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谓“太闲,是祸”,我初闻之,颇不以为然。闲者,非无所事事之谓也,乃心神得舒,体魄得休,何祸之有?然细察世情,乃知此“闲”实指怠惰放荡,虚掷光阴耳。此种闲散,竟如慢性之毒,蚀人骨髓,消磨志气,终使七尺之躯,萎顿如秋后残荷。
常见市井之徒,终日游荡,言不及义,行不务正业。其始或因家境尚可,或因年少无知,遂得优游岁月。然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彼等垂垂老矣,竟一无所成,此非祸而何?反观勤勉之人,纵使面容清瘦,亦自有一番精神;虽非大富大贵,然脚踏实地,日子过得充实。故曰“脸蛋有肉,福气好”者,非谓丰腴即是福,实指心宽体胖,神态安详,自是福相。
至于“耳大有福,嘴大有禄”云云,似是而非。我尝见耳大之人困顿潦倒,亦见嘴小之徒飞黄腾达。民间传言,多附会之辞,不可尽信。然细思之,或者“耳大”喻善听人言,“嘴大”喻能言善辩,果如是,则自有其道理在矣。
世上又有“十龙九富,十虎九贵”之说,此尤荒诞。龙虎之喻,本指非凡之人,然成败利钝,岂能预定?我观古今豪杰,有出身微末而终成大事者,有生于富贵而一败涂地者,命运之诡谲,岂是俗谚所能囊括?然则何以有此说?不过是世人慕强心理作祟,见人显达,便附会种种征兆,自欺欺人罢了。
至若“男人最怕入错行,女人最怕嫁错郎”,确是至理。男子择业,如舟行择水道,航道既误,纵使奋力划桨,亦难抵彼岸;女子择偶,如花木择地而生,土壤不良,纵使苦心栽培,终难繁茂。然今世男女平等,女子亦怕入错行,男子亦恐娶错妻,时代变迁,古训亦当变通。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终无忧”,此儒家中庸之道也。然过犹不及,思之过多,则流于优柔;忍之太过,则近于懦弱。处世之道,贵在权衡,当思则思,当忍则忍,当怒则怒,方为通达。
观其余谚语,如“亲戚再亲少来往,朋友再好不共财”,道尽世态炎凉;“再饿不吃下蛋鸡,再富不忘结发妻”,彰明根本之道;“水太深,风太大,没有实力少说话”,更是直白揭示了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这些俗语虽朴拙,却蕴藏着民间数千年积累的智慧。
至若那些生活细则,如“碗筷不能隔夜洗”,看似琐碎,实关乎卫生家规;“不聋不哑,不配当家”,道出治家需要包容;“打春的萝卜,立秋的瓜”,则是农耕智慧的结晶。每一条俗谚背后,都藏着先人的生活经验与处世哲学。
俗语云“富不过三代,道德传十代”,信然。钱财易散,德行难灭。世人多追逐眼前利,而忽略身后名,岂非愚哉?又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知行合一之理,早在民间谚语中道尽。
今人多轻视这些老话,以为迂腐陈旧。然我夜半沉思,愈觉这些朴素言语中,藏着人世间最根本的真理。它们不像经书那般高深,却更贴近生活;不像哲学那样系统,却更易践行。
谚语如老树年轮,一圈一圈,记录着岁月的智慧。我们这些现代人,在追逐新潮之余,何妨偶尔驻足,听听这些古老的声音?或许在那质朴的字句中,正藏着我们迷失已久的生活真谛。
人生在世,既要前瞻,亦需回望。前瞻以明方向,回望以知来路。这些古老的谚语,正是我们先人回望的结晶,值得我们珍视传承。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