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花雨季节
人们四散而去, 赵家川又归于平静, 大红灯笼上的剪纸在灯光下显得 孤单。赵作鹏一家人被黑夜包围,叹着气进入梦乡。
夜很深了, 屋子里黑洞洞的一片, 十一岁的赵志强心烦意乱地躺在炕 上,翻来覆去地想不明白村里人不满他们家,砸场子的缘由。难道说真的 如村里人说的,“家里不出人才,人就变驴了”,让人家看不起?赵志强 认为这些人思想愚昧,吃人的、喝人的,还骂人家不好。自己将来当了作家, 就把这些愚昧的人写进书里,让世人看看这里的人多么的愚蠢无知,又自 命不凡。他转而又想,是不是真的如那人说的,我们家的饭菜不香?我将 来一定要找个茶饭好的女子当老婆,在村里办一场风风光光的酒席,让他 们尝尝好饭菜,给自家长脸。赵志强又琢磨着人变驴了到底是什么意思?
赵志福也无半点睡意, 想着爷爷和父亲为了办这场活动, 把家里存的 好酒、自己舍不得吃的好菜拿来招待村里人,却被人家掀了桌子。将来一 定要出人头地,挣好多的钱,让人刮目相看。
赵志强听到三哥的叹气声, 问道:“三哥, 你不睡觉想啥呢?”赵志 福心情不好时,就拿弟弟当听众,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不管弟弟听不听得 懂,一吐为快,“哥想给你找个会做饭的嫂子,将来让我们家扬眉吐气,你觉得马红梅好不好?”
马红梅是赵志强的远房表姐, 小时候来过他们家, 他有模糊印象, 却 不知她是赵志福的恋人。
赵志福是校学生会主席, 是被老师们交口称赞的三好学生。他擅长交 际,是情窦初开的女学生们心中的白马王子。那时, 落后的山乡信息闭塞, 封建传统思想浓厚,谈情说爱是一件让人害羞的事。即使男女之间产生朦 胧的爱慕之情,能大胆地给对方写情书的人却寥寥无几,只能暗恋或单相 思。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只要看到有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就感到非常的恐 慌和不安。但这些单纯的少男少女中,仍有早熟的、大胆的,马红梅就是 其中一个。
马红梅笑起来就像一道光, 让人身心舒畅。她略圆的脸上有两个可爱 的酒窝,让人心动,她眼中闪烁着星辰般的光芒,清澈明亮。马红梅和赵 志福两家隔着龙湖,虽然直线距离不远,但要串门需绕湖行走十公里才能 到。环湖居住的亲戚,常隔着湖喊着聊天,即使不聊天,也能隔湖看清对 面人家的情况。虽不常走动,但三乡四邻的情况还是了解的。
这天,赵志福收到马红梅的来信。读信后,他心跳加快,一时间慌了神。

哥:
我终于鼓起勇气给你写这封信, 在下笔之前我想了好几夜, 也撕坏了好多信纸,迟迟没有写好、写完。
这是我心里挥不去的心结,实在是不吐不快。已经一个多 学期了,近来在梦中总梦到你。校园里能见到你的地方,我常 常偷望你的背影。你的言行、举手投足,我时时关注;每次听 到你的声音,我都心跳加速,情不自禁。为此,我脑子很乱,思想矛盾,学习也受了影响,班主任找我谈过话,可是我按捺 不住心中的那份思念与渴盼。
哥,你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吗?
今夜,月光如水,舍友都已进入梦乡,唯独我久久无法入睡。
此时此刻你是否知道我默默地为你祝福,并坠入对你的深深思 念而无法自拔。想你,难以启齿,只能悄悄地为你泪水长流。
哥,请你张开双臂给我一个温暖的拥抱!
红梅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这突如其来的表白, 让赵志福心中如钻进一只小兔子般咚咚跳。马红 梅的笑靥如盛满甜蜜的美酒,赵志福动心了。喜欢马红梅的男生很多,可 她的梦中情人只有他。
在此后的日子里, 赵志福越是怕见到马红梅, 就越是遇到她。在校园 的小树林、操场上、食堂里、龙湖畔……不知是巧遇,还是上天的特意安 排。马红梅那迷人的笑,在赵志福心中挥之不去,让他不知何时坠入一个 怪圈,每天见不到马红梅,心里就空落落的。从此,马红梅成为赵志福不 舍的依恋。
赵志福情不自禁地拿起笔, 给马红梅回了一封信。信件往来, 在两个 年轻人的心中种下爱情之树、结下情爱之果,让两颗心走得更近、贴得更 紧,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赵志福盘算着,初中毕业后就不继续念书了, 尽早和马红梅成家立业,承担起孝敬老人的责任。他觉得马红梅是最佳人 选,知书达理、善解人意、聪明伶俐, 两家又是远亲。赵志福想得很清楚, 家里穷,他考上中专也供不起,越上学家里越穷,不如早早出来挣钱,学一门技术,还能养家糊口,解决家里的困难, 活到人前头,也算光宗耀祖。 此外,弟弟上学还要花钱, 如果供不上学费, 同样念不成书。他决心已定, 初中毕业就成家立业。
成绩优异的赵志福,做了这样的打算,在当时来说有些让人难以理解, 与长辈的望子成龙观念相冲突,也决定了他的人生轨迹。实际上,赵志福 考不考中专,父亲赵万里心里也很矛盾。他虽然总念叨着一定要考上学, 吃上公家饭,但旧社会地主家的少爷这一身份让他吃尽了苦头,觉得种田 当农民还是比较踏实,不管何时,都需要农民来种地。爷爷赵作鹏虽然不 认同赵志福的选择,但是也能接受。因为他师傅教育他,穿衣吃饭是人们 的基本生活需求,学会一门社会必需的手艺,也是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不 愁吃穿的本事。
那还是一九三七年抗战初期, 陇海县县长贾炎借剿匪的名义, 带一百 多人到处抓百姓、抢掠财物,深受其害的百姓举起反对国民政府统治的大 旗。当时,这里还归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陇德县管辖,接连发生了几次 农民起义,社会动荡,人心惶惶。 一部分起义农民加入共产党去了延安, 一部分被国民政府招安。为了管辖好这片土地, 一九四二年,国民党当局 在甘肃省陇德县与陇海县之间起义集中的地方,设立新的县城陇吉县,推 行保甲制,实行军政化管理,下辖三镇六乡六十三保。
陇吉县成立后, 赵作鹏被县长任命为陇堡乡保长, 掌管一乡的军事行 政大权。赵作鹏当保长后,见世面多了,对社会乱象了解比较深刻。虽然 进入国共联合抗日阶段,但是天下姓“共”还是姓“国”还不明确,如何 安身立命,他心里彷徨极了,不断地摸索着。赵作鹏担任保长一职后,觉 得仍穿一身土财主的衣服不合适,想定做一套“官服”——中山装。在定 做衣服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个技艺超群的张姓裁缝。张裁缝专门给国民党官员做中山装,给国民党军官制作军大衣和皮卡衣,还会缝制各类流行 服饰及寿衣、戏服等,可以说技艺精湛、花样繁多。赵作鹏对有本事的人 很是佩服和尊重,张裁缝也想结交赵作鹏,把他拉入自己的组织,这样优 秀的青年在当地并不多。
张裁缝给赵作鹏分析当前的形势, 赵作鹏对张裁缝的政治眼光极为赞 赏,常让他指点迷津,觉得他可以做自己精神上的导师。张裁缝呢,特别 想收赵作鹏为徒弟,想把自己一生所学传承下去。张裁缝告诉赵作鹏,不 管何时,穿衣吃饭必不可缺,做裁缝是一门长久生意。于是赵作鹏拜张裁 缝为师,学习手艺。赵作鹏聪慧过人, 边工作边抽空学习, 不到半年时间, 就学成出师。
一九四九年, 陇吉县解放, 赵作鹏捐钱捐粮, 积极配合土改政策, 成 为开明地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装神弄鬼的“一贯道”这一组织进行 大清理。随后查出张裁缝是“一贯道”成员,赵作鹏受到牵连,经调查审 问,明确了张裁缝是真心授徒, 没有让赵作鹏参与“一贯道”的宗教活动, 政府给予了宽大处理。
“一贯道”发端于晚清, 极盛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其宣称整个宇宙 分“红阳”“青阳”“白阳”三期,各历一万八千年。眼下正值“白阳” 期末世,大劫将至,必须信奉“一贯道”,才能消灾免难。由于社会动荡, 战争频发,人心浮动,在政治前途不明朗的情况下, 一部分人,尤其是国 民政府官员和富商财主对前途迷茫, 为了寻求精神麻痹,便加入“一贯道”。 全国信徒有三百余万人,组织强大到妄图与国共两党分庭抗礼。解放后, 政府绝不容许这样的邪教组织扰乱社会,于是进行严厉打击,坚决取缔。 当时, 一些顽固分子或被判刑劳教,或被枪决。
年轻有为的赵作鹏对人生充满梦想, 本想成就一番事业, 但在马家军的专制统治下,受国民党的思想熏陶,他没有接触到共产主义先进思想, 而是受张裁缝影响, 在政治上失去了方向, 被“一贯道”蒙蔽,走错了路。 在政治洪流中,他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站在时代前沿的机会,没有寻求到 理想的人生目标,把美好的青春葬送在错误的选择中,过起了靠手艺吃饭 的小老百姓生活。
赵作鹏从一个雄心勃勃的青年才俊,日渐退化成为前途迷茫的普通 人。虽然他牢记父亲赵恒叮嘱,要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当官为宦。他 还是违背了父亲的意愿,遵从了师父张裁缝的意愿,靠手艺立世、养家, 一再远离政治。其实他一生没有离开政治,而是没有从政治的旋涡中走出 来,受尽了委屈,让后代也跟着受罪,失去了更多在新社会成长的机会。
赵作鹏父子囿于思想上的局限性, 没有给后代一个明确的目标, 让子 女们也走了很多弯路,日子越过越苦。赵志福面对家庭生活困难的现实, 放弃了读书上学的大好机会,选择了爷爷的老路,靠手艺养家糊口。
常言道:“选择大于结果。”赵志福的出发点是好的, 为了尽早承担 起家庭重责而放弃了学业,但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由于生活所迫,人心多 变,这也为他的爱情埋下了隐患。
热恋中的赵志福与马红梅在校园的林荫里、操场上、龙湖畔消磨去了 许多学习的美好时光,他的学习成绩下降了。恋爱影响了学习,这事很快 传到了双方家里。赵万里对此不以为意,认为儿子谈恋爱正常,没啥可大 惊小怪的。学习的事,和儿子谈谈,让抓上去就行了,反正儿子学习好着 呢,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马红梅的家人听说后,觉得出大事了,她的母 亲坚决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