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青牛遗刻
百骸再生膏的药效非凡,辅以星月之力和上古导引术,苏墨白和谢静舟的恢复可谓一日千里。不过月余光阴,两人体内经脉已然恢复了七七八八,虽然内力修为远未回到从前水平,但已不再是那油尽灯枯、任人宰割的状态。
新生的内力更加精纯凝练,运转间圆融自如,带着一种破而后立的坚韧。苏墨白的剑法摒弃了以往的浮华,变得更加简洁凌厉,隐隐有了属于自己的韵味。谢静舟对自身力量的掌控也愈发精妙,灵犀步越发鬼魅难测。
这一日,天气晴好。婆婆看着两人演练完毕,沉吟道:“你们的根基已大致稳固,剩下的便是水磨功夫,急不得。如今外界风声似乎平息了不少,或许宇文玄和幽冥殿主也伤势未愈,无暇他顾。我们是时候离开这里了。”
她顿了顿,看向山脉深处:“在离开骊山之前,我想再去一趟青牛岭。”
“再去青牛岭?”苏墨白有些诧异,“周太傅的草庐不是已经被……”
“不是草庐。”婆婆摇摇头,眼中闪过一丝追忆,“周老头那家伙,狡兔三窟。他的草庐只是掩人耳目的所在。他真正的研究和最重要的东西,恐怕都藏在别处。我记得他曾经在一次酒后提过,他在青牛岭后山一处瀑布后,还弄了个‘书库’。”
书库?苏墨白和谢静舟心中都是一动。周喆学究天人,他秘密书库中留下的东西,定然非同小可,或许就有关于《星陨天书》、《幽冥秘录》乃至幽冥殿更深的秘密。
任何线索,都可能至关重要。
三人稍作收拾,便再次向着青牛岭方向进发。这一次,他们实力恢复不少,脚程快了许多,也更加警惕。
再次来到那片幽静却带着血腥记忆的山谷,草庐依旧是一片狼藉,被打斗和搜查的痕迹覆盖。三人没有停留,绕过草庐,依照婆婆模糊的记忆,向着后山一处水声轰鸣的方向寻去。
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一条如白练般的瀑布出现在眼前,从数十丈高的悬崖上倾泻而下,注入下方深潭,水汽氤氲,声震四野。
“应该就是这附近了。”婆婆眯着眼,仔细打量着瀑布和周围的岩壁,“那老家伙说是在瀑布后面……”
三人绕到瀑布侧面,小心翼翼地沿着湿滑的岩壁向瀑布后方摸索。果然,在瀑布水帘之后,岩壁上有一个极其隐蔽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裂缝!
钻进裂缝,里面是一条向上延伸的、人工开凿痕迹明显的甬道,与瀑布的轰鸣声隔绝开来,显得异常安静。
甬道尽头,是一扇厚重的、看起来平凡无奇的石门。
婆婆尝试推了推,石门纹丝不动。她仔细检查石门周围,终于在门框上方一个极其隐蔽的凹槽里,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需要特定信物才能开启的机关。
“需要钥匙……”婆婆皱眉。
苏墨白心中一动,取出了那本一直贴身收藏的《河洛札记》。他记得这本书的封面内侧,有一个不起眼的金属凸起。他尝试着将那个凸起对准门上的凹槽。
严丝合缝! 轻轻一按。 “扎扎扎——”一阵机括响动,厚重的石门缓缓向内打开。
门后,并非想象中堆满书籍的库房,而是一个并不宽敞的石室。石室中央只有一张石桌,一个石凳。四壁则被打磨得十分光滑,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和图案!
这些字迹,正是周喆的手笔!内容包罗万象,有对《河洛札记》和《骊山秘考》的更深入解读,有对星象谶纬的推演,有对幽冥殿功法和历史的剖析,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如何克制幽冥殿邪术、以及利用同心契力量的心得猜想!
这哪里是书库,这简直是周喆毕生研究心血的核心所在!他竟将这些最重要的东西,直接刻在了石壁之上!
三人如同发现了宝藏,立刻沉浸其中,仔细阅读起来。
越是阅读,越是心惊。周喆的研究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深入。他不仅推测出了幽冥殿主想要吞噬“源核”的疯狂计划,更是指出,那黑色晶体(源核)并非单纯的邪恶之物,而是远古时期某个试图突破界限、却最终失败的强大存在的残骸与执念所化,蕴含着扭曲的法则力量。
他还详细分析了同心契的由来,认为这不仅是封印的钥匙,更可能是两位始祖留下的、预防后世有人妄图染指源核的后手。其真正力量,或许需要某种特殊的契机和融合才能激发。
而在最后一面石壁上,刻着的却并非研究心得,而是一篇未完成的、类似日记的记叙。
“……玄弟(指宇文玄)近日愈发焦躁,屡次追问《幽冥录》下半部及‘长安’下落,其心已显,祸恐不远……” “……夜观星象,帝星黯淡,妖星冲宫,大乱将至。吾恐无力回天,唯留此残躯,以待后来者……” “……彼辈已动,草庐不可再留。若后来者得见此刻,当速往‘北凉’……” 字迹到这里戛然而止,显然是他匆忙离开前最后刻下的。
北凉? 那是位于大胤王朝最北方的苦寒之地,也是……当年端敬皇后母族的一支被流放的方向!
周喆最后指向北凉,是什么意思?难道那里有端敬皇后留下的后手?或者藏着《幽冥录》的下半部?
任何指引,都可能是新的方向。
“我们必须去北凉。”谢静舟轻声道,语气坚定。那里可能关系着她的身世,以及对抗幽冥殿的关键。
苏墨白和婆婆凝重地点了点头。
第三十章 风雨前路
得到了周喆留下的最后指引,三人不再停留,迅速离开了青牛岭瀑布后的石室。
重回山洞,简单收拾后,便踏上了离开骊山的道路。他们不敢走官道,只能挑选荒僻难行的山野小径,一路向北。
越是往北,气候越发寒冷,人烟也越发稀少。沿途偶尔能听到一些关于朝廷动荡的流言蜚语,说是摄政王宇文玄抱病休养,朝政由几位老臣暂理,但各地藩王似乎都有些不安分。关于幽冥殿的消息则丝毫也无,仿佛这个组织从未存在过一般。
这种诡异的平静,反而让三人更加警惕。幽冥殿主和宇文玄绝不会善罢甘休,此时的沉寂,恐怕是在酝酿着更大的风暴。
任何平静,都可能暗流汹涌。
十数日后,他们终于走出了骊山山脉的范围,进入了相对平坦的北方地域。前方百里之外,便是北凉道的边界。
这一日黄昏,天色阴沉,北风呼啸,似乎一场暴风雪即将来临。三人决定在前方一个小镇落脚,补充些物资,打探一下消息再继续北上。
小镇名为“风鸣驿”,是南来北往的一个小驿站,此时却显得有些不同寻常。镇子入口处竟然设有关卡,有身穿边军服饰的兵丁在盘查过往行人,气氛肃杀。
“怎么回事?边军怎么会在这里设卡?”婆婆眉头紧锁,低声道。北凉道虽地处边疆,但通常只有重要的军镇才会严查,这样一个普通驿站设卡,极不寻常。
三人交换了一个警惕的眼神,压低斗笠,混在入镇的人流中,缓缓向关卡靠近。
只听那守卡的军官正在大声呵斥一个商队老板:“……说了不行就是不行!近期北凉道戒严,没有太守府签发的通行文书,一律不得北上!谁知道你们是不是混进去的漠北蛮子细作!”
那商队老板苦苦哀求:“军爷,行行好,我们就是普通的皮货商人,文书在路上不小心丢了,您看这……”
“丢了?”军官冷笑一声,“那就滚回去补办!再啰嗦,把你们当细作抓起来!”
周围想要北上的行商旅客怨声载道,却无人敢反抗。
戒严?通行文书?苏墨白三人心中都是一沉。这绝非好事。没有文书,他们根本无法通过关卡,强行闯关只会暴露行踪。
“先退回去,找个地方落脚,再想办法。”婆婆低声道。
三人正准备悄悄退出人群,忽然,一队骑兵从镇内疾驰而出,为首的是一名穿着低级文官服饰、面色倨傲的中年男子。他勒住马,扫了一眼混乱的关卡,不耐烦地问道:“怎么回事?为何拥堵?”
那守卡军官连忙上前行礼:“王主簿,是这些刁民没有通行文书,却非要北上……”
王主簿冷哼一声:“没有文书?那就按规矩办!轰走!”他的目光随意地扫过人群,忽然,在苏墨白和谢静舟的方向停顿了一下。
虽然两人戴着斗笠,低着头,但谢静舟那独特的气质和略显苍白的脸色,在人群中似乎还是有些显眼。
王主簿的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随即像是想起了什么,脸色微微一变,对着那军官低声耳语了几句,手指似乎不经意地指向了他们的方向。
那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锐利起来,手按上了刀柄。
被发现了?! 三人心中警铃大作!
虽然不知道对方是如何起疑的(或许是幽冥殿或宇文玄早已下达了海捕文书,画影图形传到了这边陲之地?),但此刻绝不能束手就擒!
“走!”婆婆低喝一声,三人毫不犹豫,猛地转身,向着镇外疾奔!
“站住!”那军官见状,立刻大吼,“抓住他们!那是钦犯!”
兵丁们立刻拔刀追来,街上一片大乱!
北风更烈,卷起漫天尘土。 一场突如其来的追杀,在这边陲小镇之外,骤然展开。
而远方的天际,乌云低垂,风雪欲来。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