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鬼城”的标签被秋风拂去,丰都的中元节,便显露出其最本真的底色——不是阴森的传说,而是跨越千年的孝善传承。2025年的这场“承恩传孝,情满丰都”活动,以晨钟里的万家共祭、戏台前的孝道回响、夜色中的沉浸式体验,将古老节日与现代生活巧妙缝合,让“敬祖尽孝”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可触可感的人间烟火。
文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在祭文的吟诵、戏剧的演绎、灯火的摇曳中,藏着最动人的细节:孩童歪扭的“妈妈,我爱你”、老者擦泪的手帕、年轻人记录感动的手机屏幕……这些瞬间,让传统不再是尘封的古董,而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家庭与民族的精神纽带。
作者强军先生以温润的笔触,勾勒出丰都中元节的日与夜,更道破了传统节日的当代意义: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复刻古礼,而是让孝道的内核,在新的时代里找到扎根的土壤。当长明灯的微光穿透夜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节庆活动,更是一个民族对“根”的坚守,对“爱”的延续——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给予现代人最珍贵的慰藉。
这篇散文,既是对一场节日活动的记录,更是对中华孝道文化与生命敬畏之心的深情礼赞,值得每一位珍视传统的读者细细品读。(473字)
【散文】
中元节,一场跨越时空
的心灵重逢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在时光长河的流转中,总有一些特殊的日子,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感,中元节便是其中之一。2025年的中元节,于9月6日,农历七月十五,如期而至。这一天,仿佛是一扇连接阴阳两界的门,被岁月的风轻轻推开,让思念与感恩,在烟火人间袅袅升腾。
2025年的秋风,裹挟着长江水汽,漫过丰都名山的青石板路。农历七月十四的晨光尚未完全铺展,名山景区的朱红大门前,已飘起素色的菊花香。红灯笼上“承恩传孝”的字样在风里轻晃,与往来人群手中捧着的莲花灯相映,将“鬼城”的古老标签,晕染成人间烟火的温情底色。这一日起,为期两天的“承恩传孝,情满丰都”中元节活动,正以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姿态,在这座千年古城里,书写一曲关于思念、孝道与传承的长歌。
一、晨钟里的万家共祭
卯时过半,景区祭祀广场的铜钟敲响,悠远的声响穿透晨雾,惊醒了枝头栖息的飞鸟。“万家共祭”的仪式在此启幕,来自四方的人们自发列队,素色衣衫在晨光里连成一片,每个人手中的莲花灯,灯芯火焰如星子般颤动,似要将心底对先人的牵挂,化作可触的微光。供桌上,新收的稻穗、饱满的瓜果整齐排列,那是农耕时代“秋收祭祖”习俗的延续——古往今来,人们总愿将最珍贵的收获,与长眠的先祖分享,这是对生命源头的敬畏,亦是血脉相连的见证。
祭文诵读声起,“惟愿先祖安寝,佑我后人笃行”的字句,在广场上空缓缓流淌。领读的老者声音沙哑却有力,每一个字都像带着时光的重量,落在人们心头。队列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用布满皱纹的手抚过供桌的边缘,仿佛在与看不见的亲人对话;有年轻父母牵着孩童,教他们双手合十,轻声说出对先祖的问候;还有远行的游子,眼眶泛红地默念着,将一年的奔波与收获,细细“说”给先人听。没有人催促,也无需刻意引导,这场祭祀早已超越仪式本身,成为人们与过往对话的窗口——那些没来得及说的思念,那些藏在心底的牵挂,都在这一捧清香、一盏灯火里,跨越生死,抵达彼岸。
乐舞告祭环节,舞者身着宽袖古衫,踏着鼓点翩然起舞。举手投足间,没有繁复的技巧,唯有庄重与虔诚。时而俯身,似在叩拜先祖;时而抬臂,若在传递敬意。鼓点渐缓时,舞者们手持灯盏,围成一个巨大的圆,灯光在晨雾中晕开,宛如星河落地。这一幕,恰如千年前古人“以舞告天”的场景重现,却又多了几分现代的温柔——传统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当下的时光里,与人们温柔相拥。
二、戏台前的孝道回响
午后的阳光穿过古柏枝叶,在景区的戏台前投下斑驳的光影。“目连救母”的情景戏剧准时开演,锣钹声起,身着戏服的演员迈着台步登场,瞬间将观众拉入那个古老的故事里。当目连得知母亲堕入饿鬼道,手持钵盂却无法为母亲送食,绝望跪地的那一刻,台下传来细碎的叹息;当他遵从佛陀教诲,遍访僧众、广行善事,最终救母脱离苦海时,人群中又响起轻声的赞叹。
戏台前的石阶上,坐满了不同年龄的观众。孩童们睁大眼睛,追问身旁的长辈“目连为什么要这么拼”,长辈们便借着剧情,轻声讲述“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年轻人举起手机,记录下剧中感人的片段,不时与身边人讨论“现在该怎么尽孝”;老人们则看得入神,或许在目连的执着里,看到了自己子女的身影,或许在母子重逢的场景中,想起了过往的岁月。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悄悄用手帕擦着眼角,喃喃道:“这戏唱的,不就是咱们心里的念想嘛。”
剧情落幕时,演员们走到台下,与观众互动。他们褪去戏服,却依然带着角色的温度,向孩子们讲解故事里的孝道内涵,与年轻人探讨传统孝道在当下的意义。有年轻人问:“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怎么才能像目连那样尽孝?”演员笑着回答:“目连的孝,是拼尽全力的担当;咱们的孝,或许是常回家看看,是耐心听父母唠叨,是把他们放在心上。形式不同,心是一样的。”简单的话语,却让在场的人豁然开朗——孝道从不是遥远的传说,它就藏在生活的点滴细节里,藏在每一次真诚的陪伴中。
戏台旁的空地上,几位民间艺人正现场绘制“孝善图”。笔墨间,二十四孝的故事缓缓铺展,却又添了几分新意:“黄香温席”的画面里,多了孩子为父母捶背的场景;“卧冰求鲤”的故事旁,画着子女陪父母散步的身影。艺人说:“老故事要让年轻人喜欢,就得接上现在的生活气。”围观的人群中,有人拿出手机扫码,将电子版本的“孝善图”保存下来,说要带回家给孩子看。传统与现代,就这样在笔墨与光影的交织中,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三、夜色中的沉浸式传承
当夕阳沉入山巅,暮色渐浓,丰都名山迎来了最动人的时刻。“夜游丰都城”——这场首次推出的沉浸式体验,在雾森与灯光的交织中,缓缓揭开面纱。雾森装置悄然启动,轻烟从青石板路两侧升起,与渐次亮起的灯光缠绕,将古建筑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身着古装的NPC提着宫灯,沿着小路缓缓行走,嘴里吟诵着“七月半,开鬼门,先人归,享祭恩”的古老歌谣,声音忽远忽近,仿佛从千年之前传来。
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仿佛踏入了时空的缝隙。奈何桥边,灯光忽明忽暗,NPC扮演的“接引者”正为游客讲述“奈何桥不饮孟婆汤,只为记住亲人模样”的传说,话语间没有阴森,唯有对亲情的珍视;望乡台旁,布置着一面“思念墙”,游客们可以写下对先人的祝福,那些稚嫩的笔迹、工整的字迹,密密麻麻地铺满墙面,成为夜色中最温暖的风景;孝善牌楼之下,灯光将“孝”“善”二字映照得格外明亮,不少家庭在此驻足,父母指着牌匾,给孩子讲解汉字里的文化深意。
“孝善文牍”集章区前,挤满了参与的游客。人们拿着特制的“文牍”,依次完成各个任务:在“感恩墙”写下对家人的感谢,用方言讲述一个家族孝道故事,跟着艺人学唱一段关于孝道的民谣。每完成一项,工作人员便会盖上一枚特色印章——有莲花纹样,有古柏图案,还有“承孝启福”的篆字印章。一个小男孩踮着脚,在“感恩墙”上写下“妈妈,我爱你”,虽然字迹歪歪扭扭,却引得周围人会心一笑;一对年轻夫妻,正用家乡话给孩子讲爷爷奶奶照顾自己的故事,语气里满是温情。集齐印章的游客,可兑换一枚小小的长明灯造型纪念品,工作人员说:“这盏灯是提醒大家,孝道就像这灯火,要时时放在心里,才能代代相传。”
夜色最深时,“心灯祈福”仪式开始。数百名游客手持长明灯,沿着景区的山路缓缓行走,灯光连成一条长龙,在夜色中蜿蜒。没有喧哗,只有脚步声与偶尔的轻声叮嘱,每个人都沉浸在这份宁静与庄重之中。灯光照亮了人们的脸庞,也照亮了路旁的“孝善箴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些古老的话语,在灯光与夜色的映衬下,仿佛有了新的生命力。当最后一盏灯被放置在山顶的祭台上,所有人驻足凝望,那一刻,山风静息,灯火摇曳,仿佛天地间只剩下这份对先人的思念,与对孝道的坚守。
四、长灯不灭,孝道永续
9月6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正日。当最后一场“城隍巡游”的队伍走过景区大门,2025年丰都中元节活动也近尾声。巡游队伍中,身着古装的“城隍”手持令牌,身后跟着“衙役”“百姓”,还有推着“孝善粮车”的孩童,车上装满了象征丰收的谷物与瓜果。队伍缓缓前行,沿途的游客纷纷驻足,有人跟着队伍轻声哼唱祈福歌谣,有人拿出手机记录这热闹而庄重的场景。
活动落幕时,不少游客仍不愿离去。他们或在孝善牌楼前合影,或在思念墙前久久伫立,或拿着集章“文牍”,与身边人分享参与的收获。一位来自外地的游客说:“以前总觉得中元节是‘鬼节’,带着几分害怕,这次来丰都才明白,它其实是关于‘爱’与‘记挂’的节日。”当地的老人则笑着说:“以前担心年轻人不爱过这些老节日,现在看来,只要把故事讲得有意思,把传统变得可触摸,他们自然会喜欢。”
夕阳西下,景区的灯光渐渐熄灭,唯有山顶祭台上的长明灯,还在风中摇曳。那灯火,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辰,照亮了丰都的夜空,也照亮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道路。丰都用这场“文旅+节庆”的实践,证明了传统节日并非尘封的古董,只要注入现代的活力,找到与当下生活的连接点,便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元节的意义,从来不止于祭祀与缅怀。它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也照见我们对当下亲情的珍视;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传统与未来。在丰都的这两天,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从晨钟里的万家共祭,到戏台前的孝道回响,再到夜色中的沉浸式传承,每一个环节都在诉说着: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刻在血脉里的基因,只要我们用心守护,用爱传承,这根脉便会如丰都名山的古柏一般,历经岁月而常青。
暮色四合,长江水依旧静静流淌,丰都的灯火渐渐融入夜色。但那些关于思念与孝道的故事,那些在活动中收获的感动与感悟,却会像山顶的长明灯一样,在人们心中久久不灭。因为他们知道,中元节的落幕,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只要把孝道践行在生活的每一天,只要把传统的温度传递给更多人,这场关于爱与传承的长歌,便会永远唱下去,在时光的长河中,生生不息。(3571字)
共4056字 2025年9月6日于宝鸡