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药淬百骸
地脉紫芝安静地躺在婆婆掌心,紫光流转,异香扑鼻,蕴含着磅礴而温和的生机。仅仅是闻着这股香气,三人都感觉体内的伤势似乎都轻快了少许。
希望之光,从未如此真切地照耀在这阴暗的山洞之中。
然而,如何服用这天地灵物,却是一个问题。周喆的笔记中只提及它对修复经脉有奇效,却并未详细说明用法。寻常草药或内服或外敷,但这等灵药,显然不能如此简单处置。
“地脉紫芝性虽温和,但蕴含的能量极其庞大。”婆婆仔细端详着紫芝,眉头微蹙,“以你们现在这破碎的经脉,若是直接吞服,恐怕非但无益,反而会被那庞大的药力瞬间冲垮,爆体而亡。”
任何大补之物,若不得其法,便是剧毒。
苏墨白和谢静舟闻言,刚刚升起的喜悦冷却了几分。确实,他们现在的身体如同布满裂纹的瓷器,根本承受不住洪流的冲击。
“需要辅药中和,并以特殊法门引导,缓缓化开药力,滋养百骸。”婆婆沉吟道,目光再次投向那两本古籍,“周老头的东西里,或许有记载。”
她再次拿出《河洛札记》和《骊山秘考》,就着洞口透入的微光,一页页仔细翻找。苏墨白和谢静舟也围拢过来,虽然看不太清字迹,但也希望能帮上忙。
时间一点点过去,山洞内只剩下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终于,婆婆的手指在《河洛札记》的某一页停住了。这一页的角落,用一种极细的朱砂,绘制着一个复杂的药鼎图案,旁边还有一些关于火候、君臣佐使的零散批注,其中一味主药,赫然就是“地脉紫芝”!
而在图案下方,还有一行小字注解:“……以阴泉化之,星火淬炼,辅以三味阳属性草药为引,可成‘百骸再生膏’,外敷于丹田、心脉、及受损要害,以秘传导引术化之,徐徐图之,可固本培元,重续断脉……”
“百骸再生膏!就是它了!”婆婆激动地说道,“需要阴泉水、以及三味阳属性草药为引……阴泉水,刚才那溶洞里就有!至于阳属性草药……”她快速翻动着《骊山秘考》,周喆在其中记录了不少骊山特产的药材。
“赤阳参、烈阳花、金乌藤……这三味应该可以!”婆婆指着笔记上的图文,“这几样药材喜阳,常生于山南向阳的陡峭之处。看来,老婆子还得再出去一趟。”
“婆婆,太危险了!”苏墨白立刻反对。上次寻找紫芝就险些出事,他不能再让婆婆独自冒险。
“放心,”婆婆笑了笑,眼中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采这几样药不比地脉紫芝,老婆子自有分寸。你们守好这里,等我回来。”
她将地脉紫芝小心收好,又带上了必要的工具,再次离开了山洞。
苏墨白和谢静舟留在洞中,心中既是期盼,又是担忧。任何收获,都伴随着风险与等待。
这一次,婆婆去了整整两天。当她再次回来时,身上又添了几处刮擦伤,脸色疲惫,但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的药篓里,赫然躺着三株形态各异、却都散发着浓郁阳气波动的草药——正是赤阳参、烈阳花和金乌藤!
材料备齐,接下来便是炼制。
没有药鼎,婆婆便寻来一个耐烧的石臼代替。以洞内收集的干枯药草和木柴为燃料,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星火”(即文火慢熬)。取来的阴泉水倒入石臼,依次投入三味阳属性草药,最后才将地脉紫芝撕下一小片,投入其中。
炼制的过程极其繁琐,对火候的要求更是苛刻到了极点。婆婆几乎是寸步不离地守在石臼旁,不时添加柴火,或者以掌风微调火焰,额头布满汗珠。
苏墨白和谢静舟帮不上忙,只能在一旁静静守候,心中充满了感激。婆婆为他们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
整整熬炼了一天一夜,石臼中的液体才渐渐变得粘稠,颜色化为一种深邃的、闪烁着点点星芒的紫色膏状物,异香扑鼻,却又混合着一种阳刚的药力。
百骸再生膏,成了!
婆婆小心翼翼地将药膏盛放在两个木碗中,待其温度稍降,便对两人道:“褪去上衣,盘膝坐好。”
苏墨白和谢静舟依言而行。
婆婆手指蘸取药膏,神色凝重,首先将药膏仔细涂抹在苏墨白的丹田位置,然后是心口,最后是他左肩、右腹等旧伤最重之处。药膏触及皮肤,顿时传来一股奇异的感受——先是冰凉的舒适感,随即化为一股温和却持续的热流,如同无数只细小的手掌,轻轻按摩着受损的经脉和脏腑,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酸麻胀痛感,却又异常舒服。
同样的,她也为谢静舟涂抹了药膏,重点在其背心、左肩以及几处经脉节点。
“凝神静气,运转我上次告诉你们的那个上古导引术!”婆婆沉声喝道,“引导药力,散入百骸,切记不可贪功冒进!”
两人立刻收敛心神,开始运转那套从《河洛札记》中学来的、注重滋养本源而非追求威力的古老导引术。
药力在导引术的催动下,缓缓化开,如同涓涓细流,渗入他们干涸破碎的经脉之中。所过之处,那原本如同龟裂旱地般的经脉,仿佛久旱逢甘霖,贪婪地吸收着这磅礴的生机,一点点变得湿润、柔软、重新焕发出活力。
痛苦依旧存在,那是破而后立的必然过程,但伴随着痛苦的,是清晰无比的、新生的希望!
这一次的调理,持续了整整三个时辰。
当药力终于被完全吸收时,两人浑身都被汗水湿透,头顶冒出丝丝白气,但脸色却红润了许多,眼神也更加明亮。
他们能清晰地感觉到,体内经脉的韧性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虽然内力依旧微弱,但运行起来不再那么滞涩痛苦,吸收星月之力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这药膏……果然神奇!”苏墨白感受着体内的变化,激动不已。
“每三日敷用一次,”婆婆虽然疲惫,却满脸欣慰,“配合那导引术和星月之力,最多一月,你们的经脉当可恢复七成以上!”
任何新生,都需耐心培育。
第二十八章 剑鸣初心
有了百骸再生膏的强大助力,苏墨白和谢静舟的恢复速度大大加快。
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修复经脉,开始尝试重新凝聚和修炼内力。每日夜里,他们依旧通过掌心与肩头的印记吸收星月之力,白天则修炼那套上古导引术,化开药力,锤炼己身。
苏墨白尝试重新运转《星陨心法》。这一次,不再是徒劳无功。虽然凝聚内力的速度慢得令人发指,如同沙海聚塔,但每一丝新生的星辉内力都异常精纯,并且与经过紫芝药膏和导引术淬炼过的经脉无比契合,运转起来圆融顺畅。
他不再追求恢复以前的速度和量,而是沉下心来,一遍遍打磨这新生的、微弱却充满生机的基础。他发现,这破而后立的过程,虽然痛苦漫长,却让他对《星陨心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许多以往忽略的细微之处,如今都豁然开朗。
任何挫折,或许都是沉淀的契机。
谢静舟也是如此。她修炼的《幽冥录》内力本就偏重阴柔与滋养,在太阴之力和药膏的辅助下,恢复得比苏墨白更快一些。她对自身力量的掌控也变得更加精妙,那“灵犀步”施展起来,越发显得诡异难测。
这一日,春光明媚,积雪消融殆尽。
苏墨白感觉体内内力已然凝聚了浅浅的一层,虽然远不如从前,但至少不再是空空如也。他心血来潮,捡起地上那根充当拐杖的粗树枝,走到洞外空地上。
他闭上眼睛,回忆着天机宫基础剑法“星罗剑诀”的招式。然后,他睁开眼,以树枝代剑,缓缓施展起来。
招式依旧是他熟悉的招式,但感觉却截然不同。
以往他施展剑法,追求的是招式的完美、内力的磅礴、气势的凌厉。而此刻,他内力微弱,经脉初愈,根本无法支撑那样挥霍。
他不得不放慢速度,仔细体会每一招每一式最本质的发力和运劲技巧,思考如何用最微小的代价,发挥出最大的效果。他下意识地将婆婆所授的那些狠辣实用的搏杀技巧,以及这几个月在生死间磨练出的本能,融入到了剑法之中。
手中的树枝不再像是树枝,仿佛成了他手臂的延伸。剑招不再拘泥于形式,时而迅疾,时而迟缓,时而中正平和,时而刁钻诡异。
渐渐地,他沉浸其中,物我两忘。体内那微弱的新生内力,随着剑招自然而然地流转,虽不磅礴,却异常灵动坚韧。
在一旁安静“观看”的谢静舟,空洞的眸子微微转动,轻声道:“你的剑,变了。”
婆婆也走了出来,看着苏墨白那略显生涩却韵味十足的剑舞,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破而后立,不破不立。小子,你因祸得福,算是摸到了一点‘剑意’的门槛了。不再是徒具其形的剑招,而是开始有了你自己的‘念’。”
苏墨白收势停下,微微喘息,额角见汗,但眼中却闪烁着明亮的光芒。他明白了婆婆的意思。过去的他,只是天机宫培养出来的、合格的天才弟子。而现在的他,经历了灭门之痛、亡命天涯、废脉之苦、生死考验,他的剑,开始承载了他自己的经历、意志和情感。
任何技艺,臻于化境,必注以魂。
他看向谢静舟,忽然道:“静舟,我们来过过招。”
谢静舟微微一怔,随即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弧度:“好。”
她站起身,也捡起一根树枝。
没有言语,两人同时出手。
苏墨白的树枝刺出,带着星罗剑诀的轨迹,却更加简洁凝练。谢静舟的树枝则如同鬼魅,无声无息,总能出现在最意想不到的角度。
两人内力皆弱,速度不快,但招式间的凶险和精妙,却远超想象。他们都在用最节省的方式,试图找到对方的破绽。
婆婆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出声指点两句。 “小子,虚招太多!直取中宫!” “丫头,退半步,攻其左肋空档!” “对!就这样!”
树枝相交,发出噼啪的轻响。两人身影在春光下交错,时而如星丸跳跃,时而如鬼影穿梭。他们不再仅仅是练习,而是在通过这种方式,重新熟悉彼此的战斗节奏,磨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
任何默契,都需要实战磨合。
最终,苏墨白一招声东击西,骗过了谢静舟的感知,树枝轻轻点在了她的肩头。而几乎同时,谢静舟的树枝也如同毒蛇般,点在了他的手腕上。
同时命中。 两人同时收手,相视一笑。有一种无需言说的畅快感在胸中流淌。
他们知道,距离彻底恢复还有很长的路,复仇之路更是遍布荆棘。但至少,他们已经重新握住了剑,重新站在了起点上。
初心未泯,剑鸣再起。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