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入赋,乡愁为魂
——评钟小平《叙永豆汤面赋》
作者:肖大齐
策划:李腾双
制版:春到百草园
2025年8月18日,我起床打开手机微信,第一个进入眼帘的是泸州市楹联学会会员群中我关注的公众号《春到百草园》登的赋文——“叙永豆汤面赋||钟小平-北京头条”,迫不及待打开网页,随着悦儿动听的背景音乐,我一口气读了两遍,花了两个多小时写了这篇评论,还请方家雅正。
饮食是地域文化最鲜活的注脚,当一碗街头巷尾的寻常面食跃入辞赋这一古典文体,便完成了从“果腹之物”到“文化符号”的华丽转身。钟小平先生的《叙永豆汤面赋》,以典雅辞章包裹市井烟火,用笔墨为叙永豆汤面立传,既留存了舌尖上的技艺传承,更镌刻了一座小城的文化记忆。
这篇赋作跳出“咏物”的浅层框架,将饮食书写与地方史、人文情、文旅志深度绑定,成为当代辞赋创作中“以小见大”的典范之作。
一、让饮食叙事有“根”
好的饮食书写,从来不是空泛的味觉描摹,而是建立在扎实考据之上的文化还原。《叙永豆汤面赋》最可贵的一点,便是以严谨的史料支撑,为这碗面梳理出清晰的“生命脉络”,让每一笔描摹都有迹可循、有据可依。
赋作开篇即锚定豆汤面的历史坐标:“起清末民初之盛岁,承百载之荣光。以范昆云灵思开创,启美食之绮章”。短短二十余字,既点明了起源时代,又标注了创始人,将一道小吃从“无名烟火”纳入“有源之流”的历史序列。更难得的是,作者引入两位关键人物的品鉴轶事——“蔡锷品之,赞热乎而价良;耀邦尝罢,称味美而韵长”。这并非简单的名人附会,而是为饮食注入“人文温度”的巧思:蔡锷的评价指向其“亲民属性”,耀邦的称赞聚焦其“风味特质”,一“实”一“虚”,既显豆汤面的市井本色,又衬其味美之口碑,让历史记忆与味觉体验形成互证。
在技艺书写上,作者更是化身“美食考据者”,将豆汤面的制作拆解为环环相扣的工序,每一步都透着对传统的尊重。“观其制豆,精挑嘉种。黄豌莹润,粒满而丰。清水浸濡,待其柔融;砂煲慢炖,微火情衷”,四句写“制豆”,从选料到炖煮,“浸濡”“慢炖”“微火”等词,精准捕捉到传统工艺“慢工出细活”的精髓,“恰似明珠卧釜,汤如乳液香浓”的比喻,更让视觉与味觉通感,仿佛能看见砂锅中翻滚的金黄豌豆,闻到漫溢的豆香。
而“面选高筋,揉制手工。案板之上,面团跃动。根根含情,折叠按压”的描写,则将“制面”从机械流程升华为充满生命力的劳作。“跃动”“含情”二词,赋予面团以灵性,仿佛能看见匠人在案板前挥洒的力道;“宽细碱面,选食畅舒。银丝缕缕,独蕴殊途”,又兼顾了面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点出“机面种类,他乡绝无”的地域标识,让“叙永豆汤面”的“专属感”跃然纸上。
汤与臊子的制作,同样考据详实。“猪骨鸡架,清水涤冲。武火初沸,汤涌若龙;姜片去腥,葱段添馨。浮沫既净,小火慢熔”,写“熬汤”讲究“武火”“小火”的火候转换,“汤涌若龙”的夸张,既显汤色之浓,又藏熬汤之烈;“臊子精选,五花肥瘦。佐料齐投,花椒姜蔻。文火翻炒,肉香盈袖。色泽红亮,韵味长守”,写“制臊”注重“选料”“调味”“火候”的三重把控,“肉香盈袖”“色泽红亮”,从嗅觉、视觉两方面还原臊子的诱人,让读者仿佛能看见炒锅中滋滋作响的五花肉,闻到混杂着花椒、姜蔻的浓郁肉香。
这种考据式的书写,让《叙永豆汤面赋》超越了一般的“美食散文”,成为一部微型的“叙永豆汤面技艺史”。作者没有停留在“好吃”的表层感受,而是深入到“为何好吃”的技艺根源,用文字为传统工艺“存档”,这既是对地方饮食文化的尊重,也是辞赋“体物写志”传统的当代延续——唯有“体物”精准,“写志”方能有力。
二、让饮食体验有“味”
如果说考据是赋作的“骨架”,那么感官描写便是赋作的“血肉”。钟小平先生深谙“饮食书写贵在通感”的道理,在《叙永豆汤面赋》中,他调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将一碗豆汤面的“色香味形”描摹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虽未亲尝,却如临其境,口舌生津。
在“成面”的描写上,作者首先构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视觉图景:“乳白汤中,豌豆金黄似绣;酱红肉臊,葱花翠绿如油”。乳白的汤、金黄的豆、酱红的臊子、翠绿的葱花,四种色彩在碗中交织,既有“似绣”的精致感,又有“如油”的鲜活感,仿佛一幅微型的“市井风情画”。“香气袅袅,馋意悠悠”,则从视觉转向嗅觉,“袅袅”二字写出香气的轻盈弥漫,“悠悠”则衬出馋意的绵长,简单八字,便将“未食先馋”的氛围拉满。
当笔触触及“品尝”环节,作者更是将感官描写推向极致。“轻尝一口,汤味醇厚。面条爽滑,劲道在口”,“醇厚”写汤味的浓郁,“爽滑”“劲道”写面条的口感,一“软”一“韧”,精准捕捉到面条入口的质感;“豆香与面香交融,汤味共肉味缠绕”,则写出味道的层次感——豆香的清甜、面香的麦醇、汤味的浓郁、肉味的咸鲜,并非各自孤立,而是相互渗透、彼此缠绕,形成“1+1>2”的味觉体验;“一碟泡菜下面,味蕾更是大开。豆粉细腻,滋味长留。肉臊鲜香,回味不休”,又加入“泡菜”这一“点睛之笔”,酸脆的泡菜与醇厚的面汤形成味觉反差,既解腻又提鲜,让“回味不休”有了具体的支撑。
更妙的是,作者并未局限于“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人的反应”来侧面烘托面的美味。“或呼‘干咡带黄整碗来’,或喊‘汤宽油大臊子多’”,两句方言吆喝,鲜活还原了食客点餐时的急切与豪爽——“干咡带黄”是对煎蛋的要求,“汤宽油大臊子多”是对分量的期待,简单两句,便将食客对豆汤面的喜爱写得入木三分;“游子归乡,首餐必赴”“早晚一碗豆汤,老幼乡愁可抚”,则从“归乡游子”“老幼群体”的视角,写出豆汤面超越“食物”的情感价值——它不是简单的一餐,而是游子归乡的“仪式感”,是抚慰乡愁的“安慰剂”,这种“以人衬食”的写法,让面的“味”与情的“暖”相互交融,让味觉体验更有温度。
在感官描写中,作者还特别注重“细节的真实”。比如写煮面“煮面水宽,清开为优。面条入锅,加菜俄顷熟透”,“水宽”是煮面的关键技巧,“俄顷熟透”则写出面条易熟的特质,这些细节只有真正了解煮面工艺的人才能写出;写佐料“酱油胡椒,味精猪油。葱花姜末,大骨汤流”,罗列的都是川南面食的经典佐料,“大骨汤流”更是点出“汤为魂”的川南饮食特色,这些细节的植入,让感官体验更显真实可信,避免了“泛泛而谈”的空洞。
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感官描写,让《叙永豆汤面赋》成为一篇“可闻、可见、可尝、可感”的“活态文本”。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能置身叙永的街头面馆,看见老板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闻到弥漫在空气中的豆香与肉香,接过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汤面,感受面条在舌尖的爽滑,品味汤味在口中的醇厚——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正是赋作感官描写的成功之处。
三、让饮食书写有“意”
饮食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承载着地域的历史、人文的记忆、民众的情感。《叙永豆汤面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写面”的层面,而是以“面”为媒介,串联起叙永的地方文化、非遗传承、文旅发展,让一碗面成为解读叙永的“文化密码”。
在赋作中,豆汤面首先是“非遗文化”的载体。“今列非遗,七代传承。街巷面馆,三百棋布”,两句看似简单的陈述,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七代传承”点明了技艺的延续性,从清末民初的范昆云到如今的传承人,七代人的坚守,让这碗面从“家族手艺”升华为“非遗瑰宝”;“三百棋布”则展现了其普及性,街巷间随处可见的面馆,说明豆汤面已融入叙永人的日常生活,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符号。这种“传承性”与“普及性”的结合,正是非遗文化“活在当下”的最佳证明——它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百姓餐桌上的日常,是“活态传承”的典范。
其次,豆汤面是“乡愁情感”的寄托。“游子归乡,首餐必赴”“早晚一碗豆汤,老幼乡愁可抚”,作者将豆汤面与“乡愁”紧密绑定,写出了饮食对情感的慰藉作用。对游子而言,豆汤面的味道,是童年的记忆,是家乡的符号,是“无论天涯与海角,皆念此味之妙处”的牵挂;对老幼而言,豆汤面的热气,是家庭的温暖,是小城的温情,是“可感小城之温情”的载体。这种“以食寄情”的写法,让豆汤面超越了“食物”的物理属性,成为叙永人情感的“锚点”——无论走多远,只要尝到这碗面,就能找到“回家”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作者将豆汤面与叙永的“文旅发展”紧密结合,赋予其“推动地方发展”的时代意义。“文旅交融,商脉同途。叙永之骄傲,世人之爱珍。此面为引,宾客纷至。舌尖中国,豆面为范”,作者敏锐地捕捉到“饮食文化”与“文旅产业”的关联——一碗豆汤面,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叙永文化的“名片”。它能吸引游客“因面而来”,进而了解叙永的“康养竹乡”“画稿叙永”,推动“文旅之昌隆,助商贸之繁庶”。这种“以小见大”的视野,让《叙永豆汤面赋》不再是单纯的“咏物之作”,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地方文旅宣言”。
在文化意涵的挖掘中,作者还特别注重“地域特色”的凸显。川南饮食以“鲜、香、醇”为特色,叙永作为川南名城,其饮食更是兼具“市井烟火”与“匠心精神”。《叙永豆汤面赋》中,“宽细碱面”“大骨汤”“花椒姜蔻”等元素,都是川南饮食的典型符号;“干咡带黄整碗来”“汤宽油大臊子多”的方言吆喝,更是充满了川南人的豪爽与直率。这些地域元素的植入,让豆汤面成为“叙永专属”的文化标识,避免了“千城一面”的泛化书写——它不仅是一碗好吃的面,更是叙永地域文化的“活标本”。
四、让饮食表达有“韵”
辞赋作为一种古典文体,以“铺陈叙事、辞藻华美、音韵和谐”为特色,用辞赋写饮食,既是对传统文体的继承,也是对当代书写的创新。钟小平先生作为深谙辞赋创作的学者,在《叙永豆汤面赋》中,既恪守辞赋的文体规范,又融入现代的表达视角,让古典辞章与市井饮食碰撞出奇妙的“韵律之美”。
从“铺陈叙事”来看,作者严格遵循辞赋“体物写志”的传统,以“制豆—制面—熬汤—制臊—成面”为叙事脉络,层层递进,详略得当。开篇先总起豆汤面的历史地位与口碑,中间分述制作工序与品尝体验,结尾升华其文化意义与时代价值,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这种“总—分—总”的铺陈方式,既符合辞赋“开篇点题、中间铺叙、结尾升华”的文体要求,又让读者能清晰地跟随作者的笔触,从“历史”到“技艺”,从“味觉”到“文化”,全面了解豆汤面的内涵。
在“辞藻运用”上,作者既讲究“典雅”,又兼顾“鲜活”,避免了辞赋常见的“晦涩堆砌”。“川南胜境,叙永名彰。豆汤美面,遐迩流芳”“愿香飘四海,誉满八区。招徕天下之客,共品叙永之珠”,这些句子辞藻典雅,对仗工整,尽显辞赋的庄重之美;而“面团跃动”“根根含情”“香气袅袅,馋意悠悠”“或呼‘干咡带黄整碗来’,或喊‘汤宽油大臊子多’”,则语言鲜活,充满生活气息,让辞赋摆脱了“阳春白雪”的疏离感,变得“下里巴人”般亲切。这种“雅俗共赏”的辞藻运用,让赋作既能登“文化殿堂”,又能入“市井街巷”,真正实现了“以典雅之笔写市井之味”。
在“音韵和谐”上,作者注重句式的长短变化与押韵的自然流畅。赋作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间杂八字句、十字句,如“黄豌莹润,粒满而丰。清水浸濡,待其柔融;砂煲慢炖,微火情衷”,四字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蔡锷品之,赞热乎而价良;耀邦尝罢,称味美而韵长”,八字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押韵方面,作者并未严格遵循“一韵到底”的古赋规范,而是采用“随段换韵”的方式,如开篇“彰”“芳”“章”“长”押“ang”韵,写制豆“丰”“融”“衷”“浓”押“ong”韵,写品尝“袖”“守”“诱”“绣”“油”“悠”“厚”“口”押“ou”韵,换韵自然,既保证了每一段的音韵统一,又避免了长期同韵的单调,让阅读过程充满“韵律感”。
此外,作者还在辞赋中融入了“现代视角”,如“文旅交融,商脉同途”“促文旅之昌隆,助商贸之繁庶”等句子,紧扣“文旅融合”的时代主题,让古典辞赋具有了“现实关怀”;“今列非遗,七代传承”则体现了对“非遗保护”的重视,让赋作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温度”。这种“古典文体+现代视角”的结合,让《叙永豆汤面赋》超越了“复古之作”的局限,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
五、一碗面里的文化自觉
《叙永豆汤面赋》看似写一碗面,实则写的是一座城的文化、一群人的情感、一种技艺的传承。钟小平先生以学者的考据精神、文人的细腻笔触、辞赋家的韵律功底,将叙永豆汤面从“市井小吃”提升为“文化符号”,从“果腹之物”升华为“乡愁载体”,完成了一次对地方饮食文化的“价值重估”。
在当下“千城一面”的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正逐渐消失,而《叙永豆汤面赋》的创作,正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作者通过书写豆汤面的历史、技艺、味道,唤醒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关注与热爱,让人们意识到: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寻常饮食,那些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正是地方文化最鲜活、最珍贵的“基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叙永豆汤面赋》早已超越了“赋”的文体范畴,它是一部微型的《叙永饮食文化志》,是一曲献给家乡的“乡愁之歌”,更是一份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的“行动宣言”。正如赋中所言:“此面为引,宾客纷至。舌尖中国,豆面为范”,愿这碗充满烟火气与文化味的豆汤面,能吸引更多人走进叙永、了解叙永、爱上叙永,让叙永的文化之美、饮食之香,真正“香飘四海,誉满八区”
2025年8月19日于龙井湾文化大院
肖大齐,合江县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四川省文艺促进会、生态文明促进会、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夜郎古道》、《双枪老太公》、《我的援藏空间》、《川渝黔金三角旅游文化研究》等文学、社科作品14部。建筑工程高级工程师,高级职业经理人,四川省科技技术技能人才。长期致力于本土文化研究与区域文旅商产业研究实践,在文学艺术评论、生态价值转化、产业融合创新等领域有深入探索。
叙永豆汤面赋(完善版)
作者:钟小平(四川叙永)
策划:李腾双
制版:春到百草园
川南胜境,叙永名彰;豆汤美面,遐迩流芳。起清末民初之盛岁,承百载烟火之荣光。昔有范昆云运思开创,启一方美食之绮章;民国初年蔡锷驻军永宁(叙永旧称),尝之赞“热乎盈腹,价近民芳”;改革开放间耀邦巡蜀,品罢叹“味绕齿颊,韵透川乡”。
观其制豆,精挑嘉种:必择叙永山地黄豌,粒满莹润,色若赤金。清水浸濡三宿,日换甘泉以去涩;砂煲慢炖五更,细火温吞不沸溢。待其柔融如酥,卧于釜中若明珠漾波;汤凝乳液,揭盖时豆香穿牖,远飘街巷。
面选高筋麦粉,揉制专循古法:和面添川南井盐之卤,增其筋道;揉制守“三压三醒”之则,让其柔匀。案板之上,面团随匠人腕力跃动;折叠按压间,根根藏劲、缕缕含情。碱面工艺独擅,他乡难觅其踪:宽者若玉带,窄者似银丝,薄可透光而不烂,韧能嚼出麦本香。
汤之熬制,尤显神工:取本地黑猪筒骨敲裂,配散养土鸡架焯水,去尽血沫方入清釜。武火初沸时,汤涌若龙鳞翻卷;投姜片拍散、葱段挽结,去腥添馨。浮沫撇净即转微火,慢熔六时许,待骨中精髓尽渗汤里,色成乳白,味透醇厚——舀一勺轻尝,便觉鲜透脾胃,非寻常清汤可比。
臊子精选,严循川味:必选黑猪五花,切作黄豆大丁;佐料齐投,以叙永本地产草蔻、古蔺大红袍花椒为魂,佐姜米、料酒、甜酱。文火慢煸,先让肥肉出油润香,再使瘦肉吸味透鲜,炒至色泽红亮如琥珀,起锅时肉香盈袖,未食先馋。
底板初定,佐料先谋:“底板”者,碗底底料之谓也。舀叙永赤水畔酿造酱油少许,撒白胡椒面、味精各半勺,置本地土猪油一小块,再注滚烫大骨汤化开,缀葱花姜末,底味先立。煮面讲究“水宽汤清”,必待水沸如蟹眼方下面;面条入锅稍滚,即投鲜嫩豌豆尖或本地青菜叶,俄顷同熟。捞起盛碗,先覆一勺酱红肉臊,再浇乳白豆汤,让面、臊、豆、汤相融相裹。
至若制豆、制面、熬汤、制臊、煮面五道工序既毕,面成上桌,色香俱诱:乳白汤中,金黄豆粒似绣缀玉盘;酱红肉臊若玛瑙散阵,翠绿葱花如凝露缀芳。香气袅袅绕盏,馋意悠悠上心。轻尝一口,汤味醇厚若含山海鲜;细嚼面条,爽滑中带劲、韧而不柴。豆香与麦香缠舌,汤鲜与肉鲜绕喉;佐一碟叙永泡仔姜或泡青菜,酸脆解腻,味蕾顿开。豆粒绵密抿之即化,余粉留颊;肉臊鲜香嚼之有汁,回味绵长。
及夫旅游叙永,此味为必遇之珍:可于老巷面馆临窗而坐,品人间至味;可听老板用川南方言招呼,感小城温情。无论天涯客旅、海角游子,尝之皆念此味之妙——留言墙满是“此面只应叙永有”之叹,佳话传于市井。今此艺近年列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范昆云始创,七代匠人薪火相传;街巷面馆三百余所,或隐于青石板老巷,或显于新街商铺,星罗棋布。游子归乡,首餐必赴:或呼“干咡带黄(煎蛋带焦边)整碗来”,或喊“汤宽油大臊子多”,方言吆喝里,尽是乡愁热望。早晚一碗豆汤面,老者寻得旧岁记忆,稚子尝出童年甜香,皆可抚半生乡愁。
噫吁嚱!文旅交融,商脉同途;此面为叙永之骄傲,亦为世人之爱珍。以面为引,可招宾客纷至:观画稿溪之翠,赏罗汉林之雪,再入面馆尝一碗热面,便知川南之味。若入《舌尖中国》,当为川南饮食之范;愿香飘四海,誉满九州八域。既招天下之客共品叙永之珠,亦促文旅之昌隆、助商贸之繁庶;更让四海游子,于一碗热面中,寻得叙永的温度、故里的情长。
乙巳岁润六月于叙永蓬莱书院
(调整完善:肖大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