祖深知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他大力倡导兴修水利,组织人力、物力对全国的水利设施进行修复和新建。一方面,他下令对黄河、淮河等主要河流进行治理,加固堤坝,疏浚河道,防止水患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积极修建灌溉渠道、水塘、水井等水利设施,扩大灌溉面积,改善灌溉条件。例如,在一些干旱地区,修建了大量的水井和水渠,将地下水引入农田,解决了农田灌溉难题,使得原本干旱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促进了农业的丰收。
鼓励商业贸易,促进市场繁荣,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宋太祖也认识到商业贸易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和地方割据,商业贸易受到严重阻碍,市场萧条,商品流通不畅。
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商业贸易的发展。他统一了货币制度,铸造了统一的铜钱“宋元通宝”,并严禁私铸货币,保证了货币的流通稳定和质量统一,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便利的交易媒介。同时,他放宽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取消了许多不必要的商业税收和关卡,降低了商人的经营成本,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市场的繁荣。
宋太祖积极鼓励海外贸易的发展。他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事务,对海外商人给予优惠政策,吸引他们来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在宋太祖的鼓励和支持下,宋朝的商业贸易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繁荣兴旺,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业城市,如开封、杭州等。商业贸易的繁荣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宋朝的经济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治国理念与实践的深远影响
宋太祖的治国理念与实践在宋朝历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效解决了五代十国以来地方割据的问题,使宋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集权最为强化的朝代之一,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过度集权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官员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治理效能。
在选官制度上,完善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了宋朝文化的繁荣发展。但科举制度的日益僵化,后期也出现了八股取士等弊端,限制了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发展。
在经济领域,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以及鼓励商业贸易等政策,促进了宋朝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农业的繁荣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商业的兴盛推动了城市的崛起和市场的繁荣,海外贸易的拓展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但同时,商业的过度发展也导致农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土地兼并问题在某些时期依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宋太祖的治国理念与实践有积极的一面,为宋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无论如何,宋太祖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治国智慧和举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历代的统治者都产生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完善科举制度以及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等一系列治国理念与实践,成功实现了宋朝初期的政治稳定、人才选拔和社会经济发展。他的这些举措不仅塑造了宋朝的政治格局和文化风貌,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宋太祖的治国之道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本书寻求出版合作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