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河赋(之七十)
——雨与泪的混响
□ 童年(安徽)
1
黄梅雨季,云在河面哭
堤下的人,眼眶也涨了水
雨丝与泪线,在风中
拧成一股绳
勒着龟裂的田,也勒着
空荡的屋檐
天地间只有一种声音:
水在补土的伤口
泪在补心的缺口——
最终都汇入淮河
分不清哪片浪是云的,哪片是人的
2
雨在荆涂山的石上凿纹时
他正把耒耜
插进汛期的泥水里
第三道沟刚通,浪就
漫过脚踝
母亲递来的粗布巾
攥出了盐粒
后来,有人在堤下挖出
半截耒柄
木纹里还嵌着公元前的雨
那个治淮的老匠,摸着
那道裂痕
忽然红了眼——
像看见自己的锹,陷在
1954的大雨里
3
纤夫的绳勒进肩胛那年
雨,把漕道泡成了黄浆
他望着船里的赈粮
不敢歇脚
孩子们的哭声在浪里飘
像几片破布条
绳磨断的那个黎明
他攥着半截纤维
看着粮船漂向受灾的村落
后来,有人在漕底捡着
那根绳
上面的血痂,早就和河泥
结了疤
风一吹,还能听见
当年的号子,裹着雨落下
4
2020年的雨,把浪堆得
比闸还高
他系着救生扣
往水里冲了无数次
怀里的娃哭着抓他的衣领
像抓着根
救命的稻草
后来娃的父母找到他
递来晒干的救生扣
上面还沾着
淮河的泥和他的汗
他摸着扣上的磨痕
总想起那天
浪里的雨砸在脸上
和娃的泪,混在一起
又咸又烫
像他娘当年送他参军时
落在他手背上的泪
5
采珠的刘婶,总爱在雨季里
蹲在滩涂
她的手被蚌壳划了
无数道伤疤
1961年最饿的时候,有人
劝她卖珠
她把珠埋进泥里,说
这是淮河的魂
洪灾最厉害的那年
她还在教孙女辨识蚌珠
暴雨落在蚌壳上
像当年落在她手背的泪
孙女捧着刚剖出的蚌珠
亮得晃眼
刘婶摸着蚌珠,忽然
沉默了——
这光里,有她当年埋珠时
混着对雨的追忆
6
欧阳修的砚,在颍水畔
埋了百年
雨把砚台泡软时,老农
在田里捡到它
砚池里还凝着半滴墨
像滴没干的泪,映着
当年的亭
现在砚台放在博物馆
雨从窗缝飘进来
落在
砚池里,墨晕开了
有个学书法的少年,对着
砚台临摹
忽然觉得墨里
有股涩味
像他爷爷讲治淮故事时
喉咙里的哽咽
7
水生哥在堤上栽柳那年
雨特别大
柳苗刚插稳,洪峰就来了
他抱着柳树,不让浪把苗冲跑
红妹在堤下呼喊,泪
混着雨落在他背上
现在柳树早已参天
根须扎进堤里
他常坐在柳下,摸着
树干的纹路
像摸当年红妹递来的手
雨落在柳叶上,滴进
他的衣领
凉丝丝的
像红妹当年的泪,带着
几许牵挂与无奈
8
军烈属王大伯的木箱,装着
旧村的几块瓦
搬新家那天,大雨落在箱上
他摸着瓦上的纹路,像摸
老房子的墙
儿子催他快走,他却蹲在箱子旁
把瓦抱得很紧——
那是他和老伴,当年
盖房时的心血
现在木箱放在阳台
雨,从窗子涌入
落在瓦上,映照着
新社区的楼
他喜欢给孙子讲瓦的故事
孙子摸着瓦片,好奇地问
爷爷,这上面怎么有盐呢
他苦笑了——
那是当年搬箱时,混着
雨的泪
9
雨依旧还在落,落了千年
落在耒柄的纹里
落在漕绳的疤上
落在蚌珠的光里
落在旧砚的涩中
每一滴呵都裹着泪——
是公元前农人的汗泪
是往年决堤的泪
是救生扣上的滚烫的泪
是瓦纹里的咸涩泪
淮河卷着这些雨与泪
一直往前淌
有时浪是哭的形状
有时涛是喊的模样
可岸上人,从不低头——
把泪种进柳苗的根
把雨揉进新麦的芒
让每滴混着泪的雨呵
都长成堤上的光
每道带着雨的痕,都刻成
心里的江
从此雨不是灾,泪不是伤
那是淮河两岸的魂
在浪里
轻轻歌唱……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