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江夏区文化路中学
支持单位:江夏区妇联
省朗协语言研究与实践基地
江夏区文化馆
作者:化雪老诗
诵读:熊丽 周媛 韩卓琪
音乐合成:江丽芳 编辑:杨建松
“哇,哇,哇……”,一阵响亮的婴啼震动了小冈,山长(校长)谢玉芝(字锡林)明白,这一定是夫人刘喜贵诞儿了,他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
果然一进花灼堂,家人就报弄瓦之喜。已经有了三位公子的锡林先生亲切地问候过夫人之后,抱起女儿就说:“我还在前冈上,就听到你的哭声,嗯,颇有豪气,就叫你‘鸣岗’吧。”
也通文脉的夫人问:“凤鸣高岗之意?”
“然”。
不过,母亲觉得“鸣岗”不似闺名,便又给她取了乳名凤宝,大号凤英。那一天,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初五,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兵的诞辰。

由于父亲是新化县立中学的校长,不仅思想开明,而且十分注重子女教育,所以谢鸣岗在家乡冷水江的铎山度过了她的金色童年。
1921年,15岁的她考进了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成了徐特立的学生。在这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用功,常常深夜躲在厕所看书,被同学称为“书呆子”。特别是在校长徐特立思想的影响下,她思想自由,阅读了大量的进步文学作品。这一时期,她的思想开始成熟,已有了自己明确的世界观。一天,谢冰莹与两位同学到一位老乡家吃饭,老乡是一军官太太,她为了炫耀,拉出一个新买小丫头要谢冰莹几个品评姿色。面对这种“太不人道”“把人当畜生看”的举动,两个同学无动于衷,而谢冰莹的眼里却“燃烧着不平的火焰”“气得饭也吃不下,借故回到了学校”,并立即写了一篇题为《刹那的印象》的短文,用“闲事”为笔名发表在《大公报》上,对这种人压迫人的不合理发出了愤怒的控诉。“闲事”不“闲”,谢冰莹用这篇处女作来“管闲事”,表明她对当时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腐朽社会已经有了理性上的认识,并力图去改变它。这为她以后当兵、写文章、与军阀、与帝国主义进行革命斗争打下了思想基础。
她渴望自由、渴望战斗,所以当1926年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次向全国招生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考,录取后把名字改成了“谢冰莹”。

1927年5月,驻扎在宜昌的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突然叛变,而且率部顺江直下,准备偷袭空虚的江夏,颠覆武汉政权。
为了平叛,打垮夏斗寅,武汉政府将中央军校师生编成了一个师,随叶挺进至纸坊、马鞍山、山坡一带,抵御叛军。就这样,谢冰莹带着枪与笔到了纸坊前线。
5月19日早晨,纸坊反攻战打响,叶挺身先士卒,率兵向前,部队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个个踊跃,他们端起枪,高声呐喊着向叛军冲去,雪亮的刺刀在夏日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其他人也迅速被带动起来,几千人汇成一股不要命的洪流向前杀去,谢冰莹也被感染,吼叫着冲向敌军,古镇纸坊顷刻就被收复。
收军时,兴奋的女兵们还沉浸在白天的追击中,一堆堆、一簇簇说个不停,只有谢冰莹悄悄地坐在营帐外奋笔疾书,她要把一天的见闻、感受统统留下来,让父母、让哥哥,让亲朋戚友,不,还有全体国人都知道!
第二天,《中央日报》的副刊就出现了谢冰莹的名字,而她的文字被冠以“从军日记”的标题,成了随军记者稀缺年代国人的精神粮食,后来还由林语堂译成英文,被罗曼·罗兰推荐至国际,成了那时革命文学的典范。谢冰莹靠自己的聪慧、勤奋,逆袭成了一位精神焕发的戎装女作家。
《从军日记》出版后,她曾回忆说:“不知不觉地我走上了这条有快乐也有痛苦的写作之路,我仿佛做了一个梦,我绝不承认我有什么写作天才,我是个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也是个头脑最简单的人,生来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与世无争,能吃苦,如果问我有什么特点,那就是能吃苦,不怕穷,不论做什么事,但顾耕耘,不问收获;不肯向现实低头,有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再干的勇气。我想这是先父母给我的好遗传,也是军校受训给我的影响,假如不是参加北伐,找不会了解社会如此复杂,民间如此疾苦,革命如此重要,忠实的民众和热情的男女青年是这么可爱的。……这真是一个漫长的梦,从发表《从军日记》以后……,我还在写作的梦里没有醒来,我很想丢下笔,再也不干填方格子的工作,但是朋友们不饶我,他们要逼着我写,读者也不让我休息,那么,我只好继续地写吧。”

1927年谢冰莹用稿酬作学资,赴日留学。但因坚拒出迎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访日,而被日本特务逮捕,惨遭酷刑。七七事变后,谢冰莹愤而返国,组织“战地妇女服务团”,自任团长开往前线。在火线上救助了大批伤员,还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成为民国时期仅有的7位女将军之一,这段时间她也以锋利的笔触写下了《抗战日记》,成为那时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柳亚子曾为其题诗:“谢家弱女胜奇男,一记从军胆气寒。谁遣寰中棋局换,哀时庾信满江南”!

作者:化雪老诗,中学教师,江夏文化学人。

诵读:熊丽,江夏区妇联执委,湖北省礼仪学会会员、武汉市江夏区筑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获评江夏区妇女儿童工作表现突出个人。

诵读:周媛,江夏区文化路中学七年级(4)班语文老师。她热爱学生,热爱语文,她的语文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索新识、放飞梦想的乐园。

诵读:韩卓琪,江夏区文化路中学七年级(4)班学习班长,曾获得校“三好学生”,校”文明学生”等多项荣誉。

音频合成:江丽芳,江夏区文化路中学七年级年级组长,优秀教师,江夏区百优班主任,区“新长征突击手”,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劳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2024年荣获“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荣誉称号。《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铁马豪歌平台三年阅读录逾两亿一千多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