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坝有个情人谷
文/魏志祥
【编者按】魏志祥老师的《留坝有个情人谷》以细腻笔触为墨,以留坝的山水人文为纸,绘就了一幅兼具自然之美、历史之韵与情感之深的立体画卷,既是对地域风光的生动描摹,也是对岁月与心境的深情叩问,读来如品一盏回甘悠长的清茶。从结构来看,文章脉络清晰且层层递进,堪称“形散神聚”的典范。作者以“留坝印记”为核心线索,依次串联起老街、情人谷、张良庙、紫柏山、狮子沟牧场五大景致。每个章节既独立成篇,深入挖掘一处景观的独特魅力——如老街的“时光感”、情人谷的“浪漫气”、张良庙的“智者魂”;又相互勾连,共同拼凑出留坝“有历史厚重,有自然清新,有烟火温暖,有浪漫诗意 的多元气质,让读者能顺着文字脉络,完整且深刻地感知这片土地的全貌。在内容表达上,文章实现了“景、情、理”的完美融合。写景时,作者善用细腻的感官描写与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美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画面:老街青石板“缝隙里苔痕低语”,红灯笼“像是谁把晚霞采下”;情人谷 500 亩落叶松林“如绿海般环抱山谷”,阳光漏下“碎成星星点点的光斑”;紫柏山云雾“时浓时淡”,山顶草甸“绿草如茵、野花遍地”。这些文字不仅勾勒出留坝的自然与人文之美,更饱含作者的欣赏与沉醉。而情感的注入,让文章跳出了单纯的“游记”框架,有了更动人的温度。在情人谷章节,作者由传说联想到自身过往,将“牵手漫步”“水石闲谈”的美好回忆与“被岁月吹向不同方向 的怅然交织,“思念像一条暗河”的比喻更是精准戳中人心,让“情人谷”不再只是地理名词,反而使其成为承载情感与回忆的符号;对老街“为何秦岭深处能存古街,关中平原却难觅旧巷”的思考,对张良庙“功成身退”智慧的敬仰,则为文章增添了理性的深度,让读者在欣赏风光之余,能引发对历史、人生的回味与共鸣。语言风格上,文章兼具诗意与质朴,既有“一步一景皆诗意,一帧一画皆风情”的凝练雅致,也有“浆水菜的酸香与面皮的辣香缠绕”“牛羊悠闲漫步,或低头啃草”的通俗鲜活。这种语言的平衡,让文章既避免了过度雕琢的生硬,也没有流于平淡的寡味,恰如留坝本身的气质——“不张扬、不喧闹,却以最质朴的方式打动来人”。总体而言,此文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地域散文,更是一次“沉浸式”的心灵之旅。作者以文字为桥,让读者既能“看见”留坝的山水人文之美,也能“感受”其中的情感与哲思,最终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得一份久违的宁静与感动,这正是文章最动人的价值所在。【编辑:纪昀清】

留坝县如时光打磨的明珠,镶嵌在锦绣秦岭之间。这里山峦起伏、沟深林密、植被葳蕤、溪流潺潺、气温凉爽,盛夏亦不过二十二度的风,把尘世的聒噪挡在山外,是酷暑时节的天然纳凉胜地。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霓虹,却藏着千年历史沉淀与自然鬼斧神工;没有车水马龙的拥挤,却有“一步一景皆诗意,一帧一画皆风情”的悠然。从清末民初老街的烟火气,到林间智者的遗踪,从高山牧场的田园牧歌,到情人谷的浪漫传说,再到紫柏山的雄奇壮阔,每一处“留坝印记”,都是岁月写给这片土地的情书,待人们放慢脚步细细品读。

一、老街:青石板上时光长廊
留坝老街,一条仅七百五十米的光阴长卷。青石板被百年的脚印磨得温润,缝隙里苔痕低语,仿佛仍有挑夫的号子、小贩的吆喝、孩童的嬉笑,从石缝里汩汩渗出。傍晚,红灯笼一盏盏亮起,像是谁把晚霞采下,挂在檐角,映着灰瓦白墙,温柔得令人屏息。
老街的魂,在“形”,也在“神”。新修的太平山城门楼与牌坊,皆以原木、青砖为骨,飞檐翘角,古意森然。夜幕降临,《秦岭之夜·遇见留坝》在街巷深处上演,观众随演员移步换景,恍若穿行于清末的集市、民国的酒肆,一转身便与历史撞个满怀。
老电影博物馆与留坝书房,是老街的两座文化驿站。博物馆内,老放映机、泛黄海报、斑驳胶片,在昏黄灯影里缓缓转动,《地道战》《白毛女》的光影掠过墙面,像一场旧梦。留坝书房则藏着栈道与民俗的密码,窗边翻书,抬眼便是秦岭的云,耳边偶有老人说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恍若隔世。
今日的老街,老味与新韵并生。非遗小馆里,浆水菜的酸香与面皮的辣香缠绕;紫柏娘家庭院,葡萄架下炖土鸡、炒腊肉,都是山里的晨露与晚风。弥香安悦民宿藏在巷底,老宅的骨架里嵌入恒温与地暖,夜里虫声蛙鸣穿窗而入,仿佛住进一首慢诗。
我常想:青木川、石泉、箭门关、昭化古城等,为何秦岭深处能完好地保存这些古街,而关中平原却难觅一条完整的旧巷?或许,正因群山阻隔,缓慢的生活节奏,才留住了时间,也留住了历史。

二、情人谷:松林间的浪漫秘境
情人谷,是留坝藏在深山里的浪漫秘境。未入谷时便觉几分清幽,越往深处走,绿意愈发浓稠得化不开——500亩落叶松林如绿海般将山谷环抱,松树挺拔而立,枝叶层层叠叠织成密网,只肯漏下几缕阳光,在地上碎成星星点点的光斑,倒像是给这片天地撒了把温柔的碎钻。
踩着林间厚积的落叶,“沙沙”声从脚尖漫上来,轻得像有人在耳边哼着旧曲。风穿过松林时带起松针的清香,混着湿润空气里的青苔气息,让人不自觉放慢脚步。周遭静得出奇,只有树叶的轻响与偶尔的鸟鸣,恍惚间竟觉得这松林是被时光偷偷护住的花园,连呼吸都该轻些,生怕惊扰了此间的静谧。
正沉醉着,耳边似有人说起谷里的传说:古时的放牛娃遇见了白衣仙女,松林间听他讲山里的趣事,溪水边听她唱天上的歌谣,欢声笑语曾漫过每一寸草木。直到仙女要返回天庭,不舍的放牛娃被她牵着一同飞升,这片松林才成了“情人谷”,成了爱情的注脚。这传说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极为相似,如出一辙。
只是,“情人”二字,常被尘世的目光涂上暧昧的釉色,掩住了它本来的清澈。几度夕阳红,谁解其中味?我抬头,松枝交错,忽然想起年轻时,也曾有人与我并肩走在松林间,听风吹树叶、看阳光光斑、闻远处鸟鸣、赏绝美的风景。曾经牵手走在林荫小道上,把悄悄话和生活趣事讲给对方听;或坐在河道的水石之间,惬意地将光脚放在潺潺的清流中,让喜悦与欣赏挂在脸上;或站在视野开阔的山巅观景台上,沐浴山风,饱览河山,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只盼时光慢些,再慢些。只是后来,就像谷里的风会吹散落叶,我们也被岁月吹向了不同的方向;又如同涨潮的海水,把彼此冲到不同的岸边,那些热烈的喜欢、郑重的约定,终究没能抵过现实的距离。
联系虽已停止,但思念的闸门从未关紧。那些刻在心里的记忆,填满了心室与心房,随脉博的跳动而永远循环往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每当遇到坎坷与不顺心的事,我都会想起她。她睿智的分析和善解人意的提醒,总能让我豁然开朗,跨过难关,走出阴霾。思念像一条暗河,在夜深人静时泛滥。每当失眠的夜晚,我就会翻看她的动态和那些富有哲理的文字,只能嫣然一笑——她早已扯住了我的魂。坐地日行八万里,牵挂和惦念如影随形。她在身边的日子,处处是和风细雨与温柔阳光,连下雨天都觉得温暖;可如今遇到下雨天,只能自己独自撑伞。自古相思无解药,唯有痴情寓意深。曾经为她唱过三十六首歌曲,做过七十二夜好梦,写过一百零八篇日记。“有缘相识,却无缘拥有”,这八个字,我在心里默念了无数遍,每次都带着说不清的怅然。
如今看着身边牵手漫步的情侣,有的系着红绳许愿,有的倚着石凳低语,他们眼底的光,和当年的我们多像啊。我伸手碰了碰身边的松树,粗糙的树皮带着凉意,忽然明白:有些爱情就像这情人谷的光斑,美好得让人难忘,却终究只能留在回忆里。风又吹过松林,“沙沙”声里,好像藏着当年没说出口的那句“再见”。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身处“情人谷”。

三、张良庙:古柏下的智者遗踪
沿山路向深山行进,城市的喧嚣被层层绿意过滤,只剩风声与鸟鸣。山路蜿蜒,两侧古木参天,樟树、松树、枫树等乔木枝繁叶茂,树冠交织成“绿色天幕”。林间满是草木清香与湿润水汽,深吸一口,五脏六腑仿佛都被洗净,疲惫尽数消散。
在古木绿意间,张良庙隐约现于林中,飞檐翘角在绿树中若隐若现。庙宇历经数百年风雨,墙面斑驳、瓦片沧桑,却仍巍然屹立,透着沉稳的气息。庙前石阶上青苔与落叶交织,门前的千年古柏枝繁叶茂,需几人合抱,枝叶如伞,静静守护着古庙。
向四周望去,五山环抱、二水夹流,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张良庙的核心建筑有牌楼、进履桥、三清殿院等,布局依山势错落。庙内存有碑刻三十九通、摩崖石刻五十一块、匾额五十余面,是研究秦汉历史与道教文化的重要遗产。
进入庙门,香火气息扑面而来,殿内烛火摇曳,游客驻足瞻仰,或焚香祈福。殿中张良雕像身着古装,目光炯炯,透着智者的从容。这位“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定鼎天下,鸿门宴的周旋、楚汉的奇谋,终成云烟;他却在功成之后,转身归隐,结庐于此,与紫柏为邻。世人多知“运筹帷幄”,却少有人懂“急流勇退”。
古柏年年落叶,庙前香火不绝,来此的人,一半是追慕功业,一半是叩问归途。既缅怀他的功绩,更敬仰其“功成身退”的智慧与淡泊心境。

四、紫柏山:云雾中的秦岭明珠
紫柏山,因山上多紫柏古树而得名。紫柏山森林公园是留坝的生态名片,以亚高山喀斯特岩溶地貌和万亩草甸闻名,有“秦岭明珠”之称。其山岳巍峨,拥有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集高山草甸、珍奇动植物、原始森林等景观于一体,素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紫柏归来不看草”之说。天坦群落为中国最大规模,夏季平均气温22℃,是避暑胜地,也是天然氧吧。这里的山,不似江南那般婉约,也不似黄土高原那般雄浑,却透着“奇、秀、幽”的独特气质——山峰连绵如巨龙盘踞秦岭,山顶云雾缭绕,时浓时淡,让人仿佛置身画中。
紫柏山之“奇”,在于其地质景观。山上喀斯特地貌遍布,溶洞、石林、石笋随处可见。最著名的“天坑”如巨大漏斗分布在山顶草甸,坑壁陡峭、坑底深邃,云雾从坑底升起,更显神秘。相传天坑是张良修行时为普度众生开凿,虽为传说,却为其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游客站在天坑边缘俯瞰云雾,无不惊叹自然的神奇。
紫柏山之“秀”,在于其植被。这里植被覆盖率极高,随海拔呈现出不同景观——山脚阔叶林枝繁叶茂,山腰针叶林郁郁葱葱,山顶草甸绿草如茵、野花遍地。秋季时,树叶换上五彩衣裳,红枫、黄桦、青松交织,如一幅绚丽油画,吸引无数游客。
紫柏山之“幽”,在于其静谧。公园内游客不多,多数区域保留着原始风貌,山间步道上少见他人,唯有风声、流水声与鸟鸣相伴。偶尔遇到采药老人,攀谈间能听闻紫柏山的民间故事与草药知识。傍晚夕阳西下,金色阳光洒在山峰上,云雾被染成金色,紫柏山似披上金纱,美得令人窒息。
“秦岭明珠,岭南独秀。”在这里,可沿步道徒步登山,欣赏山顶壮阔景色;可乘索道空中俯瞰,尽览全域美景;也可在山顶草甸静坐,晒着暖阳听风声,让心灵得到放松。无论以何种方式游览,紫柏山都以雄奇秀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读懂“江山如此多娇”的深意。

五、狮子沟牧场:草甸上的田园诗画
狮子沟牧场有“秦岭小瑞士”之称,是留坝最具田园风情的地方。牧场总面积2000亩,从入口远眺,一望无际的草甸如绿毯从山脚铺至山顶,草间点缀着黄、紫色的野花,随风摇曳似漫天星辰。牛羊悠闲漫步,或低头啃草、或抬首远眺、或卧地晒太阳,偶尔一声鸣叫打破宁静,更添生机。这让我联想到陇县的关山牧场,二者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牧场景致满是“小清新”的浪漫。几座木屋散落在草甸间,以原木为材、褐瓦覆顶,门前挂着花篮、窗台摆着多肉,内里温馨舒适,宛如欧洲乡村民宿。不远处,白色风车矗立在草甸上,叶片在微风中缓缓转动,阳光折射下泛着耀眼光芒,随手一拍都是治愈人心的风景。
牧场中央有“牛奶湖”,因牛羊常来饮水且湖水纯净而得名。湖水清澈明亮,波光潋滟,依山而存,为这里增添了灵动之美,是一处绝佳景致。湖边设有木质栈道,供人漫步,可近距离欣赏湖水的清澈,观察水草与水鸟。湖前是一大片高原草甸,绿草如茵,远山如黛,野花点缀,蓝天白云下鸟飞蝶舞,被誉为“秦岭深处的小阿勒泰”“绿野仙踪”。
狮子沟牧场的美随季节变换,四季皆迷人。夏季草甸翠绿、野花盛开,是露营野餐的好去处——傍晚搭起帐篷、铺好餐布,与亲友围坐聊天赏景,抬头可见漫天星空,耳边能听虫鸣风声,惬意至极。冬季牧场换上“银装”,草甸覆雪,木屋与风车裹着白霜,湖面结着薄冰,阳光洒在雪地上,折射出晶莹光芒,如童话世界般纯净。
留坝的印记多元而立体——藏于老街的青石板与红灯笼,藏于情人谷的落叶松与传说,藏于张良庙的香火与古柏,藏于紫柏山的云雾与天坑,也藏于狮子沟牧场的草甸与风车。每处风景相互交织,构成了留坝的独特气质:有历史的厚重,有自然的清新,有烟火的温暖,有浪漫的诗意。
离开留坝时,回望这片土地,秦岭的轮廓在远处若隐若现,山间云雾缓缓流动。走过的路、看过的景、听过的故事,已成为心中难忘的记忆。或许留坝的魅力便在于此——不张扬、不喧闹,却以最质朴的方式打动来人,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得久违的宁静与感动,也让离开者满心期待下次重逢。


【作者简介】魏志祥,陕西周至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周至县作协理事、《秦川文化》公众号平台副主编。作品有长篇小说《青山镇》《昌公塬》与散文集《乡愁的味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