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女排精神的光影史诗与时代回响
陈麦连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广东 清远)
在体育电影的璀璨穹顶之下,《夺冠》宛如一颗独特的启明星,以其对中国女排精神的深度雕琢与时代重塑,矗立为一座不朽的丰碑。影片挣脱传统体育叙事的窠臼,以细腻如丝、精准入微的笔触,将中国女排四十年风雨兼程的拼博奋斗长卷,在时代的舞台上徐徐铺展,深度探寻精神图腾在不同历史潮汐中的演变轨迹。这种对体育精神抽丝剥茧的挖掘与诗意盎然的呈现,使其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卓然傲立,具备了问鼎至高荣誉的超凡实力。
一、物质载体的隐喻:排球的蜕变与精神的赓续
在电影中,排球作为灵魂般物质载体,其形态变迁恰似一首无声的赞歌,成为精神传承最生动的视觉隐喻。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排球,表皮磨损斑驳、质地粗糙坚硬,一如当时艰苦卓绝、充满荆棘的训练征途。每一次奋力击打,那沉闷滞重的声响,仿佛是第一代女排姑娘们以血肉之躯与时代困境激烈碰撞的回声,是她们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呐喊。彼时的排球,那是集体主义精神具象化的神圣图腾,承载着民族振兴的炽热祈愿,在其破旧外表之下,是一代国人以青春为墨、热血为笔,书写坚韧的内核。
随着时代巨轮滚滚向前,排球材质日益精良,色彩愈发鲜亮夺目,象征着体育事业迈向现代化与专业化的蓬勃进程。然而,击球时那清脆悦耳、穿透时光的回响始终未变,如同精神的DNA,在岁月长河中代代传递、生生不息。影片对排球细节毫发毕现的精准呈现,不仅是对往昔峥嵘岁月的虔诚致敬,更是对女排精神传承的深情凝视与细腻诠释。这种将物质与精神紧密勾连的叙事匠心,彰显出创作的严谨缜密与独出机杼,使排球成为贯穿影片的精神脉络,串联起往昔的奋斗、今日的辉煌与未来的憧憬。
二、空间场景的叙事:从禁锢到驰骋的精神
突围漳州训练基地的封闭泥地、北京现代化的训练场馆、国际赛场的广袤空间,共同编织成影片层次丰富的空间叙事网络。封闭的泥地训练场,四周高墙合围,犹如一座无形的精神堡垒,象征着第一代女排在物质匮乏与精神重压的双重困境中,艰难摸索突围之路。她们在逼仄有限的空间里,以无限的拼搏与毅力,将困境转化为成长的沃土,用汗水浇灌出夺冠的希望之花,每一寸泥土都铭刻着她们的奋斗足迹。
当镜头切换至北京的现代化场馆,开阔的空间与先进的设施,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华丽升级,更是精神视野的全面拓展。郎平在此引入国际化的训练理念,如同一股清新的劲风,吹散传统思维的迷雾,标志着女排精神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华丽转身。而国际赛场的广阔天地,则成为第三代女排姑娘们绽放文化自信的绚丽舞台。她们在全球视野的开放语境中,既怀揣对胜利的炽热渴望,又学会尊重对手、享受过程,实现从“求胜心切”到“从容自信”的精神飞跃。这种空间叙事层层递进、步步升华,严谨构建起精神演变的逻辑链条,使影片的思想深度如陈酿佳酿,愈发醇厚悠长。
三、人物视角的转换:从“我们”到“我”的精神
觉醒影片通过细腻转换郎平的视角,深刻展现女排精神的时代变奏。作为运动员,郎平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光辉典范,她的视野中只有“我们”——我们携手并肩的团队、我们深爱的祖国、我们共同捍卫的荣誉。在这种纯粹的集体主义视角下,个体悄然融入集体的洪流,以集体的荣耀为最高追求,每一滴汗水都为集体而洒,每一份拼搏都为集体而战。
当郎平从选手转变为教练,视角从“我们”逐渐向“我”偏移——开始关注每个队员独特的“我”的需求、“我”的价值。朱婷的觉醒便是这一转变的生动注脚。从“为你而战”到“为我而战”,并非对集体主义的背离,而是在集体的温暖怀抱中探寻个体的独特光芒,是个体与集体的深度融合与升华。这种视角转换的精妙之处在于精准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细腻纹理,原创之处在于揭示体育精神与个体意识共生共荣的内在逻辑。影片通过人物视角细腻入微的转变,生动呈现女排精神从单一的集体荣耀观向多元的个体价值与集体荣誉融合的深刻变革,让影片主题如立体画卷般丰富饱满。
四、情感张力的构建:历史与现实的精神
对话《夺冠》巧妙搭建起历史与现实的情感桥梁,通过闪回、对比等艺术手法,让不同时代的女排精神在对话中碰撞、交融、升华。老一代女排训练时的艰苦与新一代训练的科学高效,形成鲜明对照;过去“为国争光”的质朴信念与现在“成为自己”的个性追求,在对话中实现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影片中,郎平与老教练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朱婷与郎平的代际交流,都在情感层面推动着主题的深度掘进。这种对话并非简单的言语交锋,而是精神基因的传承与变异,是历史与现实的深情相拥。严谨的情感逻辑与富有创意的叙事手法相互辉映,使影片在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鲜活感之间寻得精妙平衡,既尊重历史的本真模样,又赋予现实深刻的启示与力量。
电影 《夺冠》以对物质载体、空间场景、人物视角和情感张力的精妙解构与重构,完成了对女排精神的深度礼赞与时代诠释。它不仅仅是一部体育赛事电影,更是一部映照民族精神成长的影像史诗。在追求原创性与严谨性的道路上,影片以独特视角、深刻洞察和精湛艺术表达,为体育题材创作树立了全新的标杆。这样的作品,因其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与艺术化呈现,无疑具备在影坛巅峰角逐的卓越品质,一定将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如同一束光,照亮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引发最真挚、最强烈的情感共鸣。(指导老师: 宁晚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