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赛珍珠先辈:
您好!
在举国同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正好我近期集中时间仔细拜读您的自传《我的中国世界》和《大地》《儿子们》《分家》长篇小说三部曲,以及相关作品。
难怪诺贝尔奖委员会对您有如此贴切准确的评价:
“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从而,也实实在在地让我感觉到了啥叫高山仰止。进而,我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您这位正直善良、胸怀博爱的大文豪的无比崇敬之情。
此时此刻,我怀着十分敬仰与滚烫的感恩之心,跨越时空,写下这封信,不仅为您用文字架起的中外桥梁和纽带,更是为您当年在中国正处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里,您以自己的影响力和真切关怀,爱憎分明,挺身而出,到处奔走相告,筹集善款和物资,以真金白银的行动,为中国抗战注入“雪中炭火。”在这里,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谢意!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山河破碎、物资匮乏、民众灾难深重。抗日战争的每一步推进,都离不开绝境中的点滴支持。而您因为从小在中国长大,并深爱着中国的美国作家,不忘初心,始终以真诚的目光注视中国,用手中的笔墨让世界看见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坚守的韧性;证如当年美国的学者汤姆森所说的:
“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有了赛珍珠,一代代的美国人才带着同情、热爱和尊敬的目光看待中国人。”
同时,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您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积极发声呼吁,向国际社会传递着中国抗战的真相,为中国争取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更以超越国界的担当,为中国抗战倾囊相助。据记载,前后五六年的时间,您带头和发动的抗战捐款捐物累计达400多万美元,这在那个美元购买力远超今日,中国抗战物资极度紧缺的年代,这笔款项和物资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是前方将士急需的枪支弹药;是后方百姓赖以生存抗战的粮食药品;是无数个家庭在战火中得以喘息的希望。
您的捐助没有附着任何的条件,只源于对中国人民的共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对正义与和平的坚守。这份跨越太平洋一片赤热的善行义举,为中国输血,如同黑暗中的光,让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知道,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比如,早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您就以自己的火眼金睛,写了一些措辞相当激烈敏锐,抨击日本军国主义的文章。
再比如,在抗日战争最激烈的1942年,您又冒险来到中国搜集创作素材,回美国后积极宣传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同时,您还在纽约召开记者招待会,向新闻界隆重介绍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王莹。进而,为了扩大影响力,您倾心导演并亲自主持了美国政府为王莹举行的关于中国抗战歌曲和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从而引起了强烈反响。接着,您充分利用自己创立的“东西方文化协会”,将美国九个州长和名人支持中国抗战请愿签字的信函,送到中了重庆……
难能可贵的是,您用手中的笔和行动,让世界懂得正义无国界,共情能跨越山海。这份超越时代的博爱善意,至今仍温暖着每一个铭记历史,热爱和平的人。
这里我不妨怀着激动的心情,摘录您60多年前,在《我的中国世界》传记结尾说过的这些话:
“我很清楚什么是人类的需求,也很清楚我们有能力帮助人类满足自己的需求。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我们原本可以实现我们的愿望,可以尽快地尽我们的所能去创造一个合理、欢乐的世界的。而我们却因为行动迟缓,失去一个个机会。每当我看到这种情况时,我感到烦躁不安……
“我们正逐步放弃致命的种族偏见、信仰偏见、国籍偏见,已不再不量力的要领导这个世界了。
的确,我们开始不厌恶领导世界这个想法了,我们现在考虑的是国际间的相互合作。这样,我们就不会完全讨厌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我们生而为人,就要去爱,而不是去恨我们的同类……
“我们不需要一个帝国,因为我们不想去统治他邦,我们的良知不允许我们那样做。良知是美国精神中很温柔的一部分,我们在学习怎样维系自己的盟友,不靠武力和政府间施加压力,而是靠共同的利益和友谊。”
……
这是多么好的一位老前辈啊!(图1)
您以上这些真知灼见、客观公正、语重心长的话语,是多么需要人们醒悟、反思和启迪呀。
值得欣喜的是,开明大度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赞您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类之桥。”
说心里话,我觉得联合国当年应该不负众望,授予您一枚“世界和平奖”章,也是恰如其分的。
特别惋惜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这也让您看到了重返中国的亮光。最终却因种种原因,您一生中最后一次努力未能成行,这使您十分失望,精神因此受到打击。
第二年3月6日,年迈体弱的您,带着遗憾的心情离开了人世。
可令人非常感慨的是,您是穿着中国的旗袍仙逝的。而且临终前,您再三叮嘱子女:一定要把自已书写的中国篆体“赛珍珠”三个大字(见图2),雕刻在墓地上。充分体现了您对中国文化的眷恋与认同的深厚感情,确实动人心魄。
可爱的赛珍珠前辈,这里我要告诉您的是,前一阵,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专门乘坐高铁,来到您曾经生活、学习、成长的镇江,来到您的故居和当地修建的别致考究、布置典雅的纪念馆参观学习。馆内的陈设丰富多元,既保留了您与生活相关的文化印记,又融入了现代展陈的简约美学;既有详实的文图资料,亦有珍贵的实物展品。小到您使用过的文具、书籍等,大到反映当时生活场景的老物件。同时,动态的影像资料循环播放,文字与画面交织,让参观者直观地感受到您与中国、与镇江的不解之缘。从而让您的精神与故事在此得以生动的延续。
当我恋恋不舍离开这里后,我特意到街上的鲜花店,买了一个蓝白相间的小玫瑰花篮。首先,我在当地建成的“赛珍珠文化广场”前,郑重地把这个精巧的花篮摆放在了您的铜像前(图3),并十分虔诚地向您的雕像三鞠躬。
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妈看到后,建议我把花篮送到纪念馆里,以免让俏皮的孩子损坏了。我点了点头,这才捧起花篮,走上台阶,准备去纪念馆摆放。
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在您当年与小伙伴们捉迷藏的土坡里,独有一朵耀眼的白色小菊花(花蕊金黄),在微风里摇曳生姿,翩翩起舞。
我心生好奇,心里想:我的天神一一这么巧合,莫非她就是专为您开放的!?
霎那间,我头脑一热,禁不住将它折下来,插在花篮中间,也让这朵淡雅的花香,去给您带去温馨……
夜深人静,咱言归正传。再次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您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守护和平、传递温暖。您的名字与您为中国抗战所做的一切,将永远镌刻在世界大同、命运与共、珍爱和平、友谊共赢的丰碑上。
暂且搁笔,余言再叙。
一位铭记您恩情的中国晚辈:赤子荣国
2025年9月2日午夜于上海民生路匆草
9月6日(中元节)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