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子的忏悔:
读王满院《我把我的父亲耽误了》有感
作者:周泰忠
这是发自肺腑的真情,这是痛苦的呐喊,这是血泪哭泣,十七年萦绕心灵的思念和自责,这是一个孝子的心灵表露。这是我流泪读王满院的文章的感慨。
父爱无声,但回声震耳欲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王满院的文字世界里,魂牵梦绕着一个深沉的主题——父辈无声的付出和子女难以释怀的愧疚。无论是《农校记忆》中那位说出“砸锅卖铁也会供你上学”的朴实父亲,还是《我耽误了我的父亲》中因未能见上最后一面而终生忏悔的儿子,都指向了中华民族家庭那深沉、克制、却足以贯穿一生的情感力量。情感表达,与中国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理念一脉相承。孝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早已渗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是我们民族万年不衰的根脉,成为我们理解爱、责任与愧疚的共同语境。
生命中无法承受的愧疚之重。“我耽误了我的父亲”——这不仅仅是一句忏悔,更是一道刻在王满院生命里的伤痕。当时,他的父亲突发脑溢血被送往医院,而他正因为负责市政府的重要视察协调工作无法立即抽身。尽管他在活动结束后第一时间奔赴医院,却依然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一个忠臣一定是孝子,忠孝两全在这里只有原则忠了。忠那是出于责任的选择,孝又成了他心中再也无法弥合的巨大缺口。
愧疚,并非孤例。在《农校记忆》中,满院选择上初中专,那是减少两年高中的自费,早日上有助学金的学校,提前工作拿工资,减轻父亲的负担、还能够供养弟妹。父亲那句“砸锅卖铁也要供你”的承诺,虽质朴无华,却成为压在他心头的巨石——一种以牺牲为代价的爱的重量。这两篇文章共同勾勒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典型的付出-承恩-愧疚的情感闭环:父辈默默牺牲,子女被动承载。爱的另一面,往往是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孝道困境与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耽误”二字背后,是一种深植于文化心理中的代际责任焦虑。我们恐惧无法回报亲恩,更恐惧“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现实。这种焦虑,又因两代人之间表达方式的错位而被不断放大——父辈以行动代替语言,以付出代替倾诉;子女则渴望情感的直接对话,却在沉默的牺牲面前感到无以回报的惶惑。
代际关系传承,在文学传统中并不鲜见。汪曾祺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刻画了一位随和宽容、几乎从不发脾气的父亲,他写道:“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迟子建在《那盏叫父亲的灯》中,父爱被喻为照亮年节的灯——“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父亲们的形象,尽管性格各异,却共享一种沉默而坚韧的爱的姿态。
王满院并没有让愧疚成为终点。在经历了漫长的自我拷问之后,他逐渐意识到:父亲一生劳碌、默默付出,从来不是为了换取回报或陪伴,而是希望子女能“踏踏实实工作,与人为善”。真正的孝顺,或许不仅是陪伴左右,更是活成父亲所期望的样子——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于是,他完成了从忏悔到理解、从愧疚到传承的精神蜕变。而这种传承,恰恰是对父爱最深刻的回应。正如他在《农校记忆》中所暗示的,当我们能够将父辈那里继承的坚韧与慈爱继续传递,当我们也为下一代撑起一片天空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理解了父辈,并最终与自我达成和解。
王满院的文字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来自于一个孝子毫无保留的自我剖白。他没有神化父亲,也没有美化自己,而是勇敢地将愧疚与反思付诸笔端。他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中国子女普遍的情感困境——在传统孝道与现代生活的张力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学习如何更好地去爱、去理解、去承担。这样的情感共鸣令人想起一首诗歌中对父爱的礼赞:“父爱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 宽厚雄浑 / 支撑起女儿一生信念的天堂”。王满院所书写和传递的,正是这样一种如山似海、无声而强大的父爱。
孝道的现代转型与精神回归。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孝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构。正如王满院在《大年夜“转门子”》中所写:“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过年也不一定回来。许多老人都去城里照管孙子,也在城里过年了。”传统的孝道形式正在变迁,但其精神内核——爱与责任——依然扎根于中国人的家庭伦理之中。
父爱无声,但回声震耳欲聋。孝不宜迟,爱要及时。这或许是王满院的文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读到一个孝子的忏悔,更见证了一个儿子对父爱的深刻理解与精神接续。这种从个人情感到文化共识的升华,正是文学的力量所在,也是跨越时代的情感共鸣。我想用刘和刚的《父亲》作为对王满院的父亲和天下的父亲和孝子的共鸣。
周泰忠,自由撰稿人,作家,文艺评论家。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已出版长篇小说《国色》《涅槃》《沣镐春晓》,多篇文艺评论刊发于文艺报、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广西日报等。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